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办学理念的提升,传统理工科院校开设设计学等交叉实用型学科的现象也越发普遍,在工科类或综合类大学设置能够相互支撑的相关类艺术学科和专业已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基本特色之一①。同时社会对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创新型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理工科院校的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起步晚、经验少、管理体制不健全、培养思路不完善、培养体系不全面等困难。理工科专业的教学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设计学专业学生在此种氛围的院校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差异和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其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美国的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ouncil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CUR)认为:“本科生科研是指由本科生进行的探究或调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对学科的发展作出原创性的、理智的或创造性的贡献。”②国外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起步较早,麻省理工学院(MIT)负责本科教学的院长马戈立特在1969年创立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③,旨在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美国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也多种多样,例如“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URAP);“哈斯学者计划”(Hass Scholars Program);“校长本科生研究奖学金”;“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REU);“迈克奈尔学者计划”(RMP)等④,不论是在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形式还是在资金的支持上都呈现多元化、灵活性、自主性强的特征。我国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起步较晚,清华大学首先借鉴UROP计划,从1996年开始创建并实施SRT计划。目前已经有众多国内高校开展了SRT计划。
一、理工科学院校设计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是创建“双一流”大学,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凝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在“双一流”建设的驱动下,建设一流大学需要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基础,而一流的本科教育又是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本科教育质量的高低彰显了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特色。只有为“双一流”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二)是高校突破办学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1810 年德国(普鲁士)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他提倡“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大学学生需要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师的工作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这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大学只传授已有知识的旧观念,树立了“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相统一”的现代大学新理念。因此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渠道,充分重视教师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突破办学瓶颈,为其提供精神激励、制度环境、精良师资和国际化平台⑤,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和拓宽就业方向的必要保障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以培养科技人才为目标,通过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数据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撰写论文以及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等能力,进行科研意识的启蒙,树立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而规范的科学研究思维方式,达到培养设计类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目的。从现实意义层面,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密不可分,这不仅体现在本专业学习中分析、解决问题的高素质能力,更体现在学生投身于社会创造性劳动中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潜在动能进行创新创业的探索,通过所具备的科研能力拓宽就业方向,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二、理工科院校设计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为了进一步摸清理工科院校设计学类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发现相关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笔者对某工科大学设计类专业的200余名学生(包含了四个年级)采取发放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80份)的方法分16个问题进行了调研,特征如下:(表1)> 表1 科研活动效果分项调查表
(一)参与科研活动的年级:一年级主要开展通识课程的学习而没有参加科研活动,二年级参加科研活动刚起步,三四年级为主力军。
(二)参与科研活动持续时间:从调查来看,每周和每月都参加的占到了六成,可见开展科研活动的频次和吸引力都较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三)参加科研活动的目: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是抱有提升专业素养,对探索科研的兴趣,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和思维的目的来参加科研活动的;而获得实践学分,学校考评及保研,老师指定参加,对找工作有帮助也占一定比例,说明从学校层面对与学生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
(四)不参与科研活动的原因:缺乏经费,考研找工作,无人指导,团队合作问题较多等因素是学生不愿意参与科研的主要原因,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没什么用且影响正常学习,此外没有正确的渠道也会影响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五)设计类学生是否需要参与科研活动:大部分人认为十分有必要且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大家对参与科研的必要性认可度较高。
(六)工科院校设计类学生参与科研的优势:多数人认为科研氛围好,科研平台高是开展科研良好的条件和优势,另外技术支撑大,交叉学科易出成果,指导教师水平高也是参与科研的优势。
(七)参与科研与考研和工作的关系:大多数人对二者的关系还是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会起到促进作用和有一定作用,少数人会认为挤压了自己的时间。
(八)参加科研活动的主要来源:笔者根据工科院校设计类本科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的科研活动来源为以下八种:1. 参与指导教师科研课题,2. 教师制定课题,3. 毕业设计(论文),4. 课外科技活动,5. 本科生SSRT科研训练计划,6. 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 自主科研选题,8. 相关科研训练课程。其中3、8、2、4、5占据了大多数,可见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定方面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对参与科研的影响力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由于科研能力不足和缺乏渠道自主选题比例极少。
(九)你所认为的科研活动有哪些:从学生是认知视角来看科研活动与教师认为的科研活动差异性是十分显著的,其中百分之百的人认为写论文、编著书籍、发明专利、做实验是科研活动,绝大部分人认为参加学科竞赛、社会调查、相关科研训练课程、本科生SSRT计划是科研活动,而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得票率低的原因是大家认为它是创业实践,不属于科研活动。
(十)科研活动难易程度: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很难和较难,三成人认为有一定困难和较容易,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认为科研活动很容易。这与科研活动开展的形式和定位有关。
(十一)参加科研活动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资金缺乏、能力不足、对理论研究没概念这三个科研活动起始阶段的内容,“万事开头难”的思想还是制约学生迈出第一步的绊脚石;时间不够用,研究方向不清楚,团队不合理也是在研究进展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由此看来科研活动“开好头”是十分重要的。
(十二)参加科研活动成果如何:由于设计类学生主要参加学科竞赛,所以成果多以图纸、模型和奖励奖金的形式体现;专业论文、实物、调研报告、结题报告比例极少,也不会出现学术专著。
(十三)参加科研活动对科研能力的提升有哪些:由于必须参加毕业设计(论文),所以本科生的论文写作有大幅度的提升,此外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均有较大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和研究视角的拓展也有较大的进步;而调研能力和答辩汇报技能是短板,需要大力加强指导和扶持。
(十四)参与科研活动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对自信心的树立、求知欲的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对自我了解程度的增加和对时间管理能力的增强有显著提升。
(十五)指导教师在哪方面作用较大:受访者普遍认为指导教师对论文写作的指导和研究课题的选择帮助较大,这与毕业设计导师制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十六)指导教师辅导时间:近半数的指导教师都能够每周2-3次指导学生,接近四成的指导教师在指导时间方面也有不错的表现,说明绝大多数的指导教师是尽职尽责的。
三、理工科院校设计学人才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适合的科研课题方向
大学生作为刚刚展开自主学习的群体,除了课堂的知识学习对于如何开展科学研究以及课题的选择存在较大的困难,其中前两种占了绝大部分比例,而教师的科研课题视角宽泛,层次较高,难度增加,不利于设计学类本科生入手;由于学生理论知识和科研素养的缺乏,自主选题比较容易出现主题不明、缺乏理论依据、操作预设不足等现象,导致偏离科研训练的本质。(二)科研认知欠缺,科研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设计学专业的高校学生由于高考考核方式及专业课程设置等原因,在理工科院校中从事科研的基础条件不够理想,对如何进行自我科研能力的提升找不准方向,入不了门。此外还受到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对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可持续性难以保障等现象。即使已经开展的科研项目,由于对自主科研能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外在环境的影响,心理上有意回避科研能力的提升,进而导致项目不能继续,无法达到科研能力培养的目的。(三)缺少相应的科研条件支撑
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存在资金不足、缺少科研场地以及与正常教学冲突等各类问题。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设置专项科研奖学金为在校学生开展科研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也可联合校外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有实施可能性的科研成果进行校企联合申报。此外应该将在校学生参与科研与学分抵扣和推免研究生等奖励机制相结合,为激励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灵活而实用的支撑条件。四、理工科院校设计学人才科研能力培养策略
(一)正确定位设计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
知识积累遵循“由简到难”的规律,大学生本就处在学习和储备的阶段,灵活转化和应用的能力有一定局限性,对于科研方法的掌握和科研经验的运用刚刚起步。因此在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也应根据其自身特点制定简单易行的入门方案,指导教师应丰富科研途径,量身定制设计类学生的科研训练内容,例如以社会调查为基础的真题拓展设计,让学生们感到科研之路是自身“想要完成、能够完成、继续探索”的良性循环。(二)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许多学生对于做科研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但大学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与中学“保姆式”教育方式差异较大,许多学生由于缺少“领进门”的师傅而被迫放弃。所以指导教师在科研开始时,科研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需有足够耐心和细心,从小处着眼,通过面授、小组讨论、网络教学、实地考察调研等复合型方式进行指导。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及时予以定位,鼓励、启发、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科研之路。⑥(三)完善机制,确保本科生科研活动顺利开展
把科研能力的培养常态化、系统化、具体化。教学部门在教学计划中设置相应的科研能力提升板块,并提出相应的落实措施;学校层面由专人和专业机构统筹协调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针对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色开展多层次、各类型的科研活动,举办学术讲座、论文评比、设计竞赛、社会调研等,使其成为科研训练的有效方式,同时提供场地、设备、经费等确保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本科生科研激励机制⑦,通过学生科研活动评奖评优制度,附加创新学分、推免保研等措施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激励其创新精神的发挥。注释:
① 蔺宝钢,张炜.论工科院校设置艺术类专业的办学特色及优势所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2.
② 方毅.美国研究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组织与实施[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37.
③ 杨慧.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
④ 张倩.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54.
⑤ 方芳,钟秉林.在建设一流学科的进程中着力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2017(1):15.
⑥ 朱亚先,洪炜,吴丽晶,吴玲玲,黎朝.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之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6(10):29.
⑦ 王晓玲,高春新.工科院校本科生科研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文教资料,2016(31):12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