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浴兰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最广为流传的是纪念屈原的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力主联齐抗秦,遭到楚国贵族的反对,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途中,屈原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农历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用酒醉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这就是我们现在吃的粽子。
从此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