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挺然独秀的胡安国

时间:2023/11/9 作者: 故事林 热度: 23624
俞杰

  胡安国画像

  胡安国,字康侯,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人,宋熙宁七年(1074年)生,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其幼时即能背诵《训童蒙韵语》,15岁到州学就读。一天州学前演出大戏,学生们都弃学外出看热闹,仅胡安国一人安心诵读,州学老师非常感动,赏他纸笔佳砚。之后,他拜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杨时为师,研究性命之学。两年后,又入太学(最高学府)学习,以程颐之友朱长文及颍川的靳裁之为师,靳裁之与他讨论经史大义,非常器重他。

  绍圣四年(1097年),胡安国参加科举考试,主管廷试的考官定他为第一,宰相以他的试卷里没有诋毁元祐党人(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一派)的语句,降低了他的名次。哲宗皇帝在殿试时亲擢胡安国为第三名,任命为太学博士,后任荆南教授,不久提举湖南路学事(主管湖南路教育的官员)。在任内,他向朝廷举荐出身寒门的王绘、邓璋,宰相蔡京认为王、邓是范纯仁党人(也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被列为党人),诬陷胡安国“推举贤能不善”,将其罢官。徽宗、钦宗朝升迁他数职,均推辞不就。

  大观四年(1110年),胡安国复官。政和元年(1111年),胡安国任职成都府。政和二年,遭母亲丧事,迁居到江东。不久,又遇父亲去世,他伤心地对弟子说:“我过去做官是为二老双亲,如今即使有万贯俸禄我又给谁呢?”宣和年间(1119~1124年),胡安国提举江东路学事,后辞职。宣和七年(1125年),胡安国出任尚书员外郎(六部下设司的副长官)及起居郎(掌记录皇帝言行和国家大事,从六品)。之后,徽宗召对(皇帝召见并回答问题),任中书舍人(掌制诰、起草诏令等),但为门下侍郎(在宋代一度为副相)耿南仲所忌,不久出任通州(今北京通州区)知州。高宗即位后,召为给事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命校点《左传》,并兼侍读(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专讲左氏《春秋》。胡安国极力反对前宰相朱胜非出任江、淮、荆都督(统领江、淮、荆军队的长官),弹劾朱胜非与黄潜善、汪伯彦重用张邦昌,指出这些人结好金国,使天下愤抑,不宜重用。不久,又落职退居衡山,开始撰写《春秋传》。绍兴元年(1131年),诏为中书舍人兼侍讲。当时,有右司谏(掌讽谕规谏、道德教导等)陈公辅奏请朝廷,查禁二程学说(程颢、程颐兄弟的河洛之学)。胡安国上疏道:“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程氏兄弟始发明之,然后知可学而至;今学者师孔孟而禁二程,是入室而不由户也。”他还擘划军国大计,献上《时政论》,内容包括定计、建都、设险、制国、恤民、立政、尚志、正心、养气等,建议高宗“当立于恢复中原”,“必志于扫平仇敌”,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之后复任给事中,到职十余日求去,携家寓居湖北荆门。此时,荆门一带兵荒马乱,他准备迁居。绍兴二年,适逢湘潭士人黎明、杨训备船迎接,于是溯湘江抵湘潭,至碧泉定居,遂落籍湘潭。筑碧泉书堂,著书讲学,从游第子数十人。绍兴五年,朝廷召胡安国为经筵旧臣(到皇帝听讲书史之处,为皇帝讲解经义的老臣),令其继续纂修《春秋传》。绍兴八年,该书撰成。《春秋传》提出了以“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内圣外王、修身养性”为要旨的湖湘文化精义,为创立湖湘学派奠定了基础。高宗称赞“深得圣人之旨”,并擢升胡安国为宝文阁直学士(负责管理宝文阁,阁内收藏有皇帝的御书、御制文集等)。同年四月十三日,胡安国病逝,朝廷赐谥“文定”。

  胡安国一生虽名为历官40年,而在职不及6载。著名理学家谢良佐曾说:“康侯正如大冬严雪,百花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也。”胡安国为人处事素重操守,讲忠信;性格耿直,不趋炎附势。钦宗曾问中丞(御史台长官)许翰:“识胡安国否?”许答:“自蔡京得政,士大夫无不受其笼络。超然远迹不为所污如安国者鲜。”胡安国不但不与权贵为伍,而且每逢召对言事,敢于直谏,“遍触权贵”,因此屡遭排斥、打击。位于湖南湘潭隐山的胡安国墓

  胡安国少年时已有出尘脱俗之想,登科第后,安贫乐道,不求闻达,辗转流徙,宦囊羞涩,曾告诫学子:“对人言贫者,其意将何求?”

  《春秋传》为其传世之作,胡安国从潜心攻读《春秋》到著成《春秋传》30卷,历时30载,宋高宗诏令列入经筵读本。元代皇庆二年(1313年),推行科举新制,《春秋传》被钦定为经文,与《春秋》齐名,遂风行天下。其遗著还有《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胡安国逝后葬于隐山,后人有诗赞其:“闽江生出到湖南,學问渊源不等闲。秉笔大书千载史,春秋留给后人看。”胡安国之子胡宏秉承父业,桃李满门,其中就有朱熹、张栻等南宋名儒,他们后来创办了闻名天下的岳麓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