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了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分析了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即推进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共建共享产教融合教育资源、建立产教融合沟通机制。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战略部署,高等教育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迎来了更好的契机和发展前景。高校是开展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笔者根据产教融合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二、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
产教融合是指企业和高等院校双方基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双向发力、互动整合而融合为一体[1]。产教融合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产教融合”战略的提出,是我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形势,着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制定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大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谋求新的增长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对“建设制造强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战略的贯彻实施,有效释放高校科技和人才红利,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产教融合”战略,站位高、立意新,推进有力、影响重大。“产教融合”战略顺应了“新常态”下国家经济发展大势,并以巨大牵引力,促使高校转变办学观念、整合校内资源、优化人才培养、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对高校来说,产教融合不仅是深化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更是学校充分发挥大学职能、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与地方唇齿相依、同生共长。可以说,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所在高校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硅谷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靠斯坦福大学多方位的支持,北京中关村科技企业的繁荣,也是依靠北京众多著名大学的智力支撑。长期以来,政府和企业给予高校发展全方位的支持,高校也为繁荣地方经济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前,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笔者认为,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实施“产教融合”战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应用型人才贡献新的力量。
三、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在高校和企业之间通过教育教学、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也是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2]。近年来,各高校和企业正在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实工作,高校和企业都不定期地组织各自专家到对方进行调研、考察和洽谈任务,寻找“产”“教”对接点,产教融合已初见成效。但是,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教学改革不够深入、资源共建共享不够充分、沟通机制不够完善等。因此,深化高校与企业产教融合难度较大。实际上,企业都非常重视产教融合工作,但缘于内部教育资源的缺乏,实施产教融合力量已显不足。高校具有产教融合的优势,企业对产教融合的需求正给高校提供了用武之地。这就使探索“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四、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
高校要积极融入“产教融合”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教学改革,凝练办学优势和特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产业转型发展。
(一)推进产教融合教学改革
1.深化“引企入教”改革
企业要深度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结合企业和市场人才需求实际,参与制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融入学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基地建设、质量评估等人才培养环节,形成一套适应企业需求的培养体系,构建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同时汇聚企业资源设立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等,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2.开展教学交流与人才合作
加强教学交流与人才合作,按照产业发展需要,高校或企业选派各自优秀人员到对方挂职工作、进修、讲学、实习实训或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相互学习借鉴有益经验,为企业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着力解决在产业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既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又能提升企业员工理论素养和技术能力,也能实现校企高层次人才互补互用。
3.开放高校教育资源
推进高校教育资源向企业有序开放:高校教师资源面向企业开放,对现有高层次人才进行梳理、分类,向企业提供高层次人才名单及其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实现人才与企业精准对接;高校文献信息资源面向企业开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高校网络课程面向企业开放,利用高校的网络课程、精品课、视频资源共享课等视频资源,弥补企业课程资源的不足,解决企业人员“工学矛盾”问题;高校继续教育资源面向企业开放,利用高校学科专业及师资的优势,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在岗教育培训;高校实验室等研究设施面向企业开放,为企业研发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公共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4.高校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建立高校专家库,收集整理高校相关专家信息,为企业准确提供合适的专家。高校成立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持续研究产业发展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向政府和企业提出建议。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相关咨询活动,并将其纳入业绩考核内容和作为绩效分配
依据。
(二)共建共享产教融合教育资源
1.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云平台
面向教育和产业的云平台建设是解决当前教育资源共享难题的有效途径,可由政府牵头开展实现学校云、政務云和企业云融合的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云平台功能包括新兴产业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知识产权交易、科技资源共享、国际交流合作、科技企业金融、技术创新战略等方面。公共服务云平台采用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模式,为产教融合云计算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
2.共建共享创业就业基地
高校与企业接洽,深入开展多边合作,满足师生创业需求。校企共建创业就业基地,建立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利用平台梳理学校全部学生的就业意向与信息,对企业用人需求信息进行整理,由高校进行供需配比,做好就业疏导,引导学生在本地就业。同时,对创业师生提供创业服务,主要包括创业辅导、政策解读、工商代办、融资对接等方面,为创业师生提供政策前瞻与扶持。
3.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政府部门搭建平台,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在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高效益、有特色、成规模”,融产学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师生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学校实践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通过深化產教融合,在大庆油田等众多企业建立了16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增强了师生实践应用能力。
4.共建共享科研基地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校企共建科研基地,商讨并签署共建协议,落实项目承担、成果产出、人才培养等事项。高校要梳理、培育和研发可转化项目并向企业推介。校企共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使高校的全部科研成果加入平台,让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深入合作,并定期进行项目对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促进科技与产业有效结合。
5.共建共享“双师型”教师队伍
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在办法中加入政府和企业给与的支持政策;建立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保障政策;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依法依规自主聘请企业优秀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创业导师到学校任教,确定兼职报酬,实行动态管理。
(三)建立产教融合沟通机制
在政府有关部门主导下,成立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组成的产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政校企长效联络机制和工作联系制度,保持经常性沟通,定期召开会议,会商工作计划,扎实有序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事宜的落实。
五、结语
高校要以产教融合为契机,切实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帅,商明蕊.“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及其构建[J].前沿视界,2016(6):6-7.
[2]齐鹏,刘伟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J].科技展望,2015(30):25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