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江泾镇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位于上海、杭州、太湖三大经济圈交汇点,是浙北通往苏南的重要门户,是运河沿岸的一个重要历史名镇。本文主要针对王江泾镇的经济开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方面,对王江泾镇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此为王江泾镇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王江泾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
一、引言
王江泾镇作为浙北名镇,早在明代中期就达到鼎盛。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王江泾镇灿烂的文化古迹,不仅有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长虹桥,还有吸引游客争相观光打卡的莲泗荡风景区,更有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南网船会。近些年,王江泾镇经济发展趋势持续走高,小镇人均生活水平直线上升,为小镇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希望。但不难发现,小镇在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大进步空间,距离实现“双管齐下、两手抓”的平衡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权衡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避免顾此失彼的现象,值得每一个市民深思。
本文主要从王江泾镇的经济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方面分析王江泾镇的发展现状,但由于疫情原因,笔者未能走访当地,本文内容是在前期初步走访的基础上,结合网上调查问卷结果与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
二、王江泾镇的经济开发
王江泾镇地处上海、杭州、太湖经济圈的交汇点,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小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王江泾镇成功入围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在这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小镇的经济面貌、百姓的生活水平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随着旧城区的改造,大一批房产项目的开工建设,以及全镇民生配套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王江泾镇已经初步具备了城市的基本功能,进一步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如今,王江泾镇在纺织、家具等产业领域的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占据了全镇工业产值的绝大部分,未来还有望为城市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持。城乡一体的规划改革、产业结构的日益优化、商贸旅游的齐头并进,一个日新月异、焕然一新的新兴小镇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突破重围,为浙北经济的繁荣发展书写绚丽篇章。
本次研究设计了一份关于“王江泾镇保护与开发”的调查问卷,并在网上展开调查,与前期调查相结合,得出以下结果:自从王江泾镇得到开发后,古镇建筑的保护情况非常不理想。政府过度重视经济开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运河环境及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继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文化流失问题。笔者认为,王江泾镇的商业化开发应该适度,既可以带动古镇的发展又不损伤古镇的质朴感。文章接下来就王江泾镇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近些年,王江泾镇经济日益崛起,但在不断发展中也逐渐暴露一些问题。小镇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方面,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投入并不乐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出现了漏洞。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政府近些年为了要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所做出的努力。比如,2019年春节期间,秀洲区王江泾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灶画之乡——古塘村,隆重举办了新春非遗文化,为全市人民带来了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饕餮盛宴。类似的活动还有许多,每年政府都会花费重金打造旅游商会,但是效果如何,事实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王江泾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情况不容乐观,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纷纷盖起来楼房别墅,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原本附着在老房子上的壁画、木雕将随之倒下。口耳相传的民间音乐,由于方言的局限,又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要想找到年轻一辈的传承人实属不易。可见,王江泾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刚刚起步,缺少完整的系统的保护对策,未来依旧任重而道远。
开发旅游业似乎成了许多小镇保护并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二选择,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致命的。比如,过度开发带来的商业化,不仅没有起到保护当地文化的作用,相反,甚至会进一步破坏,不管是政府开发过程中导致的工艺品、文化场所的损坏,还是游客游玩时随心所欲的涂鸦刻画,这都无疑在给本身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雪上加霜。究其根本,在于這些遗产从未走进人心,所以人们自然不曾有尊重、保护的意识。王江泾镇的旅游业近些年才慢慢有所起色,但是建设完整的景点依旧是少数,包括莲泗荡、长虹桥、一宿庵在内,都存在景点设施简陋、不完善的状况,大大降低了游客的积极性。要想提升旅游业的层次和价值,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势在必行。政府不仅要完善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减少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为损坏,更重要的是,要在内容上进行创新,深入挖掘这些遗产背后的故事,展现遗产蕴藏的深厚价值,而不单单只是浮于表面的“保护”,要走进文化遗产的内在,才能深入人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这个风云变化的时代是十分脆弱的,只有全社会都意识到了保护遗产的重要性,做到全民参与才能为它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供其深根发芽。
四、建议
我们不能否认王江泾镇在开发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但也不可忽视所造成的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对王江泾镇今后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助力王江泾镇更好发展。
(一)完善古镇的保护、修缮及建设
王江泾镇因依傍京杭大运河而富有自身的历史底蕴、文化底蕴。大运河文化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世世代代哺育古镇沿岸的人民,隔断文化与古镇的联系对古镇的开发是不利的。因此,古镇的开发应当着眼于运河文化对古镇的影响。其中,对文化古镇影响较大的便是沿岸的房屋建设,要保留古镇的建筑风格再进行可持续的发展。保护修缮王江泾镇街道的历史风貌,通过政府或者旅游部门引进专业的建筑工程修缮工程队,修缮并保存古镇的历史面貌,重点修复当地商铺商号。在此基础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向嘉兴市政府或是有关部门以招商引资的方式扩大古镇的建设面积。除此之外,还要切实关注运河沿线的线性生态环境风貌,彰显王江泾古镇的文化魅力。
(二)合理规划,“织造、商贸、旅游”三管齐下
与单一的产业链相比,多条产业链的共同发展相互交织,更有利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古镇的发展,除了在修缮古镇基础上发展旅游业外,还可以疏通大运河(嘉兴段)上下游的淤泥、畅通河道,利用船只承载物质来发展运河沿线的商贸经济。与此同时,织造产业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古镇的开发结合旅游、织造、商贸三种产业三管齐下,可以大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仍然需要当地政府的合理规划和管控。
(三)跨区合作,打造区域化产业链
嘉兴不仅仅因是大运河流经而享受得天独厚的富含历史韵味的文化城市,同时因其临近杭州、上海、苏州等大都市之间的地理位置而与现代化经济接壤。在运河文化古城打造方面,古镇的发展与周边的运河文化古城加强联系,各地市政府或者旅游项目公司尽可能地与大运河沿岸古镇取得合作,打造有王江泾特色的“运河文化古镇”“运河文化节”。在织造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方面,市政府出台相关招商政策,借鉴周边杭州、苏州等城市纺织产业的经验,吸收相关的科学技术,促进织造产业的发展,与周边区域的产业经济取得联系,打造区域化产业链,最终实现“织造、商贸、旅游”三个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绩.王江泾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2]周玲强,朱海伦.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经营模式与案例研究——以乌镇为例[J].浙江统计,2004(5):2.
[3]杨婷.古镇旅游开发策划新模式的探索——以上海市青浦区金泽水乡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S1):195.
[4]胡悦晗.政府主导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姚庄镇、王江泾镇为例[J].中国名城,2018(12):49.
基金项目:嘉兴学院重点SRT项目(项目名称:运河文化与古镇保护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以王江泾镇为重点考察对象,项目编号:CD851719322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怡萍(1999—),女,汉族,浙江嘉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古镇保护。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