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方向与过去有很大出入。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风华正茂。高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为学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以后的人生挑战。班级是学生大学生活的基本组织,班级的亲密度是班级凝聚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建立学校归属感的基础。因此,高校应关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和谐,提升班级亲密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班级亲密度;心理和谐
一、引言
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集体存在,心理学家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了研究,证明了集体环境会通过作用于人的心理进而支配行动。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个人在学校、班级内的表现。笔者基于以往的研究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在集体生活当中或多或少会存在孤独感,即使自身与同学相处融洽,班级氛围良好。
新阶段,教育教学工作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关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自身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其后续的成长,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祖国的建设。但是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频出,根据研究表明,虽然家庭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更加深远,但班级对学生的作用力也不可忽视[1]。因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及高中学生稳定,且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广,但学生普遍缺乏心理支持[2],这会导致不和谐的人际交往,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他们创造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建立乐观向上、团结和谐的同学关系[3],此外高校教育中有必要指导大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及时处理学生与人交往时遇到的困惑,让其拥有更为健康而成熟的心理[4]。大学二年级是学生建立学校归属感的关键时期,因此应为学生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5],并且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班级内个体的学习、生活与心理状态,进而提高个体的班级亲密度[6],提高学生个人的集体荣誉感、加强班级自身建设以及增强外部人员的肯定与支持[7]。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享受着高等院校给予的知识和价值观念。他们暂时脱离了家庭,也不曾深入了解社会的结构,因此充分融入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学会独立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形成独立自主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班级作为一个集体环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等影响深远。关注班级这个小集体的管理模式,促使高校大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通常情况下,班级的氛围越积极向上,活动越丰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的越加到位,班级亲密度越高,反之学生则会对班级组织的活动缺乏兴趣,也不愿过多与同学交涉,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孤独感[8]。对此,许多学者纷纷开展研究,旨在摸索大学生班级亲密度的规律,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本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孤独心理与班级亲密度。
二、大学生班级亲密度调查与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利用文献资料法、个案访谈法與问卷调查法。
文献资料法是指查询大量与大学生发展特点、心理特征及人际交往方式等相关的书籍、文献,基本确定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班级亲密度的研究现状,了解大学生融入班级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个案访谈法是指随机选择部分在校大学生,就其与班级成员的相处模式、自身的心理状态等进行交流与讨论,记录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突出特点。
问卷调查法是本次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在班级内的好友个数、与宿舍成员和班级成员交流时的态度等。
(一)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分析
随机选取300名高校在校生进行调查,现场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共计收回24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33%,其中有效问卷共210份。本次有效问卷包含男生103名(49.05%),女生107名(50.95%)。年级由大一到大四分别有学生39名(18.57%)、83名(39.52%)、74名(35.24%)和14名(6.67%)。
(二)调查数据分析
1.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
在210份有效问卷中只有49名学生觉得很容易融入身边团体,他们大多性格开朗活泼,很容易交到新的朋友。但是仍然有78名学生认为自身的交往能力较差,无法尽快融入身边团体,其中22人觉得自己非常难以同他人沟通。此外在210人中有99名大学生倾向于在人多的场合一个人独处,因为这样不会导致无话可说或者尴尬。有79人觉得一个人呆着或者同其他人待在一起都可以,仅有32人希望能够同别人一起。而面对人际交往144名学生对大学中的人际交往没有信心,认为人际交往不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快乐,或者说即使参与集体活动,自己的情感态度也没有什么变化。只有66名学生坚持人际交往会给自己以喜悦感。
2.大学生的孤独感调查
在210份有效问卷中82名同学认为孤独对自身没有影响,有84名学生惧怕孤独,仅有44名同学觉得孤独并不可怕,有多种办法调节心理状态,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变得充实而有趣。而根据的孤独心理我们调查了他们对于恋爱是否会减少或者消除孤独感进行了调查,接165名同学认为恋爱会减少甚至消除内心的孤独感,有19人认为肯定不会。因此他们一边惧怕心与心的交流,一边又渴望与人交往,希望恋爱能为他们填补空缺的内心。
3.大学生的集体生活调查
有166位同学的积极性较高,几乎从不缺席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也受到同学的普遍喜爱。另外68学生视情况而定,如果活动当天心情较为低落,则更希望自己一个人在田径场散步。另有8名同学,既没有参与班里组织的活动的兴趣,也没有参加其他活动的安排。
“你在宿舍生活开心吗?”的调查结果见图1。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喜欢自己的舍友,认为宿舍生活轻松愉悦,进入宿舍就可以忘却学业、恋爱等带来的挫败感。超过半数的学生则认为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宿舍生活基本一致,跟舍友会出现矛盾,当然也存在许多难忘的时光。
“在没有时间和利益的冲突下,你更倾向于参加班级活动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的调查结果见图2,可以看出,比起参与班级活动,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在自己的兴趣爱好方面投入时间,这样一来他们就有足够的精力提升自己。20%左右的学生认为大学同学相聚不易,轻易也不会拒绝班级活动。
三、大学生班级亲密度心理特征
(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三个明显问题
其一,学生习惯沉溺在自己的世界当中,不愿意与他人深交。人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脱离他人存在,但是随着当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只顾及自己的利益,不愿意分享有趣的故事或自己的心境[10];有些学生来自农村,需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才能跟上其他同学的脚步,因此常将时间用在提升能力方面,而不希望自己的大学时光被人际交往消耗;还有一些学生性格内向,比起信任同伴,更想将想法藏在心中,这样也不会受到外界伤害。
其二,学生自我认知存在偏差,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卑。自卑的人即使能力突出,也不希望在公开场合展示自己,他们总认为自己与他人相去甚远,像班级活动等均会想方设法拒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与学生自身的性格相关,自卑、消极性格的学生很难自主迈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另一方面与学生的家庭条件、教育背景有关,家庭条件较差,学生没有接触足够的人或风景,就会出现自卑心理,大大阻碍个人的成长进程。
其三,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难以融入集体生活。本次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高中时期的朋友更多,自己也会主动向好友分享心事,但大学好像让自己的朋友圈缩小了,即使遇到知心好友,但自己仿佛什么都给不了对方,渐渐也就断了来往。必须承认,人际交往就是互相获利的过程,但由于大学生尤其大一新生,初次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觉得自己就像一缕“孤魂”始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场所。
(二)大学生班级亲密度在性别上的差异
从性别来看,班级亲密度中男女生呈现出不同特征。首先,认为自己的宿舍生活开心愉快:男生中有33.98%持肯定意见,女生则高达38.32%,另有认为宿舍生活并不顺心的男生占17.48%,女生则有6.54%。可以看出女生与宿舍成员相处融洽,她们常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大学生丰富多彩。其次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积极性较高男女生各占70.87%、57.01%,积极性较低男女生的比例分别为2.91%、4.67%,明显能观察到男生喜欢主动参与班级组织的活动,集体融入性更强。另外认为自己在班级中比较孤独:103例男生有近半数认为自己很难找到能倾吐不快的人,也很少有同学会主动了解自己,比女生的孤独感更明显,也就是说,大学生班级亲密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大学生班级亲密度在年级上的差异
从年级来看,大致表现出的趋势是年级越高,学生参与宿舍活动、班级活动的频率越高,认为自己孤独的学生比例更少。其中大二年级学生的多个调查结果不符合这一规律。总体来看,班级亲密度与年级之间呈现相关性。另有相关研究表明,大二年级是学生身心成熟的关键期,比起与班级一起行动,更愿意自行支配时间,必须抓住这一时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四、提高大学生班级亲密度的建议
(一)人际关系方面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让大学生放下防备心理,站在平等的角度上与对方交流,从而让他人感觉到自己的热情,并收获对方给予的温暖与关怀,但如果缺乏这种人际关系,学生被困在心理矛盾中,也不能及时向信任的人求助。对高校来说,应从两个方面著手为学生打造友好的人际环境。一方面,强化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力争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开展思想教育时要多为学生谋划,换位思考,赢得学生的信任,让学生遇到问题有求助的人并且敢于讲出自己的难处[11]。另一方面,强化同学关系。大学校园当中,大部分学生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巨大的学业压力或情感压力面前,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同学作为距离他们最近的人群,需要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只有如此才能建立健康向上的同学关系,促使学生间有难同当,有福共享,提高班级亲密度。
(二)心理和谐方面
学生的心理和谐是顺利渡过大学生活的前提条件,然而现实生活总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让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遭受打击,甚至一蹶不振,如考试失利、感情不顺等,也不排除学生有抑郁或自杀的可能性。对此,学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软硬件设施,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如心理咨询室等都是不可获取的校园设施,这样一来学遇到心理问题时,就可以寻求相关人员的帮助,有利于学生坚定信心。其次,引入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由他们专门负责校内学生的心理问题,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心理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及时更新他们的心理健康档案[12]。一旦发现问题学生,即使进行心理指导,让学生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利事件。最后,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学生掌握调整个人心态的方法,健康而快乐的成长
五、结语
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较为强烈,大多数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班级组织的活动,愿意与其他同学沟通自己的想法,同时大学生的班级亲密度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和谐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予以针对性指导,是学生实现社会价值的必要过程。
参考文献:
[1]杨艳.班级环境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比较[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35(5):102-105.
[2]郑思明.青少年社会网络结构及其对人际关系影响的初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3]李鑫岩.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4]黄慧华.大学生学校归属感、自我价值感和人际关系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赵联防.大学生学业情绪、学校归属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6]杨泾.高校班级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7]王云飞.高校本科班级凝聚力提升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8.
[8]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9]武文.大学生班级投票及个体决策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8.
[10]张田玉.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11]鄢隽.初中生人际亲密感与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12]刘翠英.大学生人际亲密能力提升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