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地升级,但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二元空间驱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新时期对人才新需求的创新尝试,即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二元空间共同驱动,该模式具有创新性、特色性、互动性及系统性四大特性。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二元空间驱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二元空间驱动;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二元空间驱动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二元空间驱动型”文化产业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课堂理论空间驱动—课外实践空间驱动”相结合的二元空间驱动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滚动发展的人才实践需求为驱动力,及时更新人才素质标准;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人才质量提供保障,全身心打造人才培养核心要素与智力资本;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助推人才成长,促进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如图1所示)。该模式是对传统文化产业教育思想和模式的一次变革和创新,旨在促进文化产业教育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教育思想的更新,促进文化产业教育从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化、从外延式转内涵式变向。
(一)课堂理论空间驱动
课堂理论空间旨在以课堂理论为空间维度,以盘活与优化教学资源为目的,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评估体系等方面整合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评估与反馈阶段各个环节的资源,实现跨学科教育与多学科知识模块的整合与重组[4]。同时,丰富教学手法,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的知识素养,使学生具备博闻古今的广阔文化视野与策划经营与管理的文化理念。
(二)课外实践空间驱动
课外实践空间旨在以课外实践为空间维度,以最大化满足社会文化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时结合市场需求及现代产业意识与经营思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社会,敦促产学研结合。同时注重学生打造良好的成长平台,将培养重心放在人才能力提升方面,而不是只为了让他们拿到学位证书[5],内在表现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外在表现为促进校企、政校联合,为学生提供历练的平台与就业机会,打造文化产业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二元空间驱动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特性
(一)创新性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正朝着动态开放的新模式发展。在实践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建立系统的沟通机制,在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与保证体系之间建立协调机制,便于及时、动态地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从而使人才培养更具适应性。
(二)特色性
虽然文化产业教育不可缺少理论教育,但是它更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征在于注重实践,从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过程,到最终的质量评价,全程都贯穿着实践教育的因素。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统一,强化教学的特色性。
(三)互动性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含多个主体之间共同互动:市场与学校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市场互动;教师与学校互动。多主体之间的互动沟通在内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关系网络,确保了信息等要素的沟通和互动,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系统性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由多层次、多要素共同构成。各子要素既独立分工,是系统不可缺少的功能要素,又紧密合作,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营造整体效应。由各个要素积聚起来,共同支撑着整体系统,促使系统发挥更好的功能和效应。
三、“二元空间驱动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
“二元空间驱动型”人才培养模中式包括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社会等五大核心要素,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要的着力点,学校、企业和社会是组织者和环境提供者。这五大要素相互支持、相互联系,如图2所示。
(一)学生
摆脱完全被书本知识奴役的状况,成为探索、研究文化产业专业问题的主体,从而恢复其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身份,在新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在课堂理论空间锻炼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在课外实践空间培养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师
教师不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发展,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知识的创新学习,组织、引导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求索。因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复合性,因此需打破传统学院及学科壁垒,充分发挥高校资源联动效应,依托学科优势,实现跨院系、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的整合,打造复合性的教师团队。
(三)学校
学校作为特有的社会组织,应当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一个新型的、富有个性的文化环境,成为学生进步的有效平台。实施教学机制改变与教学理念创新,培养既有博闻古今大文化视野,又精通现代产业策划、经营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四)企业
从知识经济的角度看,企业是社会化的文化产业专业知识承载体,它既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主要用人单位,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性的主要考量者。因此,学校、教师、学生应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从中吸收新知识、获得新信息、探索新问题。企业也是实现理论空间与实践空间切换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人才的接收者与再造者,需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企业社会责任。
(五)社会
“社会”概念包括除学校、企业之外的所有社会形态,包括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它们是学校、教师、企业和文化产业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基础。社会是另一所大学——实践实战大学,也是文化产业管理复合型人才合格的检验石。无论是处在文化、旅游、休闲、广播影视、传媒、演艺经纪、经济管理等哪个领域,学生都要运用专业知识与复合技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实现社会组织与个体的价值诉求。
这五大核心要素息息相关,五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人才输出——人才再造的系统,每个要素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缺一不可。
四、结论
实施好“二元空间驱动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依赖于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及社会的相互共同作用。只有将课堂理论空间与课外实践空间相结合,立足于社会需求、产业发展、企业成长、时代进步,才能培养出大文化视野、大管理格局、大经营理念的創新实践文化产业管理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莉.新时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商业时代,2013(1):124-125
[2]张秋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6):50-52
[3]刘志华,陈亚民.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23-25
[4]费振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14):93-94
[5]张育齐,宋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4):206-20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