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高校培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作用及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融合的可能性,可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上进行有机融合。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人才的专业程度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现实与期望值产生差距以及相对较弱的抗挫力致使当代大学生面临较重的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这就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生。“两者结合的可行性,提高两者的契合度并且最大化发挥两者的效能。”[1]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现状
目前,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多元化价值观的并存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使得现代大学生处在一个价值冲突的时代。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化倾向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计都偏向于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体验;重道德规范的传授,轻实际生活应用;重道德认识培养,轻道德情感熏陶、道德行为养成;重教育,轻自省;重灌输,轻自主等情况。以至于,我国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考试中成绩合格,但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水平并不理想。这体现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缺少内化机制。当下,各高校已经对此问题有了普遍的共识,但想要彻底解决问题还需努力。出现问题的因素有很多,而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课程整合是其原因之一。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应短期化倾向
重治疗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认知问题。我国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咨询作为起点,通过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端正思想,帮助人们正确认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许多高校仍然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到防微杜渐,相对于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干预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点,高校不应该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目前采取的治疗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出击”的方式,改变过去“坐等学生上门”的指导方式,主动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个人和团体的发展性指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思政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思政教育的内容能在情感上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教育,思政教育不仅是一个教授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在实践中自我领悟自我察觉和自我提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达成。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思政教育提供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例如更加倾向于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发展,了解个体的情况和性格,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当然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师生零距离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让师生走得更近,从而让学习的内容更加深刻,学习的效果也能达到最佳。如果将二者相互孤立,将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目的,“这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明显是不够充足充分的”[2]。
两者都归属于意识范畴。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深入学习并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教育为中心。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心理学中产生的,而心理学是以哲学、生理学为基础分化的一门全新独立的学科。心理学主张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通过对人的心理现象及发展规律的研究,来揭示心理情况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心理与思维的关系,分析健康心理状态所需的心理因素,用以帮助人类恢复和保持健康心理。因此,两者都属于意识范畴。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人格也在不断的完善。而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实质上是学生对自身知、情、义、行的认知过程,而知、情、义、行的活动过程是许多人格因素共同参与及协同的结果,并且思想品德最终还是会落实到学生的动机、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因素上。因此,无论是学生人格发展还是思想品德发展,其中都夹杂诸多心理要素,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二者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独立人格有责任心有目标感,并有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的人;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是追求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找到个人的精神支撑,现实目标,个人价值,心理状态实现平衡,从而更好追求个人全面发展。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教育内容上的有机融合
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如果仅仅只包含思政教育的内容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这也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各种困惑,使得紧靠单一的教育内容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促使思政教育务必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得大学生在接受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均衡发展。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就事论事,单纯的定位为解决问题,要以思政教育的思想为引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价值观念,明确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强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思政教育导向和引领,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大学学习的目标,提升学习动力,自觉寻找差距,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
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各自有所侧重、有所区别,在实现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基础上要着重考虑教育方式的有机融合。思政教育更多的是利用课堂教授的方式进行,虽然课堂也有互动交流,但都是较为表浅的互动,没有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对话。思政教育可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实行点对点,或者小班化教学,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实时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真正平等、真诚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教师是真正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从而愿意将所学所领悟的知识道理付诸行动从而指导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除了开设心理咨询平台、设计心理课程外,也可以借鉴思政教育,变被动为主动,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面更广,如可以开展专题讲座、团体辅导、游戏互动、校内外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交际能力。
(三)加强教育队伍的有机融合
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团队在人员组成方面出现大范围的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组成。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大多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组成,再加上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等,其实大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教育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并不了解。想要实现二者有机结合,除了要提高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增强其专业知识素质,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创造力、顽强的意志力等。对此,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观察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做到因材施教,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学生的行为思想及行为心理,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明确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与心理障碍三者的区别,并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心理。
(四)教育目标的有机融合
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二者的教育目标要实现进一步融合。思政教育的目标不能只是单纯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也不能只是帮助学生扩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二者的目标进一步融合统一,应该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处事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目标感,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大学生。
当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式和目标,信息时代社会发展较快,信息科技更新快,更加考验高校的育人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深化融合,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孙小淇.思想政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理念凝聚育人合力——高密校区探索“朋辈互助”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新校园(上旬),2016(6):35.
[2]李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