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川北大木偶”等优秀民俗文化不断走出去,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工作变得日益重要,是实现文化相通、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以川北大木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人才培养面临模式单一、未能与地方民俗文化相结合,缺少跨专业、跨院校融合、缺乏实践机会及国际交流学习平台等问题。基于此,高校应建立特色化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培养模式,加强跨专业融合和院校间合作,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积极搭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学习的平台,有针对性地为社会培养优秀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人才;川北大木偶
一、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主要强调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其中实现民心相通的关键就是文化相通。在此背景下,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日益增多,而外宣翻译则是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南充的城市名片,川北大木偶艺术也将逐渐登上国际舞台,面向国外观众。在此过程中,如何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了解川北大木偶优秀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人才,是翻译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川北大木偶等优秀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情况
文化外宣翻译是实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川北大木偶的国际化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但目前从事川北大木偶民俗文化翻译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翻译混乱,质量有待商榷。如关于“大木偶”这一名称的英译很不统一,常见的有Greater Puppet[1],Big Puppet,Life-sized Puppet[2],Huge/Giant Puppet [3]等。川北大木偶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与传播,需要统一而恰当的译名,否则容易引起外国观众误解,也不利于树立良好的川北大木偶文化品牌形象。多数译者对川北大木偶文化不甚了解,只知其“大”,但不知具体有多大。英文中表达“大”的词汇很多,如big,huge,great等。但到底哪个更恰当呢?这还要从川北大木偶名称的起源说起。川北大木偶不同于其他木偶之处在于其偶体之高大,几乎与真人同样大小,故从其本意上讲,译为Life-sized Puppet最为恰当。一个名称的翻译如是,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可见一斑。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人才对民俗文化的不了解有关,当然也与高校现有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目前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多侧重于纯语言技能的培训,与包括川北大木偶在内的优秀民俗文化结合不多,即便是民俗文化所在地高校,也未能将当地优秀民俗文化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培养的翻译人才虽具有较扎实的外语功底,但对本土优秀民俗文化的了解和把握不足,应用型本土优秀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人才稀缺,以川北大木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情况不容乐观,面临诸多困难。
三、川北大木偶等优秀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人才培养困境
(一)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未融入当地优秀民俗文化
翻译是语言学一级学科,2018年5月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出台,对国内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规约性和指导性。但目前国内各高校在学科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质量、配套支持等方面参差不齐,很多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上,仍秉承传统语言学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翻译专业本身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没有针对性,与地方文化脱离,未能充分体现其专业特色或所在区域特色。这就导致很多翻译专业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和掌握一些翻译技巧,但面对实际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工作无从下手。
(二)翻译人才培养缺少跨院校、跨专业的融合
高校传统翻译人才的培养以对本校翻译专业学生培养为主。目前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双学位或第二学位,为非外语专业学生提供了学习翻译专业知识的机会,但双学位或第二学位培养模式多是参照翻译专业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翻译专业学生类似,在培养模式和教学过程中未能实现跨专业融合。而在实际工作中,大量非翻译专业毕业生在从事翻译工作。笔者曾在某翻译公司工作,其中大量的非翻译专业毕业生从事专业翻译工作。这些毕业生外语基础扎实,又懂专业知识,实际翻译工作能力比翻译专业学生更胜一筹。
(三)翻译专业学生参与外宣翻译实践机会不足
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离开实践,仅依靠课堂翻译教学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外宣翻译人才。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需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实践平台或机会。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高校翻译实践教学设施不足,实践实训基地不多且层次不高,导致学生翻译实践机会少,翻译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翻译水平难以得到切实提高。
(四)翻译专业学生参加国际交流与学习不多
优秀的外宣翻译人才应具有跨文化视野。而跨文化视野的培养,除了中外文化的积累与学习,还应有参与国际交流与学习的体验或经历。翻译专业学生虽可通过申请国家公派项目参与国际交流学习,但整体来说竞争较大,申请成功的几率不高。很多高校自身为翻译专业学生提供的校派国际交流学习平台或机会也有限。总之,高校翻译专业学生参加国际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和机会不多,国际视野的培养和拓宽受限。
四、川北大木偶等优秀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人才培养建议
(一)明确特色化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包括翻译专业在内的英语类专业的发展,应强调多元,建立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4]。各高校都有其專业特色和地方优秀文化,在翻译人才的培养上,应充分融入其专业特色和当地文化,明确特色化培养目标,培养能够依托当地优秀民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翻译人才,服务当地优秀民俗文化走出去,为当地优秀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注重跨专业融合和院校间的合作
高校应注重跨专业融合和院校间合作,让学生有机会选修校内其他院系或当地其他高校开设的特色文化课程或宣传类相关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文化和宣传知识,为地方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外语基础,又具有科学宣传观和优秀民俗文化积淀的专业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人才。例如,可通过与开设当地优秀民俗文化相关课程的院系或高校进行合作,允许学生跨院系跨校选修课程,实现校内或校际优质资源共享,使翻译专业学生更好的了解当地优秀民俗文化。
(三)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为翻译专业学生提供翻译实践的平台
翻译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翻译实践和实习。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开辟更多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实践的平台。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了解当地优秀民俗文化外宣翻译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优秀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人才,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地方文化类外事活动或外宣工作,通过外宣翻译实践切实提高学生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水平;通过加强与企业尤其是专业翻译公司的合作,建立更多翻译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翻译工作环境及专业翻译辅助软件,如trados等,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人才。
(四)搭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学习,如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中的国际组织实习项目、优秀本科生出国留学项目等。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搭建更多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让翻译专业学生有更多途径出国(境)交流学习,体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与中外文化差异,拓宽其国际视野。
五、结语
总之,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以“川北大木偶”为代表的优秀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工作日益重要。作为民俗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应针对目前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为地方培养优秀的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人才,促进当地优秀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促进文化相通、民心相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谢奇.川北大木偶[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3.
[2]全球瞩目央视关注|川北大木偶的台前幕后[EB/OL].(2017-06-06)[2020-05-08].https://www.sohu.com/a/146545709_684912.
[3]Puppet shows wow audience in Japan[EB/OL].(2017-01-11)[2020-05-08].http://www.china.org.cn/travel/Wild_Sichuan/2017-01/11/content_40080507.htm.
[4]仲偉合,赵军峰.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2):289-29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