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及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心,是民族的精神标识和实践动力,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本文对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进行深入解读,阐明坚定文化自信的缘由和底气,剖析当前坚定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结合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实,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些许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文化自信;科学内涵;现实路径
一、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提出的崭新命题,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我党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理论创新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一)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的自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自信和自豪的源泉,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的独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的连续性。人类文明起源时曾出现过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仅有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唯一文明。中华大地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历史久远且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体系、规范统一而又接续使用的中国文字、体量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演变成熟的大一统政治制度、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等,促使中华文明具备一种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稳定性,进而获得了文化上一以贯之的连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华文化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既融合了中原、楚越、北方草原、西域等境内众多地域文化的因素,又通过与世界各大文明廣泛交流,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因素,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形态。源于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同儒家、道家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理念、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中华传统的农耕文明,培育了我们“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们总是以谐和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和睦融洽的理念为人处世,以和谐的情感感悟人间美好,形成了以和谐为特征的思想理念。这种“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构成了华夏民族认知世界、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连续性、包容性和哲理性特点对中国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乃至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涵盖的文化智慧,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自信和自豪的源泉。
(二)文化自信是对中国革命文化中红色精神的承继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从“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到“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从“一心为民、务实求真”的苏区精神,到“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到“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西柏坡精神。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红色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挫折中不断奋起,浴火重生。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铸就了我们文化自信之魂。
(三)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的创新性的传承和发展,它既延续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气韵,又发扬了革命文化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红色基因,是当代中国人鲜明的精神标识,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不断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和核心力量。
二、文化自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交流日益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碰撞、交锋、融合,一方面给我国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文化发展格局,激发了中国文化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导致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主流文化虚化、传统文化漠化、西方文化美化等错误思潮,文化自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虚化主流文化的错误思潮
虚无主义思想是指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一种反主流思潮。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想要毁灭一个国家,先去毁灭这个国家的英雄和历史。西方分化瓦解苏联就是从瓦解他们的英雄开始的,苏联人民心中的英雄被一个个抹黑、被攻击、被谩骂,国民精神信仰随之坍塌,整个国家随之分裂。近年来一些敌对分子打着言论自由和学术研究幌子,否定我国革命、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歪曲我国的党史,想以此来颠覆我们对党史国史的认知。他们利用目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和道德取向多样化,多种思想观念相互竞争、相互激荡现象,公然诋毁民族英雄、攻击革命先烈、抹黑历史,颠倒荣辱标准,企图从根本上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扰乱人们的文化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四)加强文化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从其他文明那里获得有益成分,推动自己文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关键在于拥有和谐、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拥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始终推崇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交融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要充分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积极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平等、开放、包容姿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同其他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学习与互鉴,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思想精华,丰富自己、壮大自己,使自己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定的自信力。
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应摒弃闭门造车的落后观念,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一方面虚心学习别国的先进科学理念和文化思想,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坚守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积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载体和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推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融互惠中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现今,我们正迎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理性厚重、坚定从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生机、繁荣兴盛。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担负起新的时代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在多姿多彩的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文化自信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新篇章。
注释:
①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面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
[4]曾仕强.中华文化自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5]许亮.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当代价值[J].理论视野,2018(1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