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微信朋友圈给用户提供了倾诉心声和交流的机会。微信朋友圈文学的叙事特点有以记录个人日常生活为主,日常生活出现审美化、艺术化的倾向;叙事时间具有碎片化特征;叙事手段以图文互见形式为最常见等。微信朋友圈文学的特征研究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亟待进一步分析挖掘。
关键词:自媒体;微信;文学;叙事特征
自媒体是指具有个人化、平民化、自主化、普及化特征的传播媒体,借助电子化、现代化的平台,向公众或是特定的个人、人群传递信息的媒体形式。自微信这个网络媒介研发投入至今,已有超过十亿用户下载使用,大有超过QQ空间、微博影响力的势头。特别是微信朋友圈发布新闻、转发文章、记录生活、分享心情的便捷程度之高,使许多QQ、微博、论坛、贴吧的“忠实”用户转战微信,刷朋友圈看新闻轶事、分享生活点滴、“品头论足”已经成为微信用户的生活习惯。创作和分享文学借微信朋友圈之力已被广大民众接受,形成了其特有的叙事特征和审美价值[1]。
一、审美化的日常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价值观的多元化,日常生活的方式受到科学的指导和规章制度的规范,显现出标准化、理想化的趋势。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衣食住行不再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以健康快乐、充实、有意义、享受人生为目标,注入哲学、艺术元素的日常生活呈现出审美化的趋势和景象,让描摹日常生活的微信朋友圈文学有了滋润的土壤。且很多生活事件看似无意义,又多少给人启示,见人见智[2]。文学的特征之一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微信朋友圈文学的受众之广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叙事提供了“被欣赏”“被评论”“被转载”的空间,有了读者的“捧场”,更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使得微信朋友圈文学层出不穷。
例如,某朋友对家乡美食的描摹引发了朋友圈内老乡们的思乡之情。“舌尖上的水煮,是南昌人发明了水煮。随便走进一弄老巷、旧街道,抬眼望去,就会有几家门庭窄旧的水煮店,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锅,几个挑拣菜品的食客,一位系着围兜的大姐,娴熟将食物放入锅中,大火慢煮,汤汁入魂,将凄风冷雨关在门外。如果一个人走进火锅店,不免有些凄凉,在水煮店,则完全不用担心,围着大锅和一群不认识的顾客大快朵颐,心底升起一股暖意。更妙的是,少了锅底之虞,十几块钱就能吃得满意,一大碗冒着热气的水煮,再来一勺萝卜干、辣椒,撒上些葱花,一口下去,从头暖到脚底板,没有比这更市井、更贴心的小吃了。记得有一年,在一家毗邻商场的巷子的水煮店内,不时有手提购物袋、面容精致的本地女子走进店内,熟练坐下,吃完还不忘补个妆,竟也毫无违和感。吃上一碗水煮,你会发现这是一座包容、念旧,充满温情的城市”,短短三百余字描述获得评论转发无数。“水煮好似真的只有在家乡南昌见过,不易煮烂的浸泡在锅里慢慢煮,蔬菜之类临时烫熟,跟四川的麻辣烫有点不一样,沒那么麻,更入味。想念家乡的味道”,“在家乡一个人吃水煮一点儿也不尴尬,不喜欢一个人坐在桌上吃,喜欢跟一群陌生人围在锅前吃,随时加菜,越吃越欢”,有浅显易懂的心声就有对发自肺腑的抒情,“热爱家乡,就是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热爱家乡的美景美食,飘泊在异乡的我,多么渴望围坐在儿时熟悉的水煮大锅前,吃上一碗香气四溢的水煮,再喝上一瓶冰爽的汽水,仿佛回到了童年,心里美滋滋、暖洋洋的”。评论的水平虽然有高有低,但也可看作是微信朋友圈文学的来源的之一,集众人之智慧,体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势,微信朋友圈文学的互动性之强可见一斑。
二、碎片化的叙事时间
朋友圈微信朋友圈文学主要记载个人的生活琐事,抒发个体对某人某事、某个地方瞬间的认知和感受,这决定了它的篇幅短小,叙事时间碎片化的微叙事特征。
以一个“晒”字为特点,微信朋友圈文学实时发布着各种生活动态,衣食住用行无所不及。晒老公、晒孩子、晒工作、晒学习、晒旅游、晒美食、晒成就,总之,“晒生活”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实时播报常常出于一瞬间的“灵感”,有不吐不快,放松心情和脚步的作用。经济大发展的消费时代让人们被功利所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往、谈心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微信朋友圈文学给创作者提供了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找寻美、抒发美的机会,给阅读者提供了分享美、感悟美的空间,让双方都能够暂时放慢脚步来欣赏美。一碗面条、一句问候、一朵鲜花、一个小礼品、一个大晴天都能成为创作者描摹和感慨的对象,写下一段段短小而优美的文字,引发阅读者的审美体验,产生共鸣。
例如,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已成为很多为人父母的微友的乐趣,从孩子呱呱落地到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工作、成家的各种情况,充盈于朋友圈,其中有一些家长里短、婆婆妈妈、不值一提的杂事,但也不乏一些生活经验、人生感悟、哲理思辨的好文章、好段子。孩子出生时“终于升级了,心怀感恩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孩子生病时,“养儿方知父母恩,一天天的黑白颠倒、日夜不眠,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与的礼物,又都是折磨人的小妖精。善待孩子更要善待父母”;孩子上学调皮了,不仅发出感慨“都是过来人,读书很苦,但吃不得读书的苦,将来就要吃更多生活的苦”;孩子读书太辛苦“真想为你分担一些功课,但这是你走向独立和幸福的路,唯有坚持才能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等。
这些零碎瞬间的场景或体悟像断了线的珠子,散落在微信朋友圈里。从每个用户的“朋友圈”进入,不同个体发布的即时动态汇聚成不成逻辑的篇章,个体的瞬间感悟零星散布,易被忽略、覆盖。但对于用户本人的个人相册,则能够记载个人的每一个灵感瞬间,以时间为顺序,清晰地反映着个人的生活轨迹,为自身的回忆和好友的关注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三、语图互见的叙事手法
文字和图画都是叙事媒介,西晋文学家陆机认为“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文字和图画各有所长,在文学叙事中互为补充、互相融合,有时能使表情达意更为准确,有时又能使蕴意更加深长。
微信朋友圈文学最早以文字记录为主,用文字来分享生活场景、内心世界,通过读者的阅读,在表意符号中领会还原作者的环境特征和情感体验。但随着微信上传图片功能的研发和智能手机图片拍摄制作功能的日渐强大,“无图无真相”成了一些网友们的口头禅,微信朋友圈逐渐开始流行语图互文表情达意现象,大体分为两种,一种为先编辑文字再配上与语境较为合谐的非原创性图片,一种是随手拍照记录生活,再用文字来描述照片的内含。
文字和图片的互相作用是微信朋友圈文学得以迅速发展的动力之一。文字解析图片,图片则将文字的内在图景转化为在外图景,使叙写的内容更加立体生动。比如一友的游记:“去往东林寺的路上,要经过西琳寺,两寺相隔仅四、五百米。初见西琳,以为是李鬼、康帅傅之类蹭流量的,百度一查,原来它已有1 600多年历史,建成比东林还早。惭愧!进寺,香烟绕梁,梵音入耳,现世安然,令人不觉有出尘意。到东林寺时,下起了小雨,许是因为有雨,寺内人很少,我和女儿共打一伞,在院中悠然漫步。后山顶上有文佛塔,我们沿着石阶缓缓而上,听那雨滴穿林打叶的声音,更觉世界如此寂静,内心一片清凉。离开时,雨停了,来了三五大爷大妈,寻着一处景致便一顿‘咔嚓,‘一二三,比剪刀手,‘一二三,比心,忙碌而有序,紧张又活泼。看他们那么开心,我想菩萨一定也是欢喜的。”文字甚是清新怡人,相得益彰的是配上几张一会儿雨湿楼台、闲庭漫步、寂然无声,一会儿雨消云散、叽叽喳喳、热热闹闹的图片,动静相宜,人世间的岁月静好跃然于眼前,给读者带来恬静美的享受。
附有图片的微信朋友圈文学,文字较简洁,抒写感受和观点,不做太多的描绘,避免出现同语反复。文字着重交代时间、地点,表达个人情感;图片或照片侧重展现细节场面,如人物、情节、动作等。照片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场性”,非原创性图片以“内蕴”相似性或“视觉相似性发挥联想功能,起到替代部分文字或语言的作用[3]。
随着微信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能够上傳小视频又增加了微信朋友圈文学的视像叙事功能,生动的图像让读者的各种感观充分调动起来,相对于文字、图片更具吸引力。微信朋友圈文学叙事手法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由单一的文字叙事转向图文并茂、视像结合的多综合叙事。
四、结语
微信朋友圈文学叙事主要以描摹个人日常生活为主,把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化,获得了读者的喜爱。日常生活的琐碎性特点决定了微信朋友圈叙事时间的碎片化特征,图文互见的叙事手段增加了文学的感染力。微信朋友圈文学给用户提供了倾诉心声和交流的机会,塑造了个人不完全等同于真实自我的特殊形象,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关珊.新媒体平台上的文学阅读以微信平台为例[J].青年记者,2014(36):86-87.
[2]谢璐璐.自媒体时代微信文学的叙事特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3]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现象学[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4):36-4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