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讨,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节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统节日使得中华儿女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得以保留和传承。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等因素让全世界人民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面对多远化社会价值体系冲击,年轻一代尤其是大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受到了大量国外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气氛日渐“淡化”,西方节日文化日趋流行,大受追捧。高校作为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场所,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认识,同时,传统文化节日当中还蕴含着大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果能够加以应用,必将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内涵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天人合一自然观念
天人合一的理念即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文明大国,为了顺应自然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前人总结的“二十四节气”沿用至今,并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上举行仪式和设定节日,从而产生了以自然规律变化为基础的节日。例如清明节在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的同时也是鼓励大家在大地万物回春之际,外出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勃勃;重阳节有登山和插茱萸的习俗;端午节有使用粽叶制作粽子,使用艾草驱邪等习俗;立春、芒种、惊蛰等节气对农业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学生进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的教育,可以帮助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與自然规律之间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产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自然观念。
(二)爱国主义教育观念
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强大动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不断丰富着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虽遭流放仍心系国家,最终投江自尽,人们通过端午节寄托对屈原的哀思,同时也彰显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国庆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由此可以看到,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发展相辅相成。
(三)亲情观念
中国人的亲情观念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家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家和万事兴;在《大学》里,“齐家”也放在了“治国”“平天下”之前,由此足以证明家对中国人的意义。我国最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春节,是一年之中一家团圆相聚的时刻,晚辈为长辈送上新春祝福,老人给予子孙压岁钱,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等传统习俗,除了春节之外,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都符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内容缺乏吸引力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历史悠久,形式多种多样,且蕴藏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功能。传统节日习俗是指自节日出现至今所保留下来的礼节和习惯等,根据文化继承性的特点,传统习俗保留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在当今时代发展背景下,一些习俗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这也为当今在思政教育应用中增加了难度,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生搬硬套,不能与时俱进。对于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00后”来说,传统文化节日在面对更加开放、新鲜的西方文化冲击时,失去了吸引力。
(二)载体缺乏创造力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应用需要不同方式的传播载体,不同类型的载体选择和应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而从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仍沿用你听我说的课堂模式,学生接收知识是被动的,很少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枯燥、单一的文字内容难免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除了高校课堂以外,各种围绕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没有充分展开,每逢节日,学校更多的是以班会、通知、学校媒体等形式宣传节日内容,以及强调节日安全等问题,并没有带领学生真正参与到节日活动当中去,导致学生没有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
其次,新媒体载体应用不广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又一重要传播渠道,运用好新媒体平台一方面可以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调动年轻人的学习兴趣,扩大受众范围,提供更多碎片化学习时间;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可以帮助师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互动。由于高校不重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特别是老教师,缺乏对新媒体的认知、重视以及应用等原因,新媒体和幕课等载体并没有发展起来,至今为止,并没有出现受学生追捧的热门和“网红”新媒体平台和网络精品课程。
(三)传统节日文化庸俗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传播,大学生更加容易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为了迎合当今时代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节日的物质化和商业性味道更加浓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更加重视形式而轻视内涵,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逐渐减弱,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难以得到传承。
随着国家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在物质层面丰富和满足的同时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仅仅是节日时间,节日的美食,过年穿新衣、收压岁钱等物质层面,对其起源、内涵、特征一知半解,且对各种节日兴趣弱化、忽视,甚至抵触。另一方面,节日的商业化气息更加浓烈,一些商家以利益为导向,看准了“节日经济”的商机,将传统文化节日过度包装,依靠消费年轻人的节日情怀赚取商业利益,节日内涵和育人价值正逐渐丧失。
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对策
(一)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塑造大学生三观的重要途径,课堂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应用对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政治素养、法律意识等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可以从传统文化节日入手,将相应内容融入课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编写出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的教材和教案,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有力补充,同时,在校本建设中,应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会贯通,善于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例如通过对中国国庆节历史含义进行解读,横向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增强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
(二)将传统文化节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当中
對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灌输仅凭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不够的,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必须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高校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各种社团活动,社团是将各种具有共同爱好、兴趣的学生自发组织在一起的团体,在举办各种社团活动时,学生自发参与和接受程度较高,所以可以举办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社团实践活动。
(三)提高教师素质,发挥主导力量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要想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就必须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当教师拥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以后,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才能真正信服教师的专业能力,认真学习相关内容。除此之外,高校应该加强对从事思想宣传工作、学生工作、思政课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法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专业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学习相应的新媒体技术等,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传播效果,吸引更多年轻人。
(四)应用新媒体平台,拓宽教育渠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网络对年轻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甚至改变着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更快、更全面。通过新媒体方式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创新教育渠道,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课程、论坛、社交媒体、网络话题等线上手段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参考文献:
[1]孙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Y大学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18.
[2]冯殿华.运用传统节日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3]夏晓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4]吴文霞.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价值及其实现对策探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3-8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