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呈上升趋势,职业教育影响下的各职业院校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更加尊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夯实基础。基于此,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思想内涵和意义,分析了汉语言文学在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创新职业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
一、引言
新时代发展下社会各界对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汉语言文学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部分职业院校忽视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致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因此,合肥技师学院想要进一步探究职业教育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策略、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职业教育的思想内涵和意义
(一)思想内涵
职业教育范围包括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分为初、中、高等教育,在职业培训方面包括岗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较于成人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是确保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力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教育[1]。对基础教育来说,职业教育注重的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文化塑造,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具体应用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就是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并不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育改革和创新不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意义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要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职业教育具备成熟的教育体系,教育市场秩序稳定,在国家各项政策支持下,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机构不断加强资金、师资、就业导向等方面的实力,教育方向更加趋向精细化、精准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同时,在职业教育时间段,能够在有限时间内,以实战教学为导向,强化培养符合社会各界需要的高端型、复合型、技术型专业人才,有效解决就业、待业等问题[2]。职业教育采用的是“技能+学历+就业”的教育模式,保证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考取学历,最终实现“技能+学历”双赢的目标。
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制度体系符合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及地方的支持下,职业教育建立起了健全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包括办学方向、办学层次、教学手段;同时,职业教育的对象适应,新时代发展下的职业院校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适应能力。
(二)实用性
职业教育在理性指导下实践,更加注重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存在,立足于学生的未来社会发展,重点强调“终极关怀”,充分发挥受教者的多元潜能。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将成为新时代发展下的必然趋势,进而引领各职业院校顺应教学改革的大方向。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要推动职业教育不断寻求创新的职业教育模式。
四、汉语言文学在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阻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在新时代发展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处于转型期的职业院校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转变,仍以教师为课堂上的主体,学生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被动学习,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方法单一对于本身较为枯燥的汉语言文学来说,学生的兴趣不浓,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不利于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难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违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思想。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过于追求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严重缺失,加之学校缺乏有效的实训基地,学生能够参与实践训练的机会少之又少,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课程体系不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地方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精准,没有顺应新时代下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设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目标。在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上目标不明确,缺乏健全的课程体系,实践及行业需要的能力培养课程处于空缺状态,换言之,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五、创新职业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
(一)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模式
创新作为新时代加速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中流砥柱,职业教育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快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加强考评,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快培养自身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积极引入新型教学技术和手段,推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信息化建设,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3]。此外,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加快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意识,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教學目标,重点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相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更好地向社会输送人才。
(二)强化汉语言教学中的实践意识
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难以顺应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应用,对此,应将实践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校要深入实地考察社会职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分为集中性实习和分散性实习。在新时代发展下,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职业院校的理论学术、科研成果向企业传输,企业也可将管理理念、员工晋升计划、培训方式等向职业院校传输,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提升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促进职业院校资源优化,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同时,学校要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建立学生档案信息库,将学生的成绩、汉语言学习情况、专业特长等录入系统,便于企业高效匹配所需人才,并定期邀请企业到学校内开展“双选会”,加快人才输送,帮助学生把握就业的正确方向,加强学生在企业中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学习职场上的实践经验,熟悉工作流程,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人才培养、供给的重要使命,必须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确保学生更好地符合岗位需要,促进供给侧改革下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有效銜接。
(三)优化线上课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在“互联网+”下,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渐走进高校课堂教学中,如微课、慕课、云课程、雨课堂、SPOC等在线课程平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加快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要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熟练掌握课件的使用流程,将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上传到平台,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喜好进行汉语言文化课程的自由选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重视“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着重提升符合职业要求的专业技能。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文学资源,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重要性的认识,并加强网络平台的互动,随时通过网络评价系统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勤率、自主学习能力,并进行教学内容上的调整,保证线上、线下课程的有效融合,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推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业技能的有效衔接,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确保教师在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职业院校要定期组织开展教师研讨会,加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培训,要求教师秉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原则,将教学计划与职业规划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六、结语
职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必须作出教育教学革新,充分利用汉语言宝贵的文学资源创新具有特色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探寻出符合职业院校实际发展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扭转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考学、就业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智.新时代职业教育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浅谈[J].科技视界,2020(3):81-82.
[2]董巍.职业技术学校中汉语言文学教学新发展[J].广东蚕业,2019,53(1):99-100.
[3]王雪.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12):112-11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