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必要性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7300
邓嘉宁 赵越

  摘 要:目前,从国内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把物资发放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尽管能保障不让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引导等育人工作成效却不理想,单一的资助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发展的要求。高校对大学生的资助和帮扶措施不仅要体现在传统的物质层面,还要拓展资助育人方式,更应赋予其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资助新内涵。本文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资助工作中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必要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助

  一、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相对比较弱势的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党的领导,都持支持态度。学生中多数申请了助学贷款和国家、学校的奖助学金,获得的资助和奖助学金近基本用于学习生活上。奖学金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奋斗目标,一直是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并且很大一部分受访者有帮助其他更困难人的意愿。在生活方面,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积极主动地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校外兼职等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可以客观地正视自己与其他同学在经济条件上的差异。在接受资助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心存感恩,认真刻苦学习,具有拼搏进取、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良好的学习成绩来回报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对于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很多人也都愿意参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时,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不介意拿出自己的受助资金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受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导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个人心理负担较重,内心敏感;对于一些人和事,缺乏责任感;依赖心理较重,缺乏自立自强意识等。表现出对于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了解得不全面,使他们自身对资助政策的目的和意义产生了不正确的认知,缺乏感激之心,对于一些公益性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参加得较少甚至从来不参加,认为自己作为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理应得到各种形式的资助,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想办法克服困难,而是想方设法去寻求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们的惰性和依赖心理,以及缺失自强自立意识。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倾向,内心压力比较大,思想负担比较重,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容易表现出过分的敏感,阻碍了他们同周围学生和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在世界上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就,越是这样的高速发展,越需要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作为保障。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者,高校在培养这些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方面的传道受业解惑,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高校在校的大学生中,约有3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总体学生人数的1/3,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需要高校给予足够的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心理上,都会有一定的负担,如自卑、焦虑、信任感缺失、嫉妒甚至是仇视社会等。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引导。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加强对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加积极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不是误入歧途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二)和谐校园的需要

  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之后,全社会都在为实现和谐社会而努力。高校作为组成社会的一个单元、一个细胞,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在和谐的校园中,大学生通过持久频繁的校园文化熏染,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比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是其中比较隐形的一个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要比普通学生有更多的负担和问题,这些负担和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转化为高校校园的不和谐因素。实际上,高校校园中发生的很多不和谐的事件,都是由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的。这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高校在解决这些学生的经济层面的问题时,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和疏通这些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问题,将其身上的不和谐因素转化成和谐因素,从而实现全面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三)教育实践的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多种便捷的渠道去接触和了解各种各样的思潮和价值观。然而,这些思潮或价值观是多元化的、复杂化的,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高校学生很难依靠自己来判断是非和黑白,很容易对他们的想法和价值取向产生不良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在于,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将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输给学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思潮,树立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存在缺乏责任感、缺少理想信念等普通大学生身上常见的一些问题之外,还可能存在一些因其特殊的家庭环境而导致的自卑敏感、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除了做好常规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还要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建立专门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方法,在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切实帮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四)学生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完善和高校资助体系的建立,基本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层面的困难,可以让他们顺利进入大学进行深造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实问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中较为特殊的群体,相对于普通学生,思想和心理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稍多,比如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自卑敏感导致人际交往困难,生活态度消极遇到困难不能够很好地自我调节等。高校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采取常规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往往因其滞后性和缺乏针对性,而使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效果有一定的弱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在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若能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及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结合,将会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个人的意志品质,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国之栋梁。

  (五)理论发展的需要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国外关于高校资助学生的思想教育的资料和研究比较少,但是对大学生物质资助的研究却由来已久。以美国、日本、英国为例,大学生资助研究生集中在国家资金利用绩效、助学贷款模式等方向。大学生资助模式简单分为3种:第1种是无偿性资助,如各高校制定的奖学金制度;第2种是有偿性资助,如勤工助学制度;第3种是推迟付费式资助,如学生贷款制度。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学业经济压力并不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更是微乎其微。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者对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仅限于理论研究。通过对资助制度和资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等进行分析研究,仅限于一个短时间内的现状研究,缺乏长时间的后续效果跟踪与反馈,很难反映出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忽视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后是否获得效益,获得了怎样的效益,并且缺乏实证研究和数据依据,很难形成一系列完整、客观的调查结果。同时,高校资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精准化、长效化研究尚未引起研究者重视,导致高校学生资助和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高度契合。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GS18001。

  作者简介:赵越(1988—),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研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