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模式;浙江实践;浙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人均收入一直位居全国前列。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对生产生活环境和农村生态有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深入基层调研、谋划总体布局、进行工作部署,经过数年的努力,浙江农村面貌实现了美丽蝶变,“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景逐渐在浙江大地重现。在此基础上,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十多年来,浙江始终站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主动谋划美丽乡村建设,以“千万工程”为突破口,不断充实、丰富其内涵,沿着“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浙江建设—生态浙江建设”的主线,连续十多年常抓不懈、持续推进,使得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传统与现代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美丽乡村创建之路。
一、浙江安吉县及桐庐县两地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剖析
浙江在经历了村庄环境整治以后,以安吉县、桐庐县为典型率先公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计划,并提出“规划、村容、创收、乡风”的四美要求,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发展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安吉模式
安吉县隶属浙江湖州市,位于浙江西北部,是一个典型山区县。经历了工业污染之痛以后,1998年安吉县放弃工业立县之路,2001年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2003年,安吉县结合浙江省委“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千万工程”,在全县实施以“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为内容的“两双工程”,以多种形式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集中攻坚工业污染、违章建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突出问题,着重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固废处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河沟池塘污染治理,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创建水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在此基础上,安吉县于2008年在全省率先提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并将其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计划用10年时间,通过“产业提升、环境提升、素质提升、服务提升”,把全县建制村建成“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
从“安吉模式”的实践来看,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坚持生产先行,实现“创业增收美”。农产品精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杆。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高农业产品的综合利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扩容和效益提升。二是坚持生态同步战略,率先提出生态产业化工作思路。由于区域内植被覆盖率高,且早期的粗放型发展被及时遏止,故县域内的空气、水土等均是优良等級,这就为提升农村品质和开发生态资源奠定了基础。三是坚持发展“乡村人文美”的战略,内促外延,以文化践行美丽中华文明。安吉凭借底蕴深厚的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费的历史性和民族性,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一方面培育村民对于本村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以文化吸引外来的消费。
(二)桐庐模式
桐庐县位于杭州西南部,境内多为低山丘陵,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中游水平。该县按照全域景区化和村美民富的新要求,以普惠为基础,精品为引领,分层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城乡统筹示范区、美丽乡村先导区、现代农村样板区、综合改革示范区。从“桐庐模式”的实践来看,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从源头和细节上做好农村环境的治理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地基。具体来看,桐庐着力于农村住房改造、清洁桐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项目,涌现出了清莲环溪、画中芦茨等一批“美丽乡村”。同时,桐庐按照城乡环境一体化的要求,完善“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的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此外,县城实现了污水处理厂、乡镇污水处理厂(站)、行政村、农家乐和所有景区的污水治理工程全覆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实现了常态化运行。
二是以“全域景区”概念规划全县。该县率先提出了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即依托桐庐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与村民的自我发展完善相结合。桐庐在大部分的行政村都设置了村级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免费提供教学课程,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许多村庄鼓励农村选出若干当地有表率作用的道德模范和生产模范,以培育优良的乡风。此外,村两委还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活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经验
(一)科学制定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发挥好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制定科学的规划,并通过项目的形式落实,是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做法,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初期都能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用“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规划的先行,有效避免了行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确保了建设效果。一是坚持城乡一体编制规划。统筹考虑农村发展现状、村庄分布、历史文化和旅游发展等因素,确保“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二是立足乡村特点编制规划。规划设计突出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最大限度地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着力打造具有乡土风情和显著辨识特征的美丽乡村。三是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将规划内容分解为年度实施计划和具体的实施项目,分类推进、分步实施。
(二)创建标准体系,强化制度供给,使美丽乡村建设有章可循
除了注重实施分类差异性和适用性,浙江还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的总规划和总目标,强调共性的标准统一性,并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确保“差异有特色、共性有标准”。一是制定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指导全省的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二是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这是全国第一个美丽乡村建设的省级地方标准,对推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和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引导先建县市根据行动计划和建设规范细化建设的指标体系,制定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考核指标及验收办法》。
(三)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有效落实
按照“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机制创新”的要求,浙江加大了创建资源的整合,强化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建立了各层级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分类指导、激励为主的考评机制。根據已有基础和功能定位,将村镇划分为特色农业、工业经济、休闲产业和综合发展等类别,设置个性化指标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指标,评定等级,按照考核等级和人口规模以奖代补。
(四)重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到村容整洁
环境美整治优美的村庄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最直观的体现。在创建过程中,浙江坚持把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多年来,浙江通过开展以“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杆线序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环境绿化”为目标的村庄环境整治行动,使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三、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启示
(一)要强化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理念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而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的要素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发展一直滞后于城市。浙江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群众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激发了“三农”发展新活力,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新气象。目前,浙江城乡拥有同样的等级公路、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供水管网、垃圾处理系统和网络信息宽带等,是全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深层次内涵的实现,必须以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为统领,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要有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的胆略和勇气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唯有坚持创新发展才是制胜之道。这就要求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发挥好主观能动性,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才能抓住机遇,快走一步。浙江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不回避、不推诿、不扯皮,而是敢于面对、主动作为,始终是超前谋划、先行一步,不断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体制机制、实践做法等方面改革创新,才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三)要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的建设思路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各地产业发展也不平衡,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也各有差别。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文化特色、乡风民情、传统习俗、人文环境等,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设多模式的美丽乡村。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劣势,关键是要扬长避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展示出不同地域的个性、风格和内涵,体现各具特色的田园风光、乡风民情,实行错位化发展,努力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
(四)要有科学运作、多元融资的方法和手段
弥补城乡差距,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既要科学运作,又要争取多元投入。首先,要明确政府责任,确立市、县、乡镇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职责和要求,设立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申报项目库,同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各类资本向美丽乡村建设聚集,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动力。还要以“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安排使用”的原则,优化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合理配置机制和整合力度,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经营滚动式发展,持续打造美丽家园。
(五)要走产业带动、民富村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取得成效并持续推进,关键是乡村都有自己的支撑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最核心的要素是发展生产,没有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就不具备必要的基础条件和可持续发展、自我发展的能力,也难以达到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整洁、田园风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谐的建设目标。要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保障,整合资源优势,集中产业扶持资金,打造一批产业示范村,通过示范村的辐射带动,逐步实现村村皆有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同时,要把发展产业、富裕农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考核重点,引导各级政府和村镇着力培育现代富民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强化造血功能,使美丽乡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参考文献:
[1]杨贵庆.黄岩实践: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探索[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181.
[2]陆为民.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简明教材[G].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79
[3]袁卫,陈小平.美丽乡村的火红“网”事[J].今日浙江,2015(9):26.
[4]王旭烽,任重,周新华.中国美丽乡村调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220.
作者简介:李雪纯(1995—),女,湖北宜都人,本科,油榨坪村村主任助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