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数字动态影像的虚拟性特征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27420
岳明慧

  (天津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天津 300387)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数字影像处理、数字编辑和虚拟影像技术、互动体验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在影像艺术日益数字化、虚拟化的时代,艺术和技术全新联盟的数字动态影像给我们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审美体验和感知。它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承载着新的影像艺术发展的方向,也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全新体验,在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就如何理解动态影像所呈现的虚拟性特征,以及如何思考虚拟与现实、与当下的关系展开论述。

一、从机械复制到数字虚拟

1895年,电影的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将他们拍摄的第一部影片《火车进站》在巴黎的一家咖啡厅地下室公开放映。就是这样一部依靠机器记录的影片,观众在看到影像中的火车朝自己行驶而来时几乎被吓得惊慌四散。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技术媒介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一种完全不同于机械复制的数字影像进入我们的生活。数字技术的出现为动态影像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因为转移到数字语言后,影像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被计算机所修改,进行重新编码,从而达到无所不能的虚拟性。数字技术的重新编码可以把各种所谓的真实直接作为其局部元素和材料去创造一种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真实感”,也可以直接利用虚拟材料模拟现实的“真实”或创造虚拟的“真实”,为观众制造虚拟的现实感觉经验。(图1)

二、何为虚拟

虚拟是一种对距离和不可能性的描述。中国古代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把这种叙事表现描述为“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虽然抽象不具体,但它启发我们去思考虚拟:它并非一个叙事片段,而是一种时空。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今天我们所说的“虚拟”这个概念,或者数码艺术的虚拟叙事。数码艺术的叙事可以把不同片段、不同时间和异在空间集合在一起,这不仅仅是电脑编码的过程,更是大脑想象的过程。因此,数字影像最有利的叙事方法就是它的虚拟性①11。

三、数字动态影像的虚拟性特征

(一)模拟“真实”的虚拟性

虚拟离不开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而数字艺术把感知世界置于“虚拟现实”之中①11。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编码,我们能将影像模拟并创造出一种 “真实”的数字虚拟空间,它甚至比现实本身更生动、更具有吸引力,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和充满趣味。

  

  图1 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

  

  图2 林科《星际旅行》

  

  图3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看夕阳》.游戏录屏视频装置

  

  图4 松田启一.《Hyper Reality》

  

  图5 林欣《有风的空间二》互动影像装置

  

  图6 I&C小组《通道.ic》互动装置

  曾获得2014年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的青年艺术家林科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利用对计算机的数字化操控来模拟现实生活的种种。其2013年作品《星际迷航》就是用鼠标绘制路径在屏幕上连线,连线的过程就像是飞船的飞行引导不断被导航。他用鼠标绘制的“飞船”模拟飞船慢慢起飞在星际旅行,并在影像中配上飞机噪音和钢琴组合在一起的音乐,充满了庄严的未来感。这个操作过程被他称为星际旅行(Star Travel)。其2017年作品《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看夕阳》则是直接利用游戏录屏,模拟了一个身在“夕阳”当中的“人”。(图2、图3)

(二)影像“原材料”的虚拟性

数码艺术不像传统艺术那样运用固定的材料,比如,画布、画纸或者石头等,而是把信息作为材料,将信息转化为感知现实,这决定了数码艺术先天来自虚拟,把意识和记忆的对象直接作为原材料。虚拟的艺术就是把人带入记忆信息的空间,而不是通常的物理性的可触知的空间①12。

  艺术家松田启一是一位关注未来的设计师与电影人,他的超现实AR概念电影《超真实》兼具实验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他将实景拍摄与计算机绘制虚拟的未来生活图景结合,讲述了一位名叫朱丽安娜·雷斯特雷柏的女性在启用虚拟应用程序后一天的生活。整个过程中,女主角都在担心她放在虚拟程序的积分是否安全,直到最后走进“天主教”,完成升级。影片在直接利用数字编码虚拟出未来生活的同时,探索了新兴科技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以及虚拟与实体、现实逐渐消解的边界,试图探讨这个令人兴奋但危险的轨迹。(图4)

(三)观众“经验”的虚拟性

虚拟,可以把广大和精微、缥缈和亲历、远观和在场融而为一,也就是奥利弗·格劳提出的“远程即席”。远程即席通过媒介化的透视将远距离拉近,这一概念在现今的虚拟环境中得到丰富。数字技术提供了互动的多种形式和身临其境的空间,它可以把感知世界置身于“虚拟现实”之中,这个空间可以让观众进入、触摸和体验,机器取代了真实的身体束缚,传送经验,并使经验具体化,使观众在一个虚拟化的过程当中得到“真实”的感受。这样的数字化虚拟现实把观众同其他印象隔离起来,完全处于当下的幻觉环境的包围中,似乎所见就是真实的经历,使经验和身体的多重空间成为可能,每个观众的体验都是由他自己的互动而得的独特经验,作品的意义也在观众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当中最终形成。

  2017年7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未来馆展出的互动影像装置作品《有风的空间二》,作品通过观众与手机的亲密互动来实现。当观众像手机屏幕吹气时,就会带动大屏幕的影像就会像被风吹一样吹散为碎片。基于这样的诠释,在虚拟的空间用视觉强调风的“真实”触感,从而使观众沉浸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另一件沉浸式互动作品《通道.ic》则通过VR技术虚拟了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描绘过的一个画面。观者通过艺术家所开发程序“眼睛”提供的视觉,重现柏拉图“洞穴比喻”中向出口探索的过程。(图5、图6)

四、关于虚拟与现实的思考

今天,虚拟正在改变现实。人类透过科技的使用,强化了身体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与经验②。在观看《阿凡达》电影时,我们的感官总是暗示我们,他们是不真实的,因为我们知道那些形象是电脑“手绘”的结果,不像我们平时拍摄实景的电影那样充满“真实感”。但是,我们接受电影的“真实性”的历史也才不过一百多年,而在数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我们对于手绘真实性的信任甚至远远超出眼睛所见的“真实感”。那么在未来,我们是否也会认为数码虚拟出来的“真实性”要甚于现实中的真实性。如果我们不再能分辨出哪些是仿真的经历、哪些事亲身的体验、哪些是真实的记忆,或许“虚拟”和“真实的”变得越来越难以区分,记忆和梦想一样也会变得难以区分③。当然,它也在不断的邀请我们去超越、去改变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居住方式和生存状态。

结语

数字编码是技术和艺术在现实和幻想上的集合,是计算机与大脑想象相结合虚拟性艺术,它不仅需要计算机对艺术材料的重新编码,更重要的是赋予数码程序一个如何把握虚拟的灵魂和方法论。在这个空洞的现实中,利用多种新媒介手段,影像艺术家把我们的精神、感受、体验实体化,但并不是把它们作为一个具体物体的实体化,而是加入个人的精神体验和感性经验,并将这种经验载体实体化,使它承载着人类意识的温度和内在的精神,并重建一个生命体验的世界④。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切虚拟的空间建构,都源自人类自身对于不可知事物探求真相的渴望与期盼,这是推动现实世界进步的最原始力量,也是最为真实的现实主义⑤。在这里,价值、意义、体验,以及新的现实都将重新建立起来。 ■

  项目来源:天津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52WU1603

  注释:

  ①高名潞,陈小文.当代数码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②邱志勇,媒体影像、科技空间与沉浸身体之间——论新媒体艺术中的体现美学[J].时代建筑,2008(5):18.

  ③迈克尔·拉什. 新媒体艺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239.

  ④岳明慧,郝锐.动态影像创作方式的演变与发展——从实验电影、录像艺术到数字动态影像[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6(12):101.

  ⑤辛宏安.超验景观——数字影像中的虚拟现实情境分析[J].艺术教育,2016(5):10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