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托于数字技术手段,可实现文化遗产的形态转化,并将其作为生产资源,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数字技术的高效应用,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永久保存与完整保护,并对其进行再生、修复、利用等,最大化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在此诉求下,相关人员需注重丰富非遗形态转化方式、非遗保护手段,从而将数字技术更好运用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
关键词:数字技术;非遗保护;传承;应用
一、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图形技术、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世界范围内的精品馆藏,身临其境般体验沉浸式博物馆参观,领略世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基于此,我国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与作用,将其以创新手段融入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在具体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数字化管理工作过程中,需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内涵,更具有侧重点与方向性地分析与研究数字技术的应用方式。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作为学术概念提出的。从地域文化角度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属于舶来名词。在我国文化发展与传承工作当中,专门针对非物质文化概念进行界定是在2001年后才向联合国提出申报。在这之前,中国政府还专门组织研讨活动,对申遗项目进行了客观化、专业化的分析与研究。具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社会组织、个体间针对文化遗产构成要素的各种社会实践,主要指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等相关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空间。它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一定变化,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等诸多要素影响。部分非物质文化可能会发生消弭现象,而部分非物质文化倘若获得有效保护与传承,会通过新时代人的参与而有所创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更强调利用信息手段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处理与保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与传播的过程中,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非遗的转换、二次加工、还原、共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可再生的数字形态,是从新的视角对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解读。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在众多新媒体的推动与宣传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被更多的人了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进行数字化转化,可实现资源的创新生产与传播,使其为社会文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在生产文化产品过程中,可充分将数字技术非物质文化进行结合,令其能永久保存,真正实现世代传承与发展。
三、非遗传保护与传承数字化的必要性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文明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家庭关系的传承方式还是以学堂形式非遗保护,在保护与传承的理念与手段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与不足。即在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護的同时,需确保能将文化精神有效渗透到群众中去。在将非遗与群众进行有效连接的整个过程中,本身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发展。但基于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在覆盖面拓展上会受到一定限制,还会导致优秀的文化空间受到挤压。尤其是针对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宣传与管理不当,很容易因抢救不及时而造成损坏现象。倘若部分地区具备极为丰富的非遗文化,会导致保护与传承工作难度提升。单纯依靠人力或是传统工作形态,无法真正提升非遗保护与传承效率。由此可见,将数字技术应用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将产生更高效、更快捷的宣传渠道与传承策略。利用数字技术可实现非遗文化数据化处理,大大提升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遗文化的损毁概率,将对非遗保护与传承产生积极影响。因此,非遗保护与传承数字化是十分必要的,需要相关人员不断优化与完善数字化管理模式,确保其能真正发挥优势与作用。
四、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有效策略
(一)注重丰富非遗形态转化方式
将数字技术应用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过程中,需能够充分体现技术手段的优势与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众多精良的工艺作品是其重要的展现形式,在对这些作品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在生产、流通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资源转化。应将非遗科学转化成生产力或产品,使其能够获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优秀的前提条件。关于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应引起社会大众更强烈的认同感,确保其产生一定的连贯性、持续性。在对非遗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需通过有力的宣传,使普通大众能够对文化多元性、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建立正确的认知。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各地方应通过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当下更多年轻人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并通过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使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直观的认识。在不断寻求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方式的过程中,应合理应用数字技术。第一,注重丰富非遗形态转化方式,确保优秀的工艺作品能够获得永久的保存与完整的传承。例如,在对非遗作品进行展示与宣传的过程当中,充分利用三维技术、3D多边形技术,有效改善传统展示方式的弊端,避免作品的损坏与丢失。第二,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极强的交互性与对光线与环境的自由控制能力,有效转化作品的材质信息。通过创建3D模型,大力提升工艺作品等转化效率。第三,针对非遗作品的修复,可利用数字技术对图像的基本属性进行修改。或融入图形技术,修护非遗作品的局部,从而达到高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二)积极丰富非遗保护手段
数字技术的融入,将使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展现形式、传输手段等都发生极大变化。在具体将数字技术应用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过程中,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科学改变文化的载体,并积极丰富非遗保护手段,使优秀的工艺作品等真正得到有效的传承、完整的保护。一方面,可利用扫描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传统非遗作品进行数字化转化。以数字的形式对其进行保存与传输,更好存储传统载体。尤其在作品展示与宣传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数字版本或信息化手段,避免传统载体的损坏或丢失,从而达到高效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相关地区可积极创建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经典故事进行编排与讲述。充分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编排数字化舞蹈或开发声音驱动技术,确保非物质文化与数字技术产生创新知识点。无论是信息记录、数字化处理还是建立虚拟遗产概念,都应从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视角出发,设计非遗保护手段或措施。建立与完善非遗数字化服务体系,使其以不同的手段实现保护与传承。例如,各地区可积极结合自身非物质文化特征、地域优势、文化背景等,建立非遗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数字资源管理库,建设文化遗产数字化支撑体系等,形成全方位、多维度、多形式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手段。同时,基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科技的更新换代,不断引入高精度、高逼真的数字化遗产保护技术。充分利用虚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不断丰富非遗保护与传承数字化手段。基于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等形式,确保非遗保护与传承更紧密联系当下社会年轻人的实际,以技术手段强化年轻人对非遗的认同感与喜爱度,从而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真正传承与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将数字技术应用到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当中,既要利用数字技术强化非遗保护与传承手段,又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非物质文化的传播途径与覆盖面,使越来越多的民众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借助数字技术,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良好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崔博,田思源.数字技术对宝坻皮影戏的创新传承研究[J].包装工程,2019(24):321-325,357.
[2]聂云霞,龙家庆,周丽.数字赋能视域下非遗档案资源的整合及保存: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J].档案学通讯,2019(6):79-86.
[3]王朝晖,陈成琳,朱乾锋."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新媒体研究,2019(13):46-48.
[4]王海音.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及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9(7):14.
[5]马莉,李菲.百年“非遗”芜湖铁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9(3):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