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冬学是古代中国农村在农闲时开办的季节性学校,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农民接受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的冬学运动。它是根据地民众集中学习文化知识、抗战形势、中共政策的有效途径,符合抗战需要,并且取得了颇有成效的民众动员作用。中共以冬学运动动员民众的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幼稚逐步过渡到比较成熟的过程,为当下教育动员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关键词:抗战时期;冬学运动;民众动员
当前学术界已对根据地冬学运动和中共民众动员问题分别做了十分细致的研究,涵盖了民众动员方式、手段、机制、模式等广泛领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然而,将二者结合起来具体分析冬学运动民众动员作用的文章并不多,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同时,根据地冬学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模式所发挥的动员作用对当代农村教育和社会动员也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抗战时期利用冬学运动进行民众动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抗战时期利用冬学运动进行民众动员的必要性
1.民众层面:民众文化素质低下与全民族抗战间的矛盾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引发连年的战争,民众生活贫困,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是问题,更不要说供养子女读书学习或者自己去读书学习了,因而,民众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这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形成矛盾。对民众进行社会教育无疑是提高其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而冬学又是历史中存在能适应抗战现状的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自然不能被忽视。
2.政党层面: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领导乡村的需要
“兵民乃胜利之本”“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发动群众在抗战中是必须且十分紧迫的。面对形势日益严峻的抗日戰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知,坚持抗战,夺取最后的胜利,必须充分教育动员中国的广大民众。“一般的民众,对于社会改革,表现隔膜与冷淡,富于农业社会所特有的保守观念。”[1]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社会教育而达到发动群众,领导乡村的目的。冬学不仅可以进行识字、读书等文化教育,还可以通过政治教育、生产教育、军事教育的内容发动民众,培育他们的爱国责任心,使其主动为抗战服务。
(二)抗战时期利用冬学运动进行民众动员的可能性
1.全民抗战与全民动员的社会大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侵占东北全境,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广大东北同胞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以冬学运动为载体,在广大农村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政治动员,提高根据地民众素质,是进行全民抗战的客观需要。
2.冬学自身的优势
冬季是农业生产休整的时节,农民群众,特别是北方的农民历来有利用农闲时节识字读书的习惯。我国古代就存在冬学这种教育形式,在陆游的《剑南诗稿·秋日郊居》中,“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其自注“农家十月,乃谴子弟入学,谓之冬学”[2]。冬学这种教育形式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的,有利于民众对这种教育形式的认同。同时,冬学是利用农民冬季的闲空,适应了生产规律,冬学的一切费用多由群众自掏腰包,对教具和教学场地的要求也不高,便于在根据地实行。
3.根据地农民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为文化素质提高创造条件
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一般实行民选政府,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劳动阶级普遍参与政权管理,有权监督政府工作。抗战开始前,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让部分农民得到了土地,使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政治上的民主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促使民众渴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为冬学运动的施行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抗战时期冬学运动中民众动员的特点
(一)阶级性
虽然冬学的内容并非完全的共产主义教育,但它依旧属于新民主主义教育范畴,以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为引领,始终保持共产主义的教育方向。党在冬学中始终把教育重点放在农民身上,为人民服务,解决农民教育问题。其教育对象本身就是阶级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广泛性
根据地的冬学教育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注重动员民众的广泛性和普及性,坚持在农村中发展统一战线。参与人数多、阶层广是根据地冬学运动民众动员广泛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鼓动性
郭沫若强调:“在抗战期中,一切文化活动都应该集中于抗战有益的这一个焦点。”[3]冬学运动中民众动员是服务于抗战的,具有鲜明的鼓动性。“人人要劳动,人人要识字,人人要抗战”“不分男女都要识字,大家一同上冬学”等一系列动员口号和冬学标语广为流传,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
(四)务实性
冬学运动在开展过程中注重把民众动员工作与根据地生产活动实际相结合,满足群众需求,维护群众利益。此外冬学在教学上宣传抗日主张、进行识字教育、推广实用技术,始终围绕抗战需要,战争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就动员什么,使得学员能够很快适应抗战环境,投入作战和根据地建设之中。
三、抗战时期冬学运动中民众动员的效果分析
(一)抗战时期冬学运动中民众动员的积极效果
冬学运动适应了抗战的需求,有效抵制了敌人的奴化教育,提高了民众的政治觉悟和抗战技能,调动了其参与抗战的积极性。
冬学运动使得民众理解并掌握了许多政治术语和抗战道理,强调“给群众以抗战的民族解放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上来提高群众抗战的认识与热忱,以加强群众抗战的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4]。冬学运动中包括识字教育、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生产教育等各种教育都明显具有抗战宣传动员的性质。民众在冬学中更多更深刻地了解了抗战形势和日军的罪恶,这极大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调动了其抗战积极性。
冬学运动有力配合了根据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项中心工作,调动了民众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民众文化素质,改善了一些不良风俗和传统。
例如,冬学运动积极宣传并贯彻了党减租减息的政策,抓住了群众最迫切的经济需求,使得广大民众得到了真正的经济实惠。在政治工作方面,冬学运动通过民主教育动员群众建立属于自己的民主政权,巩固斗争成果。更有一些民众懂得了运用自己的民主权利,积极参加区选、村选。而且,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极大冲击了群众的封建迷信思想,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不可抹去的贡献。
在冬学运动全面充分的政治动员作用下,形成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农民出身的干部战士为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的革命队伍,使党完成了发动群众、领导乡村的任务。
聂荣臻将军指出:“把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我们就有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是我们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巩固的奥秘所在。”[5]“人民群众充分发动的结果,不仅使我们获得了生存的基础,而且还得到了补充和扩大部队的雄厚兵源。”[6]“人民群众充分发动的结果,使边区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7]正是由于冬学运动对人民的充分发动和人民的普遍参与,才使得人民军队“在群众的海洋里,是如渔得水,如虎添翼”[8],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党达成了领导乡村的目的,完成了其他党或政权没有完成的任务。
冬学运动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和抗战人才。冬学运动在培養、提拔基层干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农民中吸收优秀分子充实到党的队伍中,并将他们培养为乡村政权的管理者和革命的骨干力量。基层干部在参加冬学运动时,和群众一起进行交流学习,提高了政治认识,改进了工作作风,使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推进了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抗战时期冬学运动中民众动员的局限性
1.盲目追求高速度,忽视质量
冬学运动在指导思想上盲目追求数量,各项规划、目标存在脱离实际环境的倾向。许多根据地冬学开始之前都制定好计划要组织多少个冬学,要使多少人入学,并将计划明确分配至各所属区、县。如此明确的计划本身就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可能,更促使了人们只追求数量,而忽视冬学质量。
2.冬学运动过程中存在明显强迫性
根据地一些干部的素质不高,极易受封到建权威思想渗透,在冬学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强制倾向,有些根据地甚至将不愿上冬学的民众捆起来或送到基干班受训。此外,惩罚不到的学生,强行填报人名凑齐冬学人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的冬学运动背离了其本质目标。
四、抗战时期冬学运动中民众动员的当代价值
(一)继续重视教育对民众动员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抗战的胜利离不开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而民众的积极参与又离不开冬学的开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对人民群众的调动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教育动员模式,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现阶段,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在农村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农村教育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仍比较落后,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还很不健全,城乡教育水平依旧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政府应继续做好农村教育培训工作,借鉴冬学运动经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保质保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二)积累教学与管理经验,推动新时代教育繁荣进步
冬学运动利用冬季空闲时间使农民接受教育,适应了北方农民农业生产规律,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此外,冬学运动采取了理论联系实际,走群众路线,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是被实践检验了的正确的教学方法。然而,这些教学方法即使在当代也未被完全落实,因此,冬学运动教学方法的成功实践对现代具有许多启示意义。在管理方面,冬学过程中注重严管形式主义风气,逐渐完善检查与巡视制度,强化校内日常管理,这些都是对现代具有借鉴意义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聂荣臻.聂荣臻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97.
[2]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219.
[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三卷)[M].北京: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1982:67.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1-285.
[5][6][7][8]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415,408,416,41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