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扩招趋势的形成,高职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在高职生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愈显突出。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义及现状,提出了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高中教育阶段以更好适应新高考改革模式的要求;通过开展探索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求知欲,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周等活动拓展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校企共建多元化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配置结构;组建线上、线下互联的指导网络,探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的机制,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咨询数据库,为高校教师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科研平台支撑。
关键词:高职扩招;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探究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职院校扩招背景形成,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扩招不仅带来了生源增加,而且造成生源结构更加复杂。面对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求更加突出。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非常有限,如何在短暂的职业生涯内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让学生拥有更具意义的职业生涯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1]。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高职学生因各种因素对学习失去兴趣,对人生追求感到迷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改善高职学生茫然无措状况的有力抓手,引导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进行前瞻性、方向性地规划。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但可以高起点地学习西方国家职业生涯教育的先进经验,借鉴日本“四领域八能力”到“基础通识能力”发展模型中的优秀经验[2][3]。通过系统的性格探索、兴趣探索、技能探索、价值观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决策、规划行动及评估调整等方面的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学会关注自己的成长、关注自己的就业、关注自己的发展,从而引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行为[4]。这种意识和行为将使高职学生有效避免时间和精力浪费,让其拥有一个更具动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涯。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現状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重视,学校投入力量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极为关键的基础性教育[5]。学校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大学生专业发展的强劲内动力将由学生自身产生,而学生产生内动力的前提是对人生目标的认识和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认识自己的途径,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解掌握职业世界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唤起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并对生涯进行规划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珍视大学学习机会。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常因它的基础性容易让人们忽略了它的关键性。大学里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存在师资力量配备不足的问题,许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力量相对单一,普遍存在不稳定、不专业的情况[5][6]。大部分院校教师队伍仍以辅导员力量为主,而辅导员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已经占据了其大部分精力,使得他们用于思考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精力极为有限。另外,部分高职院校仍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定为选修课,学时分配不足,学分设置低。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失去了指导专业选择的先机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起步较晚。进入大学后学生才首次接触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大学以前的各阶段教育普遍以学习成绩为导向。部分家长为了让子女有个更高的起点,虽然已经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但多数家长仅仅是想让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一项优势,很少涉及到学生的职业角色的意识培养。因为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许多学生对自己高考后的专业选择和将来相应的就业方向缺乏足够认识。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专业,对将来的就业方向也不感兴趣,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学习漫无目的、懈怠迷茫、学风涣散,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最后到高年级时因就业压力的增大,且又缺乏实际可行的方式、方法去改变现状。故而,只能先就业再择业,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并不乐观,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降低,且离职率较高。
(三)缺乏个性化指导方法,社会资源未能充分运用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更注重个性化发展,以学生主体为生涯教育抓手。许多院校仅注重普适化教育、轻个性化指导,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培养。学生刚入校时,因前期生涯规划知识经验的缺乏,许多学生对本专业及将来的就业知之甚少。多数学校开展合班授课,各专业混杂一起,既不能针对各专业的提供相应指导,也没有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也仅限于就业指导,多数院校未设立专门的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日常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7]。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8]。学生体验式的活动少,学校可提供的实践平台少,学生实践机会不多。学校、企业、政府各方力量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常聘请企业人员参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教学。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则多由学校教师单独授课,学校教师因缺少企业经验、专业背景、行业解读等方面的积累,并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职业生涯指导和帮助。
(四)学生缺乏对自己的合理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准确,不能做到知己知彼
中国的大学生因大学以前未受到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数学生所接触的生涯教育也仅仅局限于父母和老师的谆谆教导,生涯规划相关的理论掌握极其匮乏。学生不能够从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对自己充分了解,对自己所能适合从事的职业、喜欢从事的职业以及能力够达到的职业了解甚少。在进入大学后因缺乏对自己合理的认识,许多学生不能充分利用专业学习、大学社团锻炼和社会实践机会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大学阶段中,课余时间对提升学生能力非常重要,对自我充分认识,对职业生涯深入思考的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大学课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丰富相关实践经验。反之,就会浪费大量时间,许多学生因此陷入迷茫彷徨的状态,逐渐失去学习动力,甚至迷失自己。学生只有在大学阶段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才能杜绝自卑、避免自负逐步对自己准确定位。缺乏自我和工作世界的充分认识,就做不到知己知彼,那么在未来职场的道路也必将更加坎坷。
三、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路径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及高中教育,适应新高考改革模式需求
新高考改革以来,要求学生以个体的需求、能力、兴趣为基点,选择自己喜欢且有优势的3门课程作为考试科目。这种以“专业导向”的招考录取模式使得在高中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变得更加重要。通过高中阶段普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特点和专业取向,并据此作出适合自己的考试科目结构。目前,多数高中因高考竞争压力大,课程设置紧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未完全得到重视。高中教育应从学生发展长远角度考虑,加大生涯教育投入,增加相关课程设置,指导学生以更科学合理地选择高校和专业学习。高校与高中学校应该加强生涯教育的联合研究工作,做好高中与高校的生涯教育衔接,完善课程体系,让学生进入大学就有方向、有目标,有利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和就业工作。
(二)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注重学生规划能力提升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阶段、连续性进行。走出职业生涯规划等同就业指导的片面认识,让课程更适应于指导大学生全过程的要求。课程改革应优化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应该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具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自我探索方面,从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方面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在大学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自我状态以适应社会竞争。在职业世界探索中结合各专业就业方向及相关企业人才需求结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大学阶段增长个人本领以更好的适应企业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参与式、体验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求知。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作用,提供学生更多实践平台,增加学生职业体验,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拓展课堂形式,结合授课进度和内容开展相关主题讲座,让学生聆听掌握更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经验。同时,结合课堂内容开展主题活动。如开展类似“职业生涯规划周”,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活动中玩着学。
(三)优化师资配置结构,促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多元化
高校应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结构。一是聘请企业人力资源资深人士做兼职或兼课教师,结合企业人力需求实际更精准地辅导学生职业生涯。二是邀请历届毕业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校友返校做专题讲座,结合自身学习工作成长经历,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三是改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以学工线教师任课为主的现状,引进更多具有生涯教育背景的专业教师。四是加强校内任课教师的专业培训,提供任课教师更多走出学校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领先学校的先進经验,提供任课教师去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实践学习的机会。通过建立“校内教师、企业人事、毕业校友”联合的师资队伍配置,形成高校专兼结合、专业强、素质高的多元化师资队伍。
(四)组建线上、线下联合生涯规划指导网络,建立个性化指导机制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建立线上、线下生涯规划咨询网络,提供更多个性化咨询机会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线下成立校内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室,对学生开放咨询,具有针对性开展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与帮扶。线上搭接外校优秀生涯规划师资力量及企业资深人资资源网络,组建线上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平台。通过建立“一对一”个性化生涯规划指导机制,既帮助学生建立规划意识和方法,又提供给本校教师交流和提升咨询、辅导能力的机会,从而形成线上、线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双推进局面。结合本校生源特点,采集线上、线下职业生涯规划信息,创建本校职业生涯规划个体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信息的分析研究,更好地指导生涯规划教育的改革的同时,又可以在学生毕业时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就业工作,向学生提供更多与其规划相符的企业需求信息,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政策信息、法律法规信息等。通过与企业合作共享给企业相应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数据,由企业承接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后续培养,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在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相关满意度。此外,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个体数据库,高校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涯教育需求和特点展开本校具有针对性的相关生涯规划科研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凤山,张玉芳.高职院校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11):84-87.
[2]郭亚红.中外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比较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8(4):45-46.
[3]梁珺,石伟平.日本生涯教育及启示[J].职教通讯,2018(5):70-74.
[4]张玲玲,吴玉伟,林盛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5]杨永超.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9(16):66-105.
[6]尹兆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7-8):88-92.
[7]武小茜.基于高职院校入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文化与教育,2019(9):127-129.
[8]齐文娟,李林.网络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的思考——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J].新闻爱好者,2018(11):11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