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时代背景,深入研究广东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及新形势,以服务育人的教学理念展开思考并提出对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
一、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介绍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目标打造一个集舒适、创新与活力三者为一身的优质生活圈和世界级城市群。纲要的发布也代表建设国际一流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蓝图即将逐渐由理想变为现实。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并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及激励等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创新性实施意见。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逐渐落地,粤港澳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湾区高校人才梯队的建设至关重要。纵观世界几大一流湾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所在地区都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良好的教育資源为所在湾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同时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也对该地区高校带来了良好的反哺作用。
《规划纲要》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旨在通过提升大湾区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建立并完善粤港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和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精品,塑造湾区人文精神。
人文湾区的建设对高等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湾区高校不仅承担培育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的重任,也是创造高水平艺术作品并转化为社会资源的重要媒介。这需要高校密切结合湾区人文建设的实际需求,加强协作交流、共建艺术发展联盟,为人文湾区的建设发挥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广东省高校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主体中的人才摇篮,不仅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意味着将肩负更加重要的使命和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机遇下,广东艺术类高校应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学生数量迅速增长。据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毕业生人数年均增长率稳居2%,个别年份高达5%。这导致了部分岗位出现劳动市场供需失衡,人才供过于求,形成严峻的就业形势。
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有如下3个方面的因素。首先,从学生自身来看,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都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不是忙着打游戏就是谈恋爱,真正学到本领的学生少之又少,导致毕业后自身能力无法适应岗位要求。其次,从社会环境来看,自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虽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的冲击,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仍面临艰难考验。过去劳动密集的产业在市场中所占的比率逐步下降,社会能提供的岗位严重不足,就业需求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巨大的供给量。最后,劳动供需市场不匹配。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刚从大学象牙塔毕业,进行就业选择时对工作抱有过高的期望,多数学生想留在大城市CBD,很少人愿意深入基层,导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三、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及新形势
(一)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偏低
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们的求职意愿和启动时间比综合类院校的学生慢,临近毕业,大部分学生依然不着急找工作。同时,学生毕业设计压力重,大部分同学都集中精力做毕设,在找工作这一块花费的时间少之又少,导致错过很多就业机会。此外,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对口专业签约率较低,学生的求职渠道和求职平台较少,正常签约形式就业的人数较少。
(二)毕业生进入教育事业单位人数少
由于对职业规划认识的不到位及前期准备的不足,艺术类高校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没有通过教师资格证或没有准备过在编教师的考试。但目前教育事业单位招聘都会有严格的笔试、面试、试讲等程序,且竞争十分激烈。此外,教育事业单位对学生职业证书、政治面貌及社会实践经历有一定的要求,与师范生对比来说艺术类高校的毕业生难有优势。因此,在毕业后很多同学都被正规教育事业单位拒之门外。
(三)毕业生微创业、自由职业缺乏有效引导
由于自由职业其工作、收入的不稳定性,学生毕业后的微创业、自由职业的长期职业规划状态值得教育者跟踪调研并加以引导。很多艺术类高校学生毕业后选择了从事自由职业,如开设工作室承接项目。但他们中绝大部分缺乏创业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避免不了要走许多的弯路。同时,他们对创业项目难以有一个远期规划,更多的是注重眼前利益,容易走入急功近利的陷阱,最终导致创业的失败。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培养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从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学习与发展思想,对高年级学生定期组织就业创业主题班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离校前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针对毕业生面临就业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打消毕业生求职顾虑。
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在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建立系统、科学的艺术类院校毕业生择业价值观和引导教育机制。通过科学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一改以往的迷茫和随意,坚定执着地、有计划、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二)促进课堂知识转化,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的适应性
结合新时代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调整,积极联系专业对口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基地,理论联系实践,促进课堂知识的转化,充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重视榜样的力量,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做经验分享,面对面地向毕业生们传授经验,做好步入职场的心理准备,消除对就业的恐惧心理。
鉴于当今“90后”“00后”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学生个性张扬,行为夸张等鲜明性格特质,当今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学生在毕业之前的职业预期与工作后的显示情况产生巨大的落差。只有努力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大学生的社会观与职业观,改变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个性过于张扬、经验不足、实践能力差、不断跳槽等不良表现的尴尬处境。
(三)发挥艺术专业特色,打造学生创新创业特色品牌
近年來,国家政策对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视倾斜程度越来越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力度也不断加大,这对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创业来说是个非常难得的机遇。因此,要充分了解艺术类学生的择业观念及其影响因素,积极探索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择业教育方法。
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组成优势“三师”教师团队,多角度、全方位、面对面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结合艺术专业特色,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同时,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优秀的创业项目,积极联系对口企业,促进项目转化落地。拟设立学院创业基金,解决学生创业初期融资难等问题,加强对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扶持。
(四)校企合作,想方设法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地区及行业间出现交叉性等特点,社会对艺术类学生的个人道德、理论及专业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岗位要求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学生在校学习变得更加功利,如参加各种等级、资格证考试。为扩宽学生就业渠道,要充分利用高校就业在线等信息平台,选派专人负责学院对口专业招聘信息的搜集,并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及时有效地通知毕业生,鼓励学生求职就业。同时,借助专业教师及优秀校友的广阔资源,积极推荐优秀毕业生去相关单位实习就业,加强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加强与校友企业的联系,邀请校友企业回校宣讲招聘,为毕业生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让艺术类大学生在毕业后具有升学、就业、创业等多种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俊灼,王钦.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6):96-97.
[2]钟秋明,刘克利.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影响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5(3):107-113.
[3]赵慧.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创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8):82-84.
[4]潘文庆.就业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4):40-46.
作者简介:戴磊(1993—),男,江西赣州人,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余世旎(1992—),女,广东梅州人,研究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