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心理学一直都将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当作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充分说明了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论述了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和效益,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以期让体育锻炼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学生;促进;效益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规模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后,逐渐呈上升趋势增长。2015年,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经达到3 64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梁启超曾言:“少年强,则国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有直接关系。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国家教育部曾对13.7万高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普通高校中,有40%以上的学生存在心理压力过大以及亚健康的状况,这种状况导致学生承受能力减弱,毅力薄弱,休学,甚至轻生。《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在校园生活中,体育锻炼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践证明,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效益。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特殊性和心理冲突
第一,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且这一比例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会让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他们养成了对父母依赖的习惯,同时,还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出现意志力薄弱、自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第二,进入高校后,大学生活不同于高中生活,角色和环境发生变化,容易引起心理冲突。大学生活需要学生自己去安排,自己去解决人际关系,对于学习或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一旦他们无法面对这些问题,就会产生失落、自卑等情绪,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1]。
(二)人际关系不良和学习压力大
新时期下,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果学生有几门课程挂科,他们则可能会面临退学或是拿不到学位的危险,这就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压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很认真、很用心地学习,但由于学习方式和其他原因,其成绩不理想,最终产生了焦虑、失落等情绪。另外,很多学生还存在人际关系不良的情况,研究发现,这部分学生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不屑于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也缺乏交流的概念。加之,他们生活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积极走向社会,是高校的教学目标,倘若学生人际关系不良,其学习情绪会受到影响,最终引发心理问题[2]。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和效益分析
(一)有利于认识自我,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众所周知,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心情、做事的动力,反之,则会让人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在体育锻炼中,人与人之间的配合和交流是非常多的,这样极大地促使学生的交往能力提升,同时也有效地延伸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平台。学生在各项体育锻炼活动中,与同学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不同群体之间进行交流、交往,会让学生的交往渠道得以拓宽,眼界得以开阔,同时还大大增加了交通沟通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对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效益。
(二)有利于改善情绪,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实践证明,稳定、健康的情绪有助于人对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而体育锻炼能为学生各种不良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特别是学生遇到困难或是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和负面情绪通过体育锻炼能够被转移,同时通过体育锻炼也能进一步消除各种轻微情绪障碍,让一些心理疾病得到减缓。有效的体育锻炼会适当激活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感到愉快;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会进一步释放人体中的内啡肤物质,让人在锻炼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心情。故而进行体育锻炼,特别是自身热衷于体育锻炼,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乐趣,陶冶情操,同时还能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效益。
(三)提升挫折承受力,有效降低焦虑
所谓挫折,主要是指个体在实现行为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导致自身行动受阻,无法实现目标,从而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状态。实践证明,长期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抑制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其焦虑状态得以改善,进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益。另一方面,步入大学生活后,学生必须要适应个体主观因素和环境的影响,积极去面对,从容自主地处理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树立自身的理想和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如果学生能从体育锻炼中释放压力、交友、满足自身的享受需求,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由此可见,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有着良好的效益。
(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面对各种困难
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体育锻炼的特点,主要就是不断克服主观和客观困难[3]。研究发现,体育项目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比如,排球、足球、篮球等可以培养学生果断的品质;游泳、长跑等持久性项目可以锻炼学生坚忍的意志品质;武术、跳高、跨栏体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需要腾空、跨越障碍,可以帮助培养学生勇敢的意志品质。故而,在长期有效的体育锻炼中,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与此同时,还能培养其果断勇敢、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良意志品质。
三、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总的来说重视程度还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加大研究,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促使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体育部必须要高度重视,同时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纳入到教学计划中,进而使心理健康有效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中。另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还必须认识到学生体育锻炼是治疗其心理疾病的重要途径,最大限度发挥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促进作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为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材施教。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当安排体育游戏,或是具备现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如韵律体操、舞蹈等,选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障碍,让学生在经历了一定挫折和困难后才能实现目标,以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三)增设各种课外体育活动
要想更好地为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提供物质保障,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要不断增加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促使其身体发育,进一步改善人体机能,从整体上提升其运动水平,促使其认知水平、优良性格以及意志品质形成。学校体育部必须要重视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并将心理训练和体育课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到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强身健体的同时,强化心理素质。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參与课外体育锻炼,体育部还需为其提供充足的场地或是运动器材,让学生按时参与体育锻炼。
四、结语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体育锻炼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最大化利用体育锻炼,使其成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良方。很多主观原因制约了体育锻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些因素,最大限度发挥体育锻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薛端萍,胡莹.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效益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1,33(5):46-49.
[2]洪晓彬,邓喜安.国内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效应研究方法学述评[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4(9):19-23.
[3]梁远芳,李汉林,王鹏宇,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效应的研究[J].青年时代,2014(23):9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