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总结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认知现状,详细梳理了症结所在,并提出应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将文化自信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培育作用三条培育路径,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当代大学生作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兴力量,唯有其真正将中华文化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才能成为回应文化多元化挑战、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新时代的大学生理应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但随着外来文化的宣传与渗透,部分大学生出现“国外的月亮更加圆”的心理,更有甚者,对本国文化产生了“嗤之以鼻”的心理。
(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众所周知,在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渗透、共生发展的当今,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国家各项事业开展的同心力。目前,随着各种经济活动交流的增加,西方各种思想,如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已经无形中影响了一批大学生。而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优秀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学习中华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文化诱惑时保持头脑清醒、坚定立场。
(二)有助于课程思政的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主阵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文化自信培育,既可掌握、了解当前大学生文化价值的形成规律,形成新的培育内容,丰富课程体系,又可以为积累教育经验,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三)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全球化步伐加快,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间整体实力竞争的必要内容。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既可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又可增加其文化辨别能力,不被各类思潮所影响,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自觉在对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传播的使者,助推文化发展。
二、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认知与认同现状
笔者共向绍兴市内10所高校发放了200份问卷,共收回175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占比18.29%,女生占比81.71%;共青团员占比85.14%,党员占比6.29%。
(一)大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兴趣但认知程度不高
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兴趣程度的三项调查中,大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人数最多,选择“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共有124位大学生,占70.86%。而大学生对于中国革命文化的兴趣程度最低,选择“没兴趣”和“有一点点兴趣”的人高达64.57%。
相较于高兴趣程度而言,大学生对中国文化普遍存在了解不深不透、囫囵吞枣的问题。对于中国文化三项内容认知调查中,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均选择了“略有涉及”这一选项,分别为75.43%、69.14%、72%。
(二)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程度较高
调查中,笔者通过调查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参与度与对西方价值观的认可度来判断外来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程度。调查可知,大学生对西方节日参与度较高,只有7.43%的大学生选择了“没兴趣”,近一半的学生对西方价值观感兴趣。西方理念正在逐渐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多数大学生认同文化自信的正向作用
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否会影响文化强国”这一问题中,65.14%的大学生十分认同文化自信的作用,选择了“非常有影响,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这一选项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原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十分认同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民族发展与个人成长的意义,但是为何又会形成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程度不深、兴趣程度不高的局面?
(一)对中国文化认知不深,缺乏热情
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并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没有坚定的文化信仰,同时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文化对自己提升学业成绩,职业发展规划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对中国文化缺乏热情,不愿主动了解。
(二)经济交融导致西方文化不断渗透
随着当前经济不断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通过便捷的网络对我国进行文化输出与渗透,宣扬其价值观。而大学生因为乐于在网上获取信息,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
(三)课堂教育流于形式,文化自信难以真正内化
近年来,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许多大学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了课程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学科教学中,教学效果实现了巨大的提升。
但是,由于教学技巧缺乏、缺少与学生的沟通,教学内容难以贴近学生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课堂质量每况愈下,碎片化、冗杂化的教条式知识难以被学生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下,挣学分、捞高分则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目标。文化自信教育難以真正的落地生根。
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上,唯有大学生将文化内化于心,才能切实让思想指导行动,让青年学子为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支撑。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首先,强烈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同时兼收并蓄各类优秀思想,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其次,要充分利用媒体影响规模大、传播速度快、受众多的特征,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对中国文化内容进行再编辑、再宣传,全方位展示中国文化的价值,让大学生能够日常生活中充分接触、了解、内化中华文化的深刻含义。同时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广开舆论,在网络交流中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在网络争锋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最后,各类文化单位也要充分利用本单位现有资源,积极开展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种类多样、积极向上、吸引人心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参观、实践中充分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积累文化知识,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将文化自信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第一课堂”,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过程中发挥着能动作用。如何建设一个生动有效、贴近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关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大局,更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进程。
在课堂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深挖精髓,通过课堂引导,增加中华文化的号召力。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更要关注专业课程学习与思想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各专业课教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创设条件,激发课堂活力,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教育只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专业课只讲专业知识的局面。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筑育人大格局。
在课堂外,增加文化自信课外实践环节。鼓励大学生开拓创新,自行组织更多有趣、有益的文化自信活动,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同时要加大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在校园内加大文化自信内容的宣传,通过互联网手段,对大学生之间涌现出来的典型事迹与人物进行宣传,通过朋辈引领文化自信的形成。
(三)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作为每个人接触最久的环境,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会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反之也会成为阻碍。因此,为大学生增加文化认知、培育文化自信厚植土壤。
首先,我们要树立优良家风。好的家风作为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对整个家庭得为人处世、行为举止起着极大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因此我们要将文化凝练成家风在家庭中宣扬。
其次,更优化家长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要改变原有“家长说了算”的局面,倾听大学生诉求与想法,及时予以引导。
最后,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与文化修养,在家庭中培养起爱中国文化、学中国文化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報,2019-03-19(01).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