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周易禅解》是智旭大师援禅解易的经典之作,本文从《周易》的“中正”之道出发,通过分析中正与性德的融通和中正与中道的融通,以分析智旭佛理与易理的融通思想。
关键词:智旭;周易禅解;中正
“中正”是《周易》中描述爻位关系的概念,也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传统道德观念中所谓的“中正”指正直、忠直,形容人纯正刚直之品性。而在《周易》之中,“中正”则用来指卦爻的位置特点。《周易》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皆有六爻,六爻自下而上按等级排列,分别被称做“初”“二”“三”“四”“五”“上”。六爻位次按奇偶分为阴位和阳位,其中“初”“三”“五”为奇,即阳位,“二”“四”“上”为偶,即阴位。同时每爻也有阴阳之分,阴爻为“六”,阳爻为“九”。再将每爻之阴阳与爻位相结合,故有“初九”“六五”“上六”等称谓。而所谓“中正”的“中”通常指爻位在“二爻”和“五爻”,“正”则为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也被称作“当位”,当位之爻多为吉,中正之爻皆为大吉大利,不偏不倚。
智旭在解益卦彖辞时写道:“中正,指九五、六二言之。”①智旭对“中正”之道进行诠释主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以六二爻居阴位,将其称为阴柔中正;第二种是以九五爻居阳位,称其为阳刚中正。智旭在以佛解易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中正”的思想。通过对爻辞进行佛学解读和发挥,赋予“中正”全新的道德境界和佛学境界,形成了其独特的“佛化中正”之境。通过对这两种爻辞的分析和阐述以说明易理与佛理之相通。
一、中正与性德
性德为佛教术语,又称为性得、自性得等,与修德相对,性德为众生之先天自性;修德则为现世修行所得。智旭在释义中正之道时多次将其与性德相结合,在观卦中,六二、九五皆为中正之爻,智旭在观卦彖传中写道:
“阳刚在上。示天下以中正之德。”
“佛法释。大观者。绝待妙观也。在上者。高超九界也。顺者,不与性相违也;巽者,遍于九界一切诸法也;中者,不堕生死涅槃二边也;正者,双照二谛,无减缺也。以观天下者,十界所朝宗也。世法则臣民为下,佛法则九界为下,观心则一切助道法门等为下。天之神道即是性德,性德具有常乐我净四德而不忒,以神道设教。即为称性圆教。故十界同归服也。”①
观卦为坤下巽上,坤者高超九界,巽者遍于九界一切诸法。此中正则为不堕生死涅槃二边,双照真、俗二谛,不可偏废,持平之论。众生不违背真实本性,即众生的先天性德,真如自性。
兑卦九五爻为当位之爻,即为阳刚中正,智旭在释兑卦九五爻时写道:
“阳刚中正,诚内形外之至者也。故不惟可孚于君子,亦可孚于剥正之小人。使彼改恶从善,反邪归正,而有厉焉。盖既有其德,又有其位,故化道如此之盛耳。”①
此處说明不仅要有良好的性德,再结合修德,所以教化众生之道如此兴盛。对于性德本身的偏差唯有修德才能得以改进,使其重归中正之位。智旭不仅能将爻辞本身的义理进行抽丝剥茧以体现其背后所蕴含佛理,而且还能将义理用佛法修正,以赋予其新的诠释,使佛理更好地渗透到易理之中,以达到佛法与易学之相融。
智旭同时认为所谓中正之道亦需定慧双修,止观俱足,如在释比卦六二爻“比之自内,贞吉”。时将其与佛教修行中的禅定智慧相结合,于是得出“欲天有福,亦复有慧,但须内修深定,又通教界内巧度。与圆教全事即理相同,但须以内通外”①。欲得中正之境,需内修深定而通教界观法,性修不二,以内通外以达圆融之境。智旭不仅将佛之修行智慧渗透于中正之道,同时还指出了明确的修行方法,在释无妄卦六二爻时写道:“六二以阴柔中正,上应九五阳刚中正之君,惟以求志达道为心,而毫不以富贵利禄为念,乃利有攸往而不变其塞耳。”①在修行过程中以自己的本心为出发点,即由性德而起修,以自我修正寻求自性为目的,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无分别心,无贪嗔痴等烦恼,才能修成正果。
二、中正与中道
智旭还将佛教的“中道”与《周易》之“中正”加以联系,用以说明佛理与易理之相通。“中道”为佛教核心教义之一,其梵语为madhyama-pratipad,其巴利语是majjhima-patipada,被多个宗派视为至高真理,谓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无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将其视为最高理想境界,也是修行的基本要求,弘扬佛法的基本态度。《集论》六卷云:“云何中道?谓中软、中中、中上品道。由此道故;能舍三界所系地地中,中上、中中、中软三品烦恼。”《中论疏》卷二云:“中道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即是八不。”②小乘佛教将中道与八正道等同;天台宗将中道视为世间真实相,将其包含于“真”“假”“空”三谛之中。因此所谓中道就是空,既不偏向于有,也不偏向于无,既不偏向于真,又不偏向于俗,与真如佛性等同,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无明,无生灭,是宇宙人生之根本法则。将其与《周易》之中正相结合则是对中正之内涵的进一步升华,赋予其更高层次的理想意义。
智旭在释乾卦时写道:
“佛法释乾六爻者:龙乃神通变化之物,喻佛性也。理即位中,佛性为烦恼所覆,故勿用。
“若单约修德者:阳为智德,即是慧行。初心乾慧,宜以定水济之,不宜偏用;二居阴位,定、慧调适,能见佛性,故云利见大人;三以慧性遍观诸法;四以定水善养其机;五则中道、正慧证实相理;上则觅智慧相了不可得。”
“约通塞而言之者:初是浅慧,故不可用,上是慧过于定,故不可用,中之四爻皆是妙慧,二如开佛知见,三如示佛知见,四如悟佛知见,五如入佛知见也。”①
智旭将龙之变化比喻成佛性,将乾卦之六爻看做佛教的修行过程,同时也是顿悟的过程,将乾卦第五爻视为阳刚中正,既为中道,又为实相,已领悟到世间至高无上之真理,领悟到自心本性,遂可得道。只有通过修行,开发智慧才能逐渐开悟出自性。正如在同人卦中所释“本在凡夫,未证法身,名之为柔,今得入正位,得整中道,遂与诸佛法身乾健之体相应,故曰同人。”①凡夫只有位于中正之位,才能成为中道之人,在此智旭将中道视为凡夫成为圣贤君子的基本要求,也是佛教修行的根本途径。损卦所释“信佛界即九界,故元吉无咎。知九界即佛界,故不动九界而利往佛界,不坏二谛而享于中道也”①,只有不坏真、俗二谛,保持中正,不偏不倚,才能开悟人生之真理。
智旭多处将“中道”与“中正”等同,以此用众生得中正之道证中道实相之真理。如临卦所释“中道统一切法,名为大君之宜”①。噬嗑卦中所释“二、五皆柔,故柔得中,即中道妙定也”①。中道是统摄一切世间万物之实相,遂为万物之根本所在。复卦所释“又出谓从空出假,入谓从假入空,既顺中道法性,则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能游戏于生死涅槃,故无疾也”①。中道不住生死涅槃,离假离空,如自在佛性,通因果不离自性。离卦所释“中正妙定,称性所成,以此照一切法,使一切法皆成中道,乃绝待圆融之妙止也”①。此处可视作智旭对中正与中道之等同的总结之论,一切万物立于中正之位,照一切诸法,皆可成中道,直至圆满。
三、结语
《周易禅解》的出现让佛理与易理达到相融,佛学与易学达到相通。而中正与性德的结合是佛理向易理迈进的重要一步,而中正与中道的等同则是以佛解易的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再融合卦爻辞等方面的禅释,最终形成了儒佛互通的圆融之境。智旭不仅将佛学与儒学达到至高境界的融合,而且他还是晚明三教合流的典范。
注释:
①释智旭.周易禅解[M].武汉:崇文书局,2015:159,89,208,49,106,8,66,156,88,93,102,122
②(大正)42·21b
参考文献:
[1][明]释智旭.周易禅解[M].武汉:崇文书局,2015.
[2][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