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时尚的《点石斋画报》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19884
李鸿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时尚的《点石斋画报》

  李鸿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文章论述了《点石斋画报》出现的历史条件及受众定位;分别从版式设计演变和绘画风格上做了分析。版式设计上,与传统版式相比融合了西方审美,借鉴了西方版式设计,在文字与图形的关系上有了创新,提高了图形的地位,形成以图形为主的叙述新闻形式,同时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版式设计;绘画风格上根据新闻内容不同,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白描手法,融合借鉴了西方绘画手法,将透视和素描同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最后阐述了《点石斋画报》的艺术价值及对后续中国连环画的深刻影响。

  点石斋;版式;插图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新颖的《点石斋画报》版式

(一)《点石斋画报》新版式设计出现的历史条件及受众定位

  清朝末年,中国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清朝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发展,导致了世界列强的侵入。在外国列强入侵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信息和西方文化。清朝末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也伴随着文化的引入,渗透,融合,中西方文化相互沟通、碰撞,《点石斋画报》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诞生的。1872年,英国商人理查在上海创办了中国近代最著名、影响最广的《申报》,“点石斋 ”是申报系统内的石印书局,1884年在此书局名称的基础上,创办了《点石斋画报》。

  中国由传统封建社会转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社会阶层格局出现了巨大转型,社会主流群体不再是传统皇室贵族,而是由不断扩大的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代替,广大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成为主要消费受众目标。又由于当时清朝末年独特的历史条件特征,导致各个国家、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混杂居住在一起,刺激了文化横向和纵向的传递,生活需求的复杂性、多层性,导致不同人群对文化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画报这种形式的新闻传播模式逐渐流行起来。画报简明,易读,一目了然,生动,又有趣味性,方便快捷,老少皆宜,更容易被市民接受,是大众娱乐和信息新闻传播的最佳结合点。生活方式的改变,日渐改变了受众的消费习惯,培养了受众的审美情趣。

  (二)《点石斋画报》创新版式分析

  中国文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从绘画上演变而来,因此,中国文字也可称是图像,它的记忆方式和思维方式属于图像式思维,从甲骨文演变至今,根源一脉相承,没有发生本质改变,因此,中国文字有着图像特征,字型结构丰富复杂,空间布局虚实穿插,从造型上讲,这种绘画性的图像文字更适合竖排版,与西方字母拼写文字不同,西方字母拼写是抽象性思维方式,是线性的,字母的拼写和排列布局横向更优美,这也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文化上的差异和审美的不同。中国的象形文字从甲骨文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几千年来一直延用竖版,并且,在文字与图片布局上,沿袭图文分离,或上下,或左右,图片一直处于文字补充地位,并未上升到一个主导地位,传统格式就是左图右史。西方文化的出现和渗透带来了西方的审美,虽然在中国不能马上被接受,但在逐渐渗透和融合中,中国受众渐渐习惯了西方文化的审美趣味,并且,随着中国资本主义本土经济的崛起,又将这种西方审美和中国本土审美紧密结合,二者相互借鉴,《点石斋画报》中,最为突出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在以图像为主的画报上,竖排文字采用环绕的方式,环绕着图像的外形走势布局,打破了传统的左右上下格局,这种图文混排,虽然文字仍旧是竖排版,但已借鉴了西方版式布局,同时又兼具了中国文字布局的审美特色。

  图1是一幅点石斋画报的内页,图中的图画与文字排版之间的关系变为文字围绕图画的外部轮廓造型排列,虽然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图像,但中国的插图作者一直处于低于文字作者的地位,《点石斋画报》的出现使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以插图绘画为主的方式传播新闻,突出表现了美术和设计,插图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具有了主导地位,是将图像和文字恰当结合并有效传递信息的一大突破,插图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三)《点石斋画报》与传统版式比较

  在图书设计中,图文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面,《点石斋画报》之前的图文关系,通常为上下或左右,图文分离,《点石斋画报》借鉴西方新闻画报的版式趣味,采用图中有文的方式,文字又兼具中国版式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画报风格。《点石斋画报》与之前《天工开物》的版式风格比较,《天工开物》版式设计是左右式,图文分离,图画是对文字的注释,而不是绘图缀说,图文主次关系是不同的。

  (四)《点石斋画报》与现代版式比较

  《点石斋画报》对后续的书籍装帧设计和杂志版式设计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影响了民国时期上海的商业美术和报刊杂志设计,为中国近代艺术设计带来了活力。比如民国时期上海出现的《良友》画报、《时代漫画》等。

  《良友》杂志大量利用了照片和图画来阐述新闻和信息,并且形成自己的定位风格,发展和扩大了绘图缀说这种形式,照片的广泛应用和漫画的加入,都符合了当时社会时代经济快速发展及审美变化多样的需求。《时代漫画》则直接采用漫画的形式报道当时社会新闻,信息,这两份画报都继承和借鉴了《点石斋画报》的版式设计,并将画报设计进一步丰富扩展,出现了更为复杂和现代的风格,大量运用照片和文字混合,格局更大胆,灵活多样,视觉效果更具冲击力,预示着现代时尚杂志的开始。《点石斋画报》是中国近代书籍设计的先驱。

  到了现代,杂志设计和书籍装桢设计版式更加多样化,更加规范,有详细具体的研究,不但继承了传统的范式,而且更加科学的解析了构图,视觉流程,融入了西方数学与艺术的研究成果。现代版式设计活泼有序,视觉清晰明快。(图2)

  

  > 图1 《点石斋画报》内页

  

  > 图2 良友内页

  

  > 图3 汪玉山钱笑呆连环画《穆桂英》

二、《点石斋画报》绘画风格

(一)《点石斋画报》绘画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越来越多的西方世界文化在中国广阔土的地上传播,外国记者,传教士,各国商人对传播西方文化起到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为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西方画派和画法流传入中国,被中国人慢慢接受并承袭借鉴,从清朝宫廷画师郎世宁①的绘画到民间铜版画的流行,都是中西合壁,相互融通的结果。中国国门在打开,从文化的渗透上可窥视一角。时代在前进,文化是反映历史最直观的镜子。多元包容,是中国社会进步,走向近代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点石斋画报》绘画风格

  点石斋画报 从艺术划分的角度上看,应归属于书籍设计和插图绘画,它不属于纯艺术的传统国画,是新时代的实用美术,设计与插图作为一项重要的传播手段独立与文字和纯绘画,具有了深刻的商业价值,广告定位,销售目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绘画设计行为广泛流行。它们适应了大众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为大众服务,为传播服务。 它将设计和插图这种有商业目的的实用美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地位,为后来的书籍装桢设计和广告设计奠定了基石,虽前无古人,但后有来者。之后中国进入近代,商业杂志,书籍装桢设计,广告越来越广泛的被大众接受。因此,点石斋画报的风格是有商业运营与定位的,和纯艺术绘画完全不同,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风格自然有天壤之别。

  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印刷出现了技术与材料上的革命,西方画报的绘制方法和工艺流程的引进,对《点石斋画报》的绘画风格和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但促进了中国插图业的发展,而且给画师们带来了新机遇。根据内容要求的不同画报采用了中国传统白描和西方透视写实画法结合的方式,成为了画报独有的绘画风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和西方的写实透视被糅合到一起,即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白描的笔法,又可以看到西方铜刻版画的技法,例如,他在描绘作为背景的花草树木山水屋宇时,采用传统画法,以白描勾勒为主;描绘西式建筑、西洋人物或西式物质文化时,则借鉴西洋版画的技法与西方画报的表现形式,多以密集的线条表现阴影,突出立体效果。而画面构图,亦是结合西洋焦点透视和中国传统界画散点透视,以容纳众多的人物,并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关系。《点石斋画报》这种折衷的图绘风格,通过画报这一传播媒介得到广泛传播,从市民到乡民,不仅渐渐被读者普遍接受,而且培养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阅读习惯与审美趣味。图画是中国画家画的,虽然受到西洋画法的影响,但本质上仍是中国的写实白描画法,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当然,这样的图绘风格应该是由吴友如和画报的创建者理查共同创立的,前者是具体的实施者,后者则把握了整体的风格,并为前者提供西方可资借鉴的图像资料。此后,《点石斋画报》的画师继承了吴友如和理查所创立的图绘风格,用于描绘新题材,采用新形式,表现当下生活,成为晚清上海报坛的一大风尚。

  (三)《点石斋画报》绘画作者

  提到《点石斋画报》,不得不提到创作者吴友如。吴友如,《点石斋画报》初期的作者,画报最初的主要画师吴友如对于这一风格的创立,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吴友如供职《点石斋画报》期间,“把传统绘画技法与新技术结合起来,描绘新题材、新事物,从而引发出新的表现形式”。

  吴友如融合了清代名家任熊等任的画法,自成一家。他擅长绘画市井风情,时事新闻,如中法战争,中日台湾之战,或有邻里斗殴,趣闻轶事,还有反映西方科技发展和新技术的画幅。为石版印刷,所画线条黑白分明,画风工整,构图繁复。多画仕女、花鸟、风景,在人物和建筑物上吸收了欧洲焦点透视法,将民间传统艺术与新石印技术相结合,自成一派,是近代早期的新闻风俗画家。他还主持了《飞影阁画册》,对比《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册》更侧重绘画当时的市井新闻,仕女人物居多。

  (四)《点石斋画报》绘画风格与中国传统国画比较

  清末时期仍旧延续中国传统文人画,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表达意境更加抽象,逐渐走向抽象水墨的趋势,如:八大山人作品,这种着重表现自己的文人画虽然从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上更加现代,更加抽象,但能欣赏的人群却属于少数文人和权贵阶层,慢慢脱离了广大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西方画法的传入,从郎世宁开始就从宫廷普及,当时虽然是帝王权贵才有机会接触到西方文化的传入,但郎世宁创立的新体画确对后世画家影响深远。

  中国画评品大都遵循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②提出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画法是按照宋代郭熙③所订之原则,遵循五色,三远。中国的画法不在“像”而在“意”。表达的是画家的心境,品格。完全不同西方绘画追求真实的写实和科学的空间透视。中国国画讲究散点透视,一幅画中山水庭园表现不同的视点与角度,郎世宁学习了中国传统画法,但又融入了西方绘画技巧,融中国工笔绘法和西洋画三维要领为一体,创作了新的画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汇通。中国传统国画在宫廷中发生了巨大的革新,中国传统画法也因此有了突破和创新,同时,西方铜版画在康熙年间传入中国,西式画法逐渐被中国接受,并慢慢扩散传播。这为后续《点石斋画报》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使中国这个传统封建的大国逐渐走向世界、接受世界文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海派国画的风格和手法也对《点石斋画报》的画法和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海派国画融入了西方手法,表现出不同与传统国画的意境。上海和广州等地开埠通商,聚集了各方画家云集。他们接受最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大胆改革和创新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体现时代生活气息,融合外来艺术技法因素,形成“海上画派”和“岭南画派”。海派的画风大胆时新,从内容和笔法上和《点石斋画报》有着相通之处。以花鸟、人物为多,山水次之,再有古诗词和文学基调,笔法上运用西方的反衬法、结构法、设色法等,简洁明快。

  但是,插图设计与纯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纯艺术绘画的初衷通常是画家表现自己的心境、品格,以及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真、善、美的追求;插图绘画是具有商业目的的,有销售策略,有目标受众,有时限要求,有实效性、时代特色和时间地域性较强,属于快速消费品,所以,对于绘画的时间要求和内容要求就有着种种限制,通常是出版社要求画师画什么,画师就要按照内容要求来进行表现,没有太多自己发挥的余地,这种实效性和迎合大众审美口味的要求就决定了插图画师在绘制插图时绘制速度要快,画法要能适应快速的时间要求,并且符合大众审美口味,在短时间内按照内容完成的绘画很难达到和纯艺术一般的艺术境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众审美趣味更是变化快速多端,时代的节奏在加快,对绘画的审美要求也趋向于简洁、干脆、干练的线条。所以,插图这种被越来越广泛需求的绘画形式就与传统绘画的区别越来越大,慢慢独立出来,成为一种设计门类。注意表现内容,讲述一则新闻故事,而不是像传统国画以表达意境为主。

  插图设计与纯艺术绘画又有着本质的联系,二者都是绘画,表现技法一脉相承,点石斋画报的绘画是从中国传统白描技法发展而来,又借鉴了西方版画的技法,有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有西方的写实透视,所以,点石斋画报的插图做了大胆创新突破,较之传统国画的笔法,构图更自由。中国传统国画技法如山石、花鸟、人物等绘画程式一一继承下来。

  (五)《点石斋画报》绘画风格对后续连环画的影响

  《点石斋画报》对后来出现的中国连环画有着重要的影响。当时连环画风格在众多的连环画家的共同努力下,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传统线描的,也有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新型线描,有钢笔、工笔、水墨、水粉、剪纸等等表现手法。但是最为流行的还是木刻版画这种形式,使得白描成为最便捷快速和流行的手法。

  《点石斋画报》的印刷技术和流程,表现手法最适应这一时代的需求。中国连环画从民国时期得到空前发展,是走向辉煌的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连环画家,如陈丹旭、赵宏本、钱笑呆、张乐平、叶浅予等,他们深受点石斋画报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了点石斋绘画风格的传统,他们的画风以中国传统白描为基础,风格细腻,构图精致,线条流畅极具张力,同时又有着西方透视的方法。(图3)

  鲁迅对点石斋画报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并在之后的革命中一直倡导发展版画形式的小人书,将它用作普及大众文化知识的最快速手段。中国连环画采用了木刻印刷技术, 继承和发扬了点石斋时期的绘画风格,中西合壁,走向了大众通俗的艺术方向。点石斋画报就是以讲述新闻故事为主要目的,连环画也以讲述故事为主,不再是文字的辅助。中国连环画更为大众化,通俗化,是点石斋画报的传承。■

  注释:

  ①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年7月19日—1766年7月16日)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②谢赫(479—502年):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评价了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③郭熙(约1000-约1090年),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东)人。

  [1]刘伽.《沟通》招贴设计[J].大众文艺,2017(01).

  [2]杜凤霞.“花儿庄”招贴设计两幅[J].艺术评论,2016(11).

  [3]李晖.浅谈以“手工实验”为主导的招贴设计教学实践[J].包装世界,2016(05).

  [4]高珊珊.创意图形在招贴设计中的魅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

  [5]康淑琴.“不能离”招贴设计[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1).

  Fashion Dianshizhai Pictorial

  LI Ho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the Dianshizhai Pictorial,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audience positioning; Respectively from the format design made analysis on evolution and painting style. Format desig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ormat is a blend of western aesthetics, draw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format desig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 and graphics with innovation, improve the position of graphics, form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graphic news narrative form, and also inherit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ormat desig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ntent, painting style inheritance develop the techniq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yrics, draw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painting techniques, the perspective and the sketch with comb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Finally expounds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Dianshizhai Pictorial and a profound impact on subsequent Chinese comic books.

  Dianshizhai pictorial; format; illustrations

  G237

  A

  1008-2832(2017)09-0045-03

  检 索 :www.artdesign.org.cn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