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汉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为例,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对校园文化活动促进高校育人工作的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提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1]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提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处在一个转折阶段,着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大学生“浸泡”在文化中成长,为大学生搭建起思想交流的“立交桥”。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 、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我国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采用的是單一显性思政教育模式,即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固定的教育者、教育场所、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变化,日常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越显重要。因此,开展隐性思政教育视域下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路径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隐性思政教育的特征
隐性思政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政教育而言,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间接、内隐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我国古代文化中“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典型的隐性教育。孟母的教育内容与目标就是通过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学习环境,促进孟子的学习,从而达到孟母教子的目的。所以隐性思政教育中的关键在于“隐”。通过内隐式的寓教于乐,将教育的目的、内容融入受教者的实际活动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最终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一)教育过程的潜藏性
隐性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隐性”二字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它是在受教育者不明确认知教育目标、内容的前提下,通过教育者将要传授的教育内容内含于受教育者参与的各类活动中,最终促使受教育者主动认同传授的教育内容。
当代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渠道多,知识储备量庞大且繁杂,但大学生自身心智尚未成熟,还无法准确把握实质内容,因此造成认知的偏差。例如,在信息大爆炸来临的网络时代,00后作为网络的原住民,乐于接受各类新鲜事物,但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阅历,自身理性认知不足,造成他们容易受到各类错误思想的侵扰。对此,高校除了改进已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外,还需通过组织德、智、体、美等各类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增强自主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逐步完善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三观,做正能量的传播者,做社会高尚情操的践行者。
(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的载体非常丰富,有精神物质文化载体、网络载体和活动载体等,教育者将教育目标与内容内置于适合的载体中,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参与精神文化建设及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各类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完善自我认知,改造主观世界。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者可以综合应用高校隐性思政教育载体,发挥载体对大学生的隐性育人作用。
(三)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相对于显性思政教育,隐性思政教育是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例如大学生光盘行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在活动中让大学生做爱的传播者,做正能量的散播者,进而使得大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内容,并提升自我修养。将教育内容有效的融入大学生参与的各类文化活动中并潜移默化的促使大学生转换为内心信念和道德规范。所以与传统的显性思政教育相比,隐性思政教育的效果更为持久,更为受教育者所认同接受。
(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3]因此,隐性思政教育模式的加入,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发展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的是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外文化实践活动,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二、校园文化活动与隐性思政教育的关系
(一)隐性思政教育是校园文化活动育人的内在要求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培育内容就包含个人思想政治素养、道德情操、理论知识和强健体魄等方面内容。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在发挥课堂教学的基础性教育作用的前提下,努力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文化育人的效果。由此可见,简单依托显性思政教育模式是无法满足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结合,隐性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是校园活动文化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
(二)校园文化活动是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只有选择合适的载体,才能让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各要素之间良性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才能起到实效。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需要包含四个方面的要求,即: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明确性,蕴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运用过程中能契合教育者的教育目标,能使教育的主客体形成良性互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潜藏性特点,但根本目标是为了达到全程全方位育人效果;而教育内容蕴藏于各类文化活动中并引导大学生自觉提升个人思想素养,也与隐性思政教育的目标相契合。
依据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承载高校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更能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反馈,形成主客体良性互动。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活动完全符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载体的条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分的将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融入其中。
三、隐性思政教育视域下校园活动文化育人的路径选择
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吸引大学生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能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直以来,江汉大学以“立德、致用、兼容、创新”校训为指导,突出“德、智、体、美”育人目标,通过组织开展“新青年下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清源之秋”读书节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用文化的力量感染和教育全校师生,激励大家追寻中国梦,凝聚青春梦,共筑江大梦!
(一)将德育活动纳入文化育人工作中,强学生理想信念
立德树人最根本任务就是要在教育全过程中高度契合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积极参与武汉市“新青年下乡”活动,将其作为推动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引导广大学生将大地作课堂,用实践写试卷,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学校注重以思想文化引领为主线,以农村基层为主阵地,以农村各服务站点为依托,搭建“校院+农村实践基地”共建教育平台,采取“集中活动+常态服务”模式,开展理论育农、科技支农、文化乐农、爱心助农、生态兴农“五大行动”。通过“新青年下乡”活动,广大团员青年走进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农户家中、田间地头,体验一堂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在活动中同学们学习农耕常识,参与农事农活,实地感受农村生活,将理论知识留在农村,在不断的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中磨砺自身。“新青年下乡”活动俨然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绝佳的“第二课堂”。自活动启动以来,共有18000人次的师生参与“新青年下乡”活动。在这里,广大团员青年通过切身所感、亲身体悟,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让自己不随风摇摆。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力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地、落实、落细。学校“青马工程”紧密围绕“学理论、强实践、铸信仰”,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真信、真学、真干。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授课,实施小组教学,聘请校内专任教师指导学员开展理论学习研讨。选取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武昌区、汉阳区等80多个社区和村委会作为学员实践基地,利用暑假开展挂职锻炼。组织学员利用假期赴延安、井冈山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员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通过较为系统的培养,涌现出了武汉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12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梅雅如同学等一批思想素质硬,自我要求高,理想信念坚定的大学生。
(二)将智育活动纳入文化育人工作中,树学生双创理念
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是必然趋势,满足大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如何引导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构筑并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理想信念,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亟需解决的课题。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8〕20号)关于“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4],学校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科研、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为抓手,引进KAB创新创业教育训练营、大学生公益创业大讲堂等双创学习交流平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努力搭建创业团队实践平台。“走出去”,选拔优秀团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比赛。近年来,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中,学子斩获国家级金奖3项,省市级奖励40余项。ERP沙盘协会、智能小车爱好者协会等学生社团多次斩获全国奖项,创新创业营销协会更是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创业社团。一届届学子为了同样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一群志趣相投的创业青年为了梦想挑灯夜战。创业先锋们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深深领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蕴含的深刻内涵。通过创业、竞赛活动的洗礼,他们思维更加理想成熟,抗挫能力不断提升,人生发展方向更为明确,个人责任意识更加强烈。
一年一度的江汉大学“清源之秋”读书节以“善读 乐学 笃行 致远活动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积累,营造良好学习风气的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多的师生参与到读书节活动中,在读书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在江大的浓郁学习氛围里爱上读书。
(三)将体育活动纳入文化育人工作中,强学生意志品质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联合发起的“走下网络 走出宿舍 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对于破解团的两大战略课题具有时代意义,对于改善青年大学生体质现状具有现实意义。学校注重功能融入,把“三走”活动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健康生活方式等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班班有体育活动,人人有体育项目”的生动局面。每年坚持举办“公寓文化节”、趣味运动会以及足、篮、排等各大体育赛事,2018年更是创新开展“体育嘉年华”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构建“校、院、班、寝”四级联动机制,激发了大学生体育热情,让大学生广泛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四)将美育活动纳入文化育人工作中,促学生情操升华
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是当前各高校文化育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卓有成效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的同时,感悟人生的真谛、体会生命的厚重、感受爱的力量。
学校积极响应武汉市打造“志愿者之城”的号召,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服务学生成长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构建良好的志愿文化。组织全校16000余名青年志愿者广泛投身到校内外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中,建立“江汉大学孙茂芳网络志愿服务队”和“江汉大学杨小玲志愿服务队”,推动线上、线下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先后服务了汤尤杯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第十三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等大型赛、会、节活动。学校获得武汉市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的光荣称号,多个团队被授予“荆楚学雷锋示范团队”、省级“本禹志愿服务队”示范团队等称号。近年来,在开展“感动江大人物”“榜样的力量”等优秀集体及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中,雷锋精神研究会、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学雷锋先进标兵梅亚茹、“献血大爱之星”宋斌等一批批志愿服务集体及个人成为了校园里的“明星”,他们的感人事迹被广为传颂,可贵的精神被一批批江大青年学子继承发扬。
隐性思政教育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矩阵,而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在活动中不断升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主动的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提升自我。江汉大学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建设,从而不断提升校园品牌文化活动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
參考文献:
[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16号.
[2]贺才乐,秘金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重特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
[3]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8.26.
[4]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年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函〔2018〕20号.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