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体具有及时性、海量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其发展引发了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变革,机遇和挑战同时共存。本文从概念分析法入手,立足唯物史观角度,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新媒体自身及思政话语权发展等方面分析高校思政话语权面临的挑战,进而从话语关系、話语内容、话语表达及话语环境提出相应措施,力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得到有效行使。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解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话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践,从而对受教育者的思维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从话语权一词来看,它内涵了“权力”“权利”两层含义,“权力”多在表达话语对于思维的影响,其具有主导性;而“权利”多指人运用语言对自己思维进行表达的权利,其具有平等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而言,其涵盖着教育者的话语权、受教育者的话语权以及公共领域的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完成,因而教育者的话语权具有相对优势,多体现了主导性;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有选择接受、思考、沟通、表意等权利,多体现了平等性。所以从话语权的运作即可得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状态地位关系。
(二)新媒体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话语的信息需要媒介进行传递,新型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基于数字、网络技术而生的新型媒介,其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广泛。相比传统媒体而言,其具有原创性、及时性、海量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征。因此,信息的传播、更新和互动也更加及时和便捷。
(三)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新媒体的发展引发了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变革,需要重视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新媒体之时如何去参与和引导,进而来掌握话语的主导权。这一主导权并非话语霸权,而是引导受教育者在新媒体的诸多信息中正确选择过滤。最终达到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交流,新型媒体与传统教育相互融合状态。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挑战分析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新媒体像一把双刃剑,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但对其特性掌握和运用不足,也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合理分析其带来的挑战尤为重要。
(一)话语环境复杂
从国际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世界各国文化也在相互影响。特别是在新媒体在全球迅猛发展后,更多的国外思想传入我国,而混迹其中的有西方霸权主义、不良思潮等。高校大学生群体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正确进行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武装头脑,在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文化的同时,正确辨析各种不良思潮,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国内正处于一种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交流和分享平台。另一方面,新媒体的用户广泛,可以通过提供的平台随时随地发声,快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把信息传递到世界上每一个新媒体用户手中。在一定程度上,为充斥于网络传播中的负面信息传播提供了渠道,对意识形态阵地的坚守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造成不可控制的消极影响。
(二)话语权威被削弱
新媒体兴起之前,教育者的教育资源和信息积累具有绝对优势,使得教育者的一元话语权体现较为明显。同时,信息占有的优势保证了教育者的话语权威和调控引导能力。
而在新媒体兴起之后,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信息的自生和扩散能力增强。具备如此客观条件,再加上大学生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受教育者开始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其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喜好来选择,这样便使得受教育者的信息接受和积累量迅速增加,甚至于获取量超过教育者,获取很多教育者所不了解的信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之间的信息差异缩小,教育者的信息优势降低,又进一步导致教育者对于学生调控引导力逐步弱化,教育者的话语权威被逐步削弱。
(三)话语沟通存在障碍
新媒体兴起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方式出现了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沟通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受教育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可以随时随意发表自身的观点。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特点来看,受教育者多为年轻一代,活跃在新媒体网络之中,其话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也不再守旧,更加富有创造性;而高校中部分年龄较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其最初从事教育工作的环境、教育话语、教育方式和现在具有较大的差异,且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模式已经固化,对于自身角色的改变、教育话语的转化、思维方式转变、教育手段的创新较难适应,难以融入到新媒体的时代潮流中,如此,便增加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难度。从教育话语内容来看,新媒体让网络话语的使用更加频繁,网络话语多标新立异,与严肃教条的传统思政话语形成鲜明对比,究其原因在于教育话语和网络话语的整合乏力,师生之间的话语达不到共境的状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语言的整合,话语的无序状态导致话语的内容被消解,降低了话语内容的吸引力,从而使得话语的引导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进一步增加了话语沟通的障碍。
(四)话语体系被解构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比较而言,新媒体话语更加开放且具有吸引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带有独特的政治色彩,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所以其语言形式多严谨、规范、有序,势必在某种程度上会缺乏感染力和亲和力;而新媒体的运营则多为吸引眼球、博取关注为手段,语言上多生动、活泼、具有亲和力和创造性,其内容多为大众所关注的、接地气的、最前沿的消息,如此形式恰好为当代大学生所喜好。这样来看,两者之间势必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再者,话语的表达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新媒体则让每个个体都有发声的机会,在如此冲击下,只有不断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适应时代潮流,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既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肃规范,还要让语言变得通俗易懂,才能消除目前话语体系被消解、话语权威被削弱的局面。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路径分析
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还带来了诸多机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利用好这一平台,充分行使话语权。对于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语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分析探讨。
(一)构建平等对话关系,促进双方交流
教育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其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效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于教育着而言,一是要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从思想上接受并开始运用新媒体,发掘新媒体特性,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方式。二是要充分学习使用新媒体,找到与学生喜爱的共通点。除在线下与学生的交流之外,应当充分使用新媒体平台,去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将更多的人文关怀注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三是要创新语言风格。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充分的了解下,要及时掌握和跟进新媒体平台上的各种流行语,思考其为学生所喜爱的根本原因,吸收并合理优化话语的表达方式,采用更加幽默和有吸引力的方式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构建平等的对话关系后,才可改变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保证受教育者观点的自由表达,促进双方的平等交流,实现教学相长,避免话语权沦为话语霸权和话语权被式微的双重风险。
(二)积极拓展话语内容,更新话语体系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要在话语内容上下功夫。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内容。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网络时代下其容易被淡忘,因此,教育着需要主动去进行挖掘和吸收。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凝练观点。实践是话语的源头活水,文化自信、命运共同体等实践形成的话语,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容易让受教育者形成情感共鸣。要从网络流行语中去吸收新鲜血液。网络话语富有生活化、鲜活性等特点,并被受教育者所喜爱,教育者应主动了解网络话语的特点,积极主动地运用网络流行语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提炼正能量的优秀的网络流行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三)转变话语表达方式,提升话语引力
首先,教育者要转变表达的姿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表达和交流。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以教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教学,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占有的绝对优势被弱化,加之受教育者的时代特征明显,更加渴望有平等的交流平台,所以教育者要转变身份,以亦师亦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
其次,教育者要学习更新表达的话语,新媒体平台上汇聚着最亲最受欢迎的网络话语。教育者应不断关注网络最新动态,发现值得借鉴的网络流行语,将其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
最后,教育者要转变表达的形式,话语表达的形式直接决定着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效。因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身的特殊性,话语的内容多为宏观政策层面,表达多为严肃,而新媒体平台的话语多幽默、形象、生活化,诙谐简单有趣的话语表达更容易让人接受、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喜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味说教式的教学并不能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且另话语表达从宏观层面往往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不愿倾听。因此,教育者要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从与他们关系紧密的事情入手,以小见大,从宏观转向微观表达,引发其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完善媒体监督机制,优化话语环境。
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对于新媒体平台的监测,实行奖惩机制,加大对网络监管方面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对一些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正能量的媒体平台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其进一步做好主流意识宣传工作,充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不良思潮、错误言论甚至一些非法言论,要限制他们的言论并实施一定的惩罚。另一方面,要将社会监督与学校管理相结合,利用社会道德舆论的力量及时清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言行的管理,及时跟进追踪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舆论动态,并关注学生对于热点事件的反应,从源头上控制,进一步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12.
[2]李庆华,李志飞.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J].教学与研究,2016,50(7):89-94.
[3]欧阳光明,刘秉鑫.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及其建构维度[J].思想理育,2016(6):49-5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