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大学ESP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842
孙文娟 龙晓翔 厉佳雪

  

  摘 要:“核心素养”理念对各国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着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我国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针对基础教育阶段而提出,高等教育阶段的ESP(专门用途英语)人才核心素养尚无定论。本文通过探讨大学ESP人才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内涵,对ESP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ESP;人才培养

  一、引言

  自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并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以来,国内高等教育开始围绕“核心素养”的育人视角深入探讨各学科应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促进了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于2015年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明确提出,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但该核心素养针对基础教育阶段而提出,高等教育阶段的ESP人才的核心素养尚无定论。

  在全球化背景和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下,ESP教学肩负着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其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目标有待被厘清。本文结合国内外“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探讨我国ESP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目标及其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林崇德,2016)。

  国际上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始于1997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的对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的研制工作,其研究成果被积极应用于教育实践。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和美国、日本、新加坡、芬兰、韩国等国家也研制了“核心素养”指标框架。“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推动教学改革的支柱型理念,对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核心素养的理念于21世纪初引进我国。教育部高度重视“核心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于2016年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热潮呈现出两个特点:(1)从学段来看,国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呈低段化趋势,各学科的教改研究和实践多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2)从学科来看,现有的针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EGP(通用英语)范畴。

  随着国内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开始着眼于将英语语言的实用性与学科专业发展特征相结合,实施ESP教学。ESP已成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蔡基刚,2004;孙有中,2011)。因此,ESP人才的核心素养培养值得关注。

  三、ESP人才核心素养的构成和内涵

  ESP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满足市场需求和自我需求的人才。本文以商务英语人才的核心素养为例,通过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向位于湖南、广州和深圳的6家中国涉外企业以及232名身在职场的商务英语毕业生进行了有关ESP人才的能力和素养的需求调查。

  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注重毕业生解决问题、处理事务的能力,并指出这与毕业生的国际视野和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也是必备要素,但本文所调研的用人单位可以接受毕业生的ESP专业知识体系在工作中完善。毕业生则对适应职场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需求最大,其次为沟通能力和思维方式,对人文素养的需求也很明显。

  根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结合需求分析,本文对我国ESP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进行整合和提取,构建ESP人才核心素养框架如表1所示。

  四、ESP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ESP人才核心素养的最终实现需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辐射到培养过程,具体表现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评价体系、实践模式等环节。

  (一)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我国ESP教学多从英语专业教学演变而来,实行的是传统的“语言为主,专业为辅”的课程体系,导致存在的问题有二:一是ESP教学与EGP教学雷同,毕业生优势并不明显;二是ESP教学过分强调工具性,忽略了“人”才的本质。

  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单纯的“语言+专业”模式应该被打破,以实现语言、专业、人文、素养之间的融通,着重培养学生在扎实语言能力的帮助下選择、分辨、吸收、持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素养,为毕业生步入社会、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具体可以基础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论文类课程为主线,创新建设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课程群,倡导课程群内多学科融合和难度递进的二维课程结构设计。同时,鼓励教师以“新文科”为契机,开设文科融通、学科交叉的课程超市,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其人文底蕴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推动能保障核心素养的教材建设

  ESP教学强调行业性或学术性,不同性质高校的ESP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ESP教材并不具备明显的可复制性。以商务英语为例,随着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各高校以“校本”特色,依托学校特色或专业平台,突出其商务特色,如工程商务、商务翻译等。因此,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学生所需面向的行业特点或学术要求,使用真实的行业文件,编写或选择适合本校的ESP教材,是在ESP教学改革中实现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

  同时,当今信息化背景下的知识增长速度和知识经济已对大学人才培养产生了巨大冲击。英国技术预测专家J.马丁指出:21世纪学生的知识增长速度为每三年翻一番。学好一个专业就够用一辈子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因此,专业教材多年不变、教材内容单一的现状无法保障ESP核心素养的实现。使用情境的真实性、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能改善“学用两张皮”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架构能提升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ESP教学的“短板”,Swan就曾指出ESP评估发展跟不上课程发展步伐。目前,国内外并无固定的ESP教学评价体系。国内ESP教学评估与EGP课程的评价区别不大,主要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组成,其中,终结性评价基本为课程考试或者课程论文,很难体现学生的参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评价模式是促成学习产出能力的手段,终结性评价也需要学生的参与,且可以看成是一个学期最具综合性的一次学习行为,而不仅仅是教师独自评阅然后公布分数。因此,核心素养指导下的ESP教学可大胆尝试以真实场景的实训考查和测试为抓手,探索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校企合作评价,及时收集学生和社会的反馈,打破“学”与“评”的界限,把评价作为学习的深入和强化手段。

  (四)优化基于核心素养的实践模式

  不突出“实践应用”的ESP教学很难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的英语教学。ESP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重视学生在目标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市场最看重的部分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ESP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针对目前ESP实践教学被理论课时挤占、严重缩水的现状,核心素养指导下的ESP实践教学可通过完善学分制,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商务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在合理范围内认可课程学分与实践学分的互换;同时优化ESP实践体验,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企业实训和跨国项目中,在目标情境中反思学习,适应社会发展,促成核心素养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的功能面临着历史性的转变,如何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是大学使命驱动下的思考。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朝夕之事,ESP人才的核心素养目标和实现模式需要经历时间的补充、实践的打磨,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热潮中值得关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3]孙有中,李莉文.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外语研究,2011(5):1-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