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乡村建设新途径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18470
袁政,杨小军

  (浙江理工大学,杭州 310018)

  “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乡村建设新途径

  袁政,杨小军

  (浙江理工大学,杭州 310018)

  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永久落户,为周边的传统水乡格局注入新的基因。文章顺应互联网时代下新型乡村建设发展需求,以乌镇横港村作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基地深入调研和相关案例研究,尝试从中整合互联网思维与乡村文化、生活、农业的发展策略,探讨构建于智慧文化、智慧宜居、智慧农业三元联动的城郊型乡村建设模式。

  互联网+;智慧乡村;横港村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正逐步渗入城乡规划和产业创新之中,电子信息高速流通为城乡的互动提供桥梁,智慧乡村电子信息网络社区由此得到构架。网络社区和乡村社区有机的叠合、渗透和再生,为乡村带来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互联网思维活化了乡村自身的运行机制,合理利用和激发了内部资源因子。成功地将地域经济和生态、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为智慧乡村提供更丰富的内涵。

一、智慧乡村的诠释

新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乡村建设也逐步走向智慧型道路。智慧乡村是不同于智慧城市的一种新兴概念体,是以现代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建立智能化文化、产业价值体系为目标,创造集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农耕养殖等多功能业态环境。

  马化腾在《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中论述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的新前景,并以贵州省黎平铜关村“筑梦新乡村”项目为例,介绍了国内首次将移动互联网推广偏远山村的乡村实验。曾晔等人探讨以“互联网+”为手段介入杨家湾村村庄规划,创新提出了“产”“网”“村”三元聚合型的产村融合模式。欧阳鹏等人聚焦乌镇小镇的智慧规划,在尊重乌镇传统水乡格局的基础上介入互联网基因,提出了“呈现网络化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空间组织模式。上述文献分别从移动信息文化传播、产村融合规划和智慧空间组织模式三大方面,总结出“互联网+”背景下乡村发展策略,对本文谋篇智慧乡村提供相应的设计视角和思维模式借鉴。

二、智慧乡村的基本特征

(一)空间形态——人+物+网的连接

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打破了地域性的隔阂,来自不同专业技术背景的工作人群进行线上合作,不再受空间距离的制约。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分散化布局,通过网络将人与人、人与物相连接。传统乡村单一的社会空间结构不再适应创客者的需求,未来乡村互联网的工作环境呈现“创客+产业+互联网”休闲化特征,工作环境、休闲空间和宜居空间边界发生模糊,将出现紧密联系的复合形态。

(二)互动体验——参与和互动

互联网技术改善了信息的流通方式,从单向变成了双向甚至是多向。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从低级逐步升高的过程。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参与互动”将极大地调动人们多种意义感官,更加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乡村记忆和文化的传承不再停留在走马观花,丰富的互动参与给参观者留下更深的印象,同时也为儿童打造寓教于乐的数字文化体验空间。传统文化因子与现代技术的碰撞,构筑江南水乡与互联网的完美融合。

  

  图1 横港村现状图

(三)融合功能——跨界融合,连接一切

“跨界融合,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精神核心内涵,如“互联网+金融”产生了众筹项目,“互联网+农业”实现了精准灌溉,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其他产业跨界融合成为可能。新的产业将呈出现新的业态需求,以乡村农业生产、交通和居住三大传统空间为基础,在智慧乡村规划结构中纳入旅游休闲、创客物流和农田观光等新兴功能,打造产业复合,游居完备的乡村功能型融合模式。

三、智慧乡村的建设途径

(一)村庄概述

本文研究对象横港村,位于浙江省桐乡市乌镇镇东南部,距桐乡市区约12公里,交通便利。村域面积3.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70%,共有22个村民小组716户,2634人。村内拥有大面积的农田以及丰富的农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桑树和杭白菊等作物。同时也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环境,白酒、酱园、染坊、竹编等都是当地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图1)。通过对横港村进行SWOT整体分析,充分发挥横港村的地理区位优势,抓住乌镇互联网大会对村庄辐射影响的机遇,将村庄战略性发展定位为新型智慧乡村。(表1)

  

  表1 横港村SWOT分析

(二)建设策略

智慧横港村旨在“互联网+”的引导下,充分挖掘村内现有农田、河道以及闲置的房屋优势。尊重并延续江南水乡“一字形”传统格局,以沿河水系为公共中心场所,并将农田赋予多种可能性板块。形成“以河为脉,文化活力核心、农田单元模块化”的空间组织结构。面向横港村民、游客和驻村创客等人群的需求特征,营造活力聚合型空间和多元文化产业融合的智慧乡村。

  1.构建乡村智慧宜居

  利用“互联网+”思维将草根众筹、周末农夫、互联网交易、智慧养老服务等融入乡村规划设计中,规划形成三条贯穿河流南北的特色街区,并分别植入餐饮住宿、展示和休闲养老空间,以达到激活街道生活服务功能。让更多体验乡村生活的城市人记住乡愁,带走乡思,与当地村民共同创造乡村宜居新模式。

  (1)智慧生活管理:规划将“互联网+”引入新建的文化礼堂,搭建成乡村互联网生活平台管理中心,辐射服务整个村域街道环境。促进线上和线下的共同信息化管理,以及村庄日常信息数据的收集与整合。

  (2)智慧众创空间:对场地建筑进行“C2C+O2O”文创平台的植入,以满足其新形态下办公的需求。运用集合交通、改造商铺、加建居室、立面改造、单元改建等方法,激活建筑功能、丰富生活服务形态、同时尊重了乡村场地原始特色。

  (3)智慧养老服务:“智慧养老”平台由线上、线下两部分组成,线上主要通过老人随身携带的智能居家护理设备实时监测,线下平台为横港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对老人的身体评估针对性的制定菜单式服务套餐,满足不同年龄阶段老人的需求。

  2.打造分区智慧农业

  农田是乡村重要的空间载体和产业基础。通过互联网使之与更多的外地客户连接起来,将农田资源赋予多种可能性,既满足农田和农产品日常耕作的物质需求,又将成为乡村未来休闲观光的重要节点。根据横港村农田的资源部署和周边环境,从北向南规划成五个区域:认养众筹实验田、精准农业科研田、农业仓库储存区、休闲观光旅游区。并依附农田地形地貌架起宽窄不一的游田步道,不同身份需求的人可选择相应步道到达指定地点。

  (1)众筹农业与认养农业区:通过网络搜索与宣传推出农产品购买和农田认养众筹项目。购买者可通过资金众筹与当地村民合作种植指定农作物,同时在农田中设置农业物流仓储,成熟的作物经过采摘后可以暂时储藏在物流仓库当中,经过简单的粗加工和包装,依托网络信息的反馈,通过物流运输直接送达至购买者手中。

  (2)精准农业科研田:在精准农业模块,运用传感器实时监控种植大棚中的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和光照。进一步精确控制在不同时季种植适合当季的农作物,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和灾害预警防范。通过互联网线上销售渠道,将横港村特色水果,荷花以及水产养殖产品与专业公司进行精细化合作管理。

  (3)休闲观光农业区:在观光农田南边种上色彩丰富的郁金香和玫瑰花田,临近商业街区。为村民和观光游客提供悠闲的田园环境。在农田北部将剩余的土地规划为生产用地依次种植大豆、水稻、玉米、果树形成依次升高的大地景观。不同生长周期的变化形成丰富的观赏效果。在满足种植生产效率的同时,又增加了农田美观性。

  3.保护活化智慧非遗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究手工艺品走出传统商业模式,重塑产业链,建立大数据库平台。依托横港村优美的河道环境,通过对河道功能更新、沿河建筑保护以及植入多个活态非遗小馆,激活河道节点,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打造“永不落幕”的非遗节。

  (1)展示模式的变化:“互联网+”的创新形态打破了非遗文化固有展示模式,在保留传统技艺特点的前提下,将艺术与新兴技术进行巧妙的创新加工,对非遗文化的展示方式使用新技术进行挖掘与拓展,如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现其历史悠久的马家浜虚拟文化场景。借助信息技术让文化遗产“情景还原”,使参观者产生更深层的触动,进一步了解背后的文化魅力。

  (2)非遗产品网络销售:竹编是一门传统的非遗手艺,也是横港村的一项特色经济,许多村民依靠编制竹凳、竹篮、竹扁、竹笼等竹制品为生。利用互联网开发平台可以有效的恢复民俗手工艺,同时给村民带来经济效益。构建以传统手工艺为品牌核心的商业网络体系,邀请专业设计师为产品包装设计,借助网上商业渠道有效拓展产品的营销范围。下载手机APP实时了解横港村的民俗手工艺特色和最新产品,淘宝等C2C电子商务平台将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线上购物体验。建立起“创意+非遗工艺+互联网+商业”的生态商业网络系统。

  (3)非遗文化旅游:深入挖掘横港村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特色美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创新改造成旅游体验的产品和节庆活动。横港村老宅沿河道两侧布局,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水乡文化。尝试恢复其原来的水运交通,让游客坐船游走水乡之间。沿河两岸注入文化创意和文化体验业态,诸如“水上集市”“踏白船”“水阁”“高杆船”等非遗文化以及虚拟水上互动游,既保护和传承了江南水乡文化,又为村庄注入互联网基因和时代文化艺术美。

结语

在国家“互联网+”战略以及乡村社会信息飞速发展的趋势背景下,本文对“互联网+”介入下的乌镇横港村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索,提出了“智慧宜居+智慧农业+智慧非遗文化”三元联动的乡村规划策略,期望为激活智慧乡村、规划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特色风貌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本文为2015年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项目(YCX15047)的成果本文为2015年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YKC-Z15034)的成果

  [1]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曾晔,熊伟,黄奕曼.“互联网+”介入下的城郊型村庄产村融合规划策略——以桃江县杨家湾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8):75-82.

  [3]欧阳鹏,等.乌镇3.0:面向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小城镇规划思路探讨[J].规划师,2016(4):37-42.

  [4]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李孜.可持续乡村社区营建模式探讨——互联网下的地域认同[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03):18-22.

  A New Approach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ountrysi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Plus”

  YUAN Zheng,YANG Xiao-jun(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 China)

  The 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 has been permanently settled in Wuzhen and has injected new genes into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rivers and lakes. According to the Internet era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needs, the essay regard the wuzhen henggang village as aim ,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base of in-depth and related cases, attempts from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integrate the Internet thinking and rural culture, life and agriculture, to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suburban village based on the three links of quot;wisdom culturequot;,quot;wisdom livablequot; and quot;wisdom agriculturequot;.

  internet plus; wisdom rural areas; Henggang village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F59; TP399

  A

  1008-2832(2017)10-0071-03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