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明确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逻辑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地方院校发展转型的指导。同时,提出了推行全域教育工作体系、重点落实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等一系列习近平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地方院校发展转型的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地方院校发展转型;教育改革
一、引言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国家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各地方院校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落实发展转型,为社会、企业的更好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保证教育满足时代对人才素养的更高要求。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简述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的逻辑
首先,是服务“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逻辑。十九大中明确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不仅是我国面临的时代任务,也是我国当前与未来发展的主题。为了达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职业教育的展开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因此具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其次,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社会实践逻辑。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关系,且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立足于地方现实需求,在消除贫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受教育者的生存发展、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保障性支持。
最后,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内在发展逻辑。建设教育强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占据基础工程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教育领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目标。而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只有实现发展转型,才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内涵
1.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指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立德树人,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人任务;全国教育大会中表明,地方院校发展转型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職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新的历史使命,总书记据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进行了更新。总书记强调,教育必须要摆在优先地位,“更好的教育”应当位列“人民十大期盼”首位;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促使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
3.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的方向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求,即到2020年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教融合的、中高职无缝衔接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机结合的、具备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的、凸显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对地方院校发展转型的指导分析
(一)聚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求地方院校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视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重点控制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推动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同时,要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视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培养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引导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在地方院校转型发展中,需要充分发挥出职业院校优势,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启蒙,以达到提升人才就业创业能力的效果。
(二)聚焦制度标准的完善
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推动职业院校办出类型教育的特色和水平。
(三)聚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以及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健全
积极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国家教学标准,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推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提倡德同业异、技能为先,完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创新课程和教材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聚焦多方协同工作合力
加强教育与政府其他部门、行业组织的协调配合,在国家和区域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安排、经费投入、企业办学、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2]。加强政府与人大、政协的沟通合作,做好立法工作,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供有力保障。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衔接互动,指导和支持地方先行先试,统筹协调教育、经济、劳动、就业等领域关系,将改革进行到底。
四、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地方院校发展转型的路径探究
(一)加大党对教育教学工作全面领导的力度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对学校党建工作进行了强调,要求将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基于这样的情况,地方院校要结合总书记关注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实施发展转型,充分发挥出党委在教育改革中的领导性作用。实践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的推动地方院校发展转型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方向性,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地方院校中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更加突出,院校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能力水平大幅度提升;学校内思想作风建设效果更好,形成网络舆情管控和意识形态阵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顺利展开提供支持;充分发挥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校园内形成正气的政治生态。
(二)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立德树人的成效逐渐成为地方院校工作成果的检验标准,要求各院校真正实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3]。為了达到这一目标,地方院校需要重点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地方院校发展转型的实践中,可以在明确现代职业教育内涵与本质的基础上,构建起“1395”全域德育育人模式,即“一个中心环节、三种育人手段、九大育人途径、五项保障机制”。其中,一个中心环节指的是将树德育人视为地方院校发展转型主要内容;三种育人手段包括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全过程渗透;九大育人途径包括社会实践育人、校企协同育人、实习实践育人、专业教学育人、规范管理育人、校园文化育人、职业指导育人、家校联合育人、新媒体管理育人;五项保障机制包括经费机制、制度机制、领导机制、协同机制以及激励机制。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地方院校、企业、社会以及家庭的四方联动,形成育人合力,推动全域教育工作体系的顺利推进,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重点落实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结合分析能够了解到,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地方院校发展转型中需要重视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也就是重点展开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点完成如下六方面工作:一是优化地方院校专业结构。依托产业发展现实需求、市场供需形势、就业前景等因素,对地方院校中现有的专业进行调整,构建起合理得的、特点鲜明的、优势突出的专业结构。二是调整育人方式。着重关注工学结合的落实情况,加大“校中厂”“厂中校”、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的展开力度,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更贴近企业实际工作的实践场景。三是健全指导委员会制度。积极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优秀职工等进入地方院校兼任教师,促使行业企业中的现金管理理念、生产工艺更好的融入地方院校专业课堂教学中。四是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工匠精神以及劳模精神,主动展开企业文化进课堂、专业文化进班级的主题活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与就业观。五是强化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建设,结合地方院校的事迹情况与专业特点,组建多样化的“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与实践的平台,提升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六是落实引企入校、引智入校。联合企业、行业协会、产教联盟共同展开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地方院校吸纳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与资源支持,推动地方院校教育升级。
(四)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地方院校需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此过程中,可以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工匠孵化基地”“河南省金蓝领人才培训基地”“河南省全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结合地方院校以及社会培训资源,主动完成具备极高潜能的社会培训项目的开发。
此时,需要重点开发落实就业创业培训、金蓝领培训、自主择业部队转业干部培训、失业职工培训、大学生技能培训、农民工培训等,为区域人力资源的素养提升以及高素质人才数量的增加提供支持。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中,对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实现更加强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地方院校应当积极开放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等,为在校师生、社会群体提供终身学习与自我提升的平台。
(五)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优良程度直接影响着地方院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在地方院校发展转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要求,更好的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水平的现实需求。
在地方院校教师队伍的优化建设中,应当重点完成如下两项工作:一是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依托集中培训、集体宣誓、观摩交流等方式,提升地方院校教师的德育水平与专业水平,引导教师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4]。二是引入教师素养提升项目。定期展开教学竞赛,结合名师示范带头的模式,推动青年教师迅速想着骨干教师方向转变,提升地方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
(六)构建良好、正向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
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是地方院校的“灵魂”,还是凝聚师生、展示校园形象、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内容。习近平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中强调,高校教育要更加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展开多样校园文化活动。
为了保证校园文化及相关活动的方向正确性,地方院校必须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建设。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应当凸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地位,更好的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并形成符合当前职业教育需求、满足时代精神需要、支持技能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任务的校园文化体系。
(七)全面展开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职业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且其价值取向直接决定我国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需要在职业教育中重点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5]。在此过程中,除了要结合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传统文化等内容展开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在地方院校内着重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组织党团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依托互联网、新媒体、校园广播、学生思想站、宣传板等平台落实价值观宣传,确保人才培养与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2.加强技术技能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技能教育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数量占比较低,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高级技工的数量,差距更大。基于此,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成为地方院校发展转型的重点工作内容。教育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允许学生在一定学时内进行专业流动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与潜能;积极引入西方优质教学资源,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主动与其他院校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地方院校发展转型应当服务于国家需求,具体来说,要在职业教育中积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地方院校需要联合当地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多方的力量[6]。例如,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可以依托合作企业、研究机构的力量,为学生提供技术、资金、经验等方面的充足保障。此时,政府部门可以适当对相关企业进行奖励、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融资(信贷)支持等,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展开注入新的动力。
4.引入終身教育理念
在校企合作中,地方院校接受企业在资金、技术、师资等方面的支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培养优质人才。在该模式下,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更好的途径支持。此时,地方院校可以为合作企业人员提供培训机会,提升企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同时,地方院校还应当进一步扩大招生范围,促进职业教育终身化进程的展开。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吸纳“学分银行”的模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规划学学习时间,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实现。
5.深化教育公平理念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能够一定程度的带动我国人力资源的就业能力,在教育脱贫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基于此,在地方院校发展转型中,要深化教育公平,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进展其才”良好环境的构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将贫困地区的群众吸纳入职业院校中展开学习,或者也可以在贫困地区引入职业教育。
五、结语
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对地方院校发展转型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在明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加大党对教育教学工作全面领导的力度、推行全域教育工作体系、重点落实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全面展开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了地方院校发展的顺利转型,更好的满足了社会对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曹大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思想的逻辑、内涵和实践意义[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38-41.
[2]唐琍琍.习近平职业教育观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价值探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5.
[3]吕小亮,王圆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重要论述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9(3):1-8,24.
[4]蒋琪纯.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基于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9(3):7-10,55.
[5]杨建新.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引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J].职业,2019(30):56-58.
[6]罗皓月,李化树.职业技术院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探索——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视角[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35-3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