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影响的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6482
卢杨 李鑫华 沈士平

  摘 要: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取决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高校承載着培养人才的任务,意识形态建设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灵魂工作。当前,新媒体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也发挥着重大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可见党中央对在新媒体环境中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十分重视的。网络化时代,该问题成为当下迫切需要探讨的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学生;思想教育

  一、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以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超越传统媒体成为全球化媒体。新媒体发展趋势下,手机、电脑和一些电子设备等终端手段使多样化信息呈现于人们眼前,潜移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信息高度敏感人群,一方面,他们通过社交通讯类软件实时地了解掌握信息;另一方面,作为信息的传播与发布者,他们在网络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大学生而言,信息的实时交互性满足了他们汲取信息与知识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以河北医科大学一百名同学为代表,我们进行了关于大学生网络新媒体平台使用情况问卷调查(调查以问卷星方式进行),以期了解新媒体对大学生各方面生活产生的影响。关于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时间段调查,选择在空闲休息时间使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同学占96%,选择在出行路上(如车上、上下课路上等)使用的占34%,选择在就餐时间使用的占26%,选择在上课/自习时间使用的占9%,其他时间17%。而大学生每日使用新媒体时长调查显示,有9%的同学使用时间在1小时以内,47%的同学为1~3小时,25%的同学为3~5小时,19%的同学为5小时以上。由此可见,新媒体对大学生时间支配、生活安排产生了一定影响,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甚至身体健康。

  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平台的种类频率进行调查,通过设置排序题对三类新媒体平台进行排序,其中社交舆论类(QQ、微信、微博、知乎等)平均综合得分为2.71,网络视频(直播)类(bilibili、腾讯视频、抖音等)得分1.79,新闻类(新华社、人民日报、今日头条等)得分1.09。可见,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主要通过社交舆论类平台进行信息交互行为。此类平台以其互动性、匿名性、碎片化、便捷性吸引着广大网民,不同于传统媒体“你传我受”的单向传播模式,这种平台中,每个个体既是“受者”,也是“传者”。其弊端在于,正因为其舆论相对自由往往导致一些信息的夸大、不实,使受众接收甚至传播错误信息。这对大学生影响尤甚,网络言论造成的影响,从小处着眼,可能使真实的信息被掩盖,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最准确的信息;而从大的方面讲,舆论导向很大程度上会改变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时互动行为进行调查,其中关于“参与网络新媒体互动时积极性如何(如点赞、跟帖、转发、投稿等)”,经常参加的同学占11%,偶尔参加的占81%,从不参加的占8%。由此得知,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中扮演的时“常常观望,偶尔发言”的角色,这传递出的信号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处于接受信息的状态。而另外一个问题“您使用网络新媒体时频率较高的互动形式”,有91%的同学选择了点赞,38%的同学选择了评论,34%的同学选择了转发,11%的同学选择了留言,还有12%选择了其他。由点赞、转发等较高频率的互动形式可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更多地是接受他人的看法,正表明了大学生思想易受舆论导向影响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评论、留言等互动形式也占一定比例,可看出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对于事件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并愿意发表出来。这也表明了大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开始进行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思考,这说明大学时期正是其思想塑造的关键时期。

  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新媒体主要关注内容进行调查发现,89%的同学选择了娱乐,81%的同学选择了社会热点,55%选择了时政新闻,50%选择了校园新闻,其他诸如财经、体育等其他内容关注较少。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主要通过社交舆论平台获取信息,主要关注的是娱乐和社会热点等方面内容。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思想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一定程度上讲,思想的形成受知识储量,生活实践等因素影响。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的平台,同时也将多种不同形态的思想呈现在他们面前。而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平台具有极大的依赖性,且他们更多地选择接受社交舆论平台中的多样观点,这传递的信号是:新媒体平台中主流舆论的导向在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个人意识形态的塑造。主流舆论导向往往不是千家之言,而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意见领袖”引导的。在舆论平台中,人人具有一定的言论自由权利,在中国迅猛发展、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其他各国的新思潮渗透到我们的社会中来,社会中各种形态的想法都得到展现,这就是多元社会思潮。多元社会思潮使得多种意识形态存在,但并不是每种思想都适合学生群体去了解,不是每种思想都切合主流意识形态,而这种不可控性,恰恰是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至深之处。

  二、新媒体在育人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毫无疑问,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挑战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一,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所接受信息之烦杂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困难,此部分内容前文已提及,在此不赘述。其二,新媒体传播隐匿性增加意识形态教育监管难度[2]。信息的双向隐匿性让人无法确定信息发布的真实性,更无法规范网民的道德行为。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很可能作为被利用的对象,有心人通过发布不实信息使大学生形成某种不正确认知,发布不合规范的言论。而掣肘于新媒体的隐匿性,无从对此现象进行有效监管,导致意识形态教育更加困难。此外,新媒体传播信息方式大学生更乐于接受。比起传统理论教育中灌溉式教育“你听我讲”的单一模式,新媒体平台将信息“微化”,其娱乐性、自主性更加吸引大学生,使得其信息传播效率更高。

  与挑战并行的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既增加了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也使得正确的教育理念、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QQ、微信等社交平台的使用,不仅便捷了学校的工作,更能让学生自身的情况得到及时的反映,便于学校层面有宏观的了解与把控。学校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既能让学校工作更加透明,也能让学生对学校发生的二三事有所了解,比起传统纸媒报纸来说,更加便利也节约了资源;到梦空间、志愿汇等APP的使用,丰富了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活动、公益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能帮助学生高效安排时间,科学拓展素质;学习强国等APP的使用,作为资讯类平台,它打破了高校间的信息壁垒,教育资源的开放化、平等化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该类平台以中央思想为核心,提供国家大事、实事的资讯,引领青年学生了解国家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这样信息实现了互通共享,不仅能提高高校学生素质、思辨能力,也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便利,提供了可参考的标准;学习通、知道等学习平台,使得高校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生学习不再拘泥于本专业本校,能够更广泛的涉猎到其他专业内容,且是优质、权威的资料。不论是优质课或是其他学习资源,对大学生来说,既是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好资源,也是增长见闻提高个人能力的重要帮助。

  以上所列举各类平台,均属于高校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育人工作的代表。综合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新媒体在高校育人工作应用中的特点。首先是方法途径多样,具有吸引力。不管是学生专业课学习还是课外实践活动、素质拓展等方面,新媒体均可提供相应的平台,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新颖的途径既让大学生体会到主动探索的乐趣,也可以对学生所接触的内容进行有利监管。其次是相关新媒体平台内容权威,形式灵活。此类平台所发布内容均贴合中央核心思想,比起社交舆论平台更具有权威性,而其较传统形式来讲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可通过平台与同侪互相分享观点,切磋想法,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主流思想,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此外,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贴合大学生生活,比起花大量时间接受各种思想教育会议、线下购买大量学习资料,新媒体平台极大地便利了他们的生活。花少量时间进行“微化”阅读、使用经济的线上资料使大学生更乐于接受。

  由上述可见,新媒体在育人工作中有一定阻力作用,但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新媒体激发了高校创新教育方式和完善机制,为教育发展创造新的途径。可以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应利用其优势,规避其劣势,使其更好地为立德树人工作服务。

  三、新媒体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集体信念,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高校意识形态是青年学生及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总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媒体作为新时代的重要产物,是当下人们社交、生活的重要工具。“主动运用新媒体是高校加强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必然选择”[3]。

  首先,新媒体平台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创新路径。创新教育形式,占领网上意识形态教育新阵地,开发利用教育软件(如学习强国等),开设网络课程(如青年大学习等),开展线上“一对一”咨询等诸多手段使思想教育更加方便、更具效率。创新教育内容与表达,结合新时代新思想,结合身边事开展思政课,不仅能将社会主义思想渗透到高校中去,更锻炼了学生思辨能力,让思政教育更具活力。适当结合网络用语与思政内容,新闻实事与思政要点,让思政课“活”起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新媒体扩大了高校影响力,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广阔平台。官方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的使用使得意识形态教育不再局限于某一学院、某一学校。对于思想教育工作走在前面的高校或组织来说,可以将成果和经验分享出来,供更多的组织借鉴学习。各高校也可建立相关交流通道,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为高校意识形態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也可广泛传播各高校意识形态如优良校风校纪等,让社会了解到高校建设之完备,为更好地培养青年人、建设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接班人打好基础。

  此外,新媒体助力打造“高校‘互联网+意识形态新格局”[4]。新媒体的出现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改革成为必然,掌握话语权、占据网络阵地、肃清高校思想不正之处都是当下重要工作。而毫无疑问的是,新媒体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的平台和资源使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更加顺应发展。多学科融合,跨界应用使得思想不再局限,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再单一,这是互联网的重要思维,这种理念的应用加强了“融合”意识,促进了意识形态大格局的形成。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高校也应该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的样板区”[4]。重中之重的地位也体现了当下高校“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态势,对青年学生的引领和教育工作是整个社会瞩目的,是关系着国家未来的。新媒体的存在更是加强了工作的强度,也更是对高校工作的监督和鞭策。

  新媒体之于时代,是进步,更是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之于时代,是进步的源泉,是发展的根基。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泉活水,灌溉着青年学生。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让学生利用好这眼泉水,体味其中甘甜,并将其源源不断的传播下去。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平台应作为高校意识形态重要阵地,扬其长避其短,扮演好助力者的角色。开辟新路径,建设更广平台,形成大格局,新媒体必将发挥出其优势,高校也定能掌握好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参考文献:

  [1]董洪亮.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4-12-30(1).

  [2]孙少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知与行,2019,(5):95-101.

  [3]李双贵.新媒体对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影响的实证分[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报,2019(4).

  [4]魏传光.打造高校“互联网+”意识形态新格局[J].广州日报,2019-04-1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