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家庭暴力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6787
王瑞霞

  摘 要:近几年来,关于儿童家庭暴力的话题争议不断。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中会使儿童失去自尊,心理扭曲,产生攻击性行为等一系列不良影响。这种现象时常发生,不利于下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长,阻碍了家庭内部结构和谐,甚至会对社会发展,国家稳定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本文对如何有效减少家庭暴力提出若干疗法,从而帮助家长转变教育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共同关注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暴力;儿童身心发展;攻击性行为;角色扮演法

  一、前言

  我国自古就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许多家长认为打孩子天经地义,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的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但事实上,家庭暴力教育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家庭作为儿童早期生活的重要场所,本该为儿童提供重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撑,但是家庭暴力现象的存在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由此给人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对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家庭暴力内涵解析及类别

  (一)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中,以殴打、精神虐待等手段对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性的行为”,其不良影响直接作用于受害者及其他家庭成员,损害其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

  (二)家庭暴力分类

  从家庭暴力的性质上来看,可分为冷暴力与语言或身体的攻击,冷暴力表现为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忽视,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将会缺少对新事物的兴趣,容易对他人产生较强的不信任感。而对孩子施以语言暴力和身体攻击,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无疑是给孩子的未来“雪上加霜”。家长打骂孩子后,表面上听从了家长的“教导”,实际上,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情绪,极易走上胆小懦弱,自暴自弃之路。

  从家庭暴力的对象上来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父母对儿童的暴力,直接作用于儿童本身。二是婚姻暴力,指夫妻之间各种形式的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暴力伤害行为。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将无法为孩子创造一个美满的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带给儿童无限的消极情绪,形成焦虑,敌视他人的人格特点。

  三、家庭暴力產生的原因

  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并不等同于优质的教育环境,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往往会导致对孩子的忽视。相反,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愈发重视,但并不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通过“肢体暴力”的方式以达到教育的目的,都是不可取的。

  (一)家长对儿童的忽视

  家长对儿童的忽视表现为两大类。一是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教育不管不问、漠不关心:二是对孩子提出强制性要求,这些标准和要求有时不近情理,没有孩子说话的权利,从不与孩子沟通,忽视孩子的真正需求。久而久之,形成冷暴力。

  (二)“熊孩子”与错误的教育方式之间的恶性循环

  有的孩子似乎从一生下来就比其他的孩子更加调皮,而部分家长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就对他们施加“暴力教育”。这种“不打不成器”的传统思想和错误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不重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懂得如何与孩子培养感情,不知道寻求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这些无疑就会慢慢筑起阻碍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的“一堵墙”。

  四、家庭暴力影响下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无法估量的。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中会使儿童的情绪反应、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表现出不良的行为与行为特征。因此,在家庭暴力环境中成长大的孩子,在认知发展、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与在家庭美满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呈现出显著的不同。

  (一)认知发展的特点

  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认知往往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威特金把这种认知类型称之为场依存型,反之则称为场独立性型。虽然这两种认知风格都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儿童倾向于把外在参考系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家庭中父母的行为举止便成为儿童心中遇到此类情景的潜在选择,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努力程度均来自于父母高期望的压迫。长期如此,儿童将减少对新事物的认知兴趣,消极被动。

  (二)人格发展的特点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整合。卢梭指出:“对一个人的教育,在他一生下来就开始了。他虽然还不会说、不会听,但已经在学习了,经验先于教学。父母指引的航向,往往会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孩子生命的船驶向何方。”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初始环境,儿童所形成的人格特征同家庭的初始教育极大。

  家庭暴力教育下儿童人格发展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焦虑与自卑。焦虑是一种障碍性的情绪体验,是儿童不良情绪的表现形式之一,通常指害怕、紧张的内心体验以及生理性身体神经症状。罗德格里斯发现家庭中如果有严重的暴力事件或身体虐待行为,儿童可能会表现出更多的焦虑症转。先前研究发现,家庭的环境质量会对儿童焦虑产生抑制或者促进作用。当家庭分为较为融洽时,儿童的焦虑会相对少一些,而当儿童处于一种争执状态甚至暴力状态的家庭环境中时,他的焦虑情绪则会强烈表现在生活中。另外,儿童虐待经历还会导致抑郁,自杀行为和自虐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结果,进而产生障碍性无助,对受虐者身心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家庭暴力还将损灭孩子的自尊。失去自尊的孩子,往往对自我的认识较为悲观,对生活失去自信,与正常孩子相比,他们表现得很自卑,显得孤独,不合群,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之下,严重阻碍了儿童人格发展。

  (三)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其生物特征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角色,发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使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家庭暴力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产生攻击行为。父母在进行肢体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会受到父母暴力行为的刺激,久而久之,则会产生同样的暴力攻击行为。儿童的道德定向主要来自于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成人及同辈榜样。家长在做了错误的暴力“示范”后,儿童受到“榜样”的引导,将此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冲动性攻击行为明显增加。坚持这样对儿童的人格与品德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儿童走向犯罪。

  五、减少儿童家庭暴力的对策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在改善和发展父母和孩子的和谐关系中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角色扮演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与立场,并按照这一角色所适合的方式和态度进行教育和引导,才能更好地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从而更有效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多次互换角色能提高自我控制冲动的能力,尝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合理、慎重地选择惩罚手段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

  (二)自我調节法

  往往家庭暴力发生的时候,父母和孩子都会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而父母是决定教育方式的领导者,学会调节自身不良情绪,方能避免家庭暴力的发生。尽管肢体暴力更能表现出一个人生气的程度,但其带来的伤害也是无法挽回的。所以父母应减少日常生活中暴力行为的发生,为孩子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尽可能地使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六、结语

  教育家斯宾塞提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家庭暴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当前仍需加以重视的问题。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通过法治部门完善家庭暴力法律法规,扩大人民群众对于家庭暴力的认识层面。其次,在社会层面上,人们需树立科学育儿观念与方法,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文化的力量抑制家庭暴力的发生。最后,从家庭角度来看,父母要为儿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好榜样教育,从根本上抑制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对儿童进行移情训练,转移儿童关注的焦点,从而缓解儿童已产生的心理问题。无论从国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我们都希望减少对儿童的伤害,关爱孩子,关爱家庭,反对家庭暴力,还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

  参考文献:

  [1]陈雯.家庭暴力研究:回顾与前瞻[J].学习与实践,2008(8):137-144.

  [2]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3.

  [3]娜仁图亚.家庭暴力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以蒙古国乌兰巴托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4.

  [4]张大均,郭成,余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51-5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