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另一个手段,也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美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离不开非言语行为的使用,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和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同,双方存在着差异。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了中美教师在课堂上非言语行为的区别,包括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通过对比,意在为中国高校教师提供借鉴之处,中国高校教师可以取长补短,增加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美高校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文化差异
一、引言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除了使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外,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也传递着重要的信息。在交流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非言语行为进行交际,肢体动作、面部表情、音量高低、穿着打扮等,这些都会在交流中把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传递给听话者(莫爱屏,莫凡,2015)。非言语行为不仅可以直接代替言语行为,直接表达信息,同时也可以增加说话人在交际中的感情的表达。良好的非言语行为可以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保证对话顺利有效的进行。
二、非言语交际的分类
非言语的分类有很多种,从广义上来讲,非言语包括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四大类(毕继万,1998)。体态语是一种肢体语言,主要包括个人的手势、面部表情、姿势、眼神等个人的身体动作。副语言手段是指利用身体动作发出声音从而表达个人信息,包括声音的音调、音量、节奏、变音转调、停顿、沉默等,这些细微的变化显示了个人的感情变化。客体语指个人的服装打扮等其它能够反映个体特征喜好的展示品。环境语指空间信息、室内装饰、声音、灯光和颜色等。
三、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
非言語行为是对教师言语行为的补充,有些不能用言语来进行表达的信息,教师可以选择用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中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一)直接表达教师个人情感
在课堂中,非言语行为可以十分生动地表达教师的个人情感,包括在教室中肢体发出的指令,讲话时语气、语音、语调的变化等,教师的喜怒哀乐都可以表现出来。当教师表扬某个学生时,教师面部是充满微笑,并且通过手势语来赞美学生,语调比较平和,语气比较温和。但当教师生气时,教师会提高音量,语速变快,面部眉毛翘起,甚至有些教师会拍打桌子。当教师比较伤心时,音量会变小,语调变得比较深沉,整个人会显得无精打采。通过这些非言语行为,教师的感情不能够被隐藏起来,学生也能够直接感受到教师的个人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想要表达的含义,做出对教师合适的反应。通过非语言交际,教师可决定与学生的情感接触次数、情感接触内容等。
(二)促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的一个面部表情或者一个动作都会表达相应的含义。这些非言语行为表明教师不是在自言自语,而是与学生进行交流。当一名学生勇于发言后,教师不停地点头或者竖起大拇指,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充满了肯定,对学生是一种鼓励和信任。即使当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完美,但是当老师给予掌声时,更多学生会积极参与其中,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与发挥,受其学习过程中情绪状态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的变化又受教师身姿、手势、面部表情、眼神、语调、衣着等非语言行为的制约(宋梅,张录侠,2003)。这些非语言行为的细节会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三)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兴趣
在表达抽象的内容时,若教学内容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教师可以选择用非语言行为进行传递信息。用丰富的表情或者动作对教学材料进行讲解,化抽象为具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呈现出来,幽默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好奇心,集中其课堂注意力。当教师在讲解鹦鹉和乌鸦的啼声的区别时,若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教师可以模仿这两种鸟类的声音,从而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也对教学内容更易理解。
(四)把握课堂节奏,维护课堂秩序
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非言语行为控制教学的进度,把握课堂时间,节奏有快有慢。当教师为了加快进度,提前完成教学内容时,教师会把语速加快,手势增多。通过这种非语言的行为,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进度与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进度相匹配。同时,面对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或者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选择用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同时制止。对课堂中的不良行为进行制止时,教师的音量会提高,面部表情会变得更加丰富。教师的表情及动作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控制课堂的效果。
四、中美高校课堂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具体对比
(一)手势
教师可用手势表达教学内容和个人情感。中国课堂中教师的手势少于美国教师用的手势。当中国教师无法描述一个事物时,为了维护教师端庄的形象,教师更多会选择在黑板上画图或者用PPT呈现图片。但美国教师会更多使用手势来表达,这样更能节省课堂时间。例如对学生描绘大猩猩时,结合语言描述的同时,中国教师倾向于在黑板上画出大猩猩的形状,但美国教师更喜欢直接用手勾画大猩猩的形状。在表达个人情感时,中美教师也会有差异,中国教师会采用语言的形式表扬一个学生,会说出许多表示赞扬的词语,但美国教师在用语言表达的同时,还会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语言与非语言行为配合使用。
(二)姿势
中国人讲究“站如松,坐如钟”,中国的教师会选择笔直的站在讲台上,教师不能做出懒散的动作,应该体现一种严肃、得体、同时大方的形象。但是美国教师对站姿就不那么重视,习惯以自己认为舒服的方式上课,不会一直都笔直地站在讲台中央,相反他们会喜欢四处走动,有时候会椅靠在讲台上,双手放于讲桌上,甚至有时会坐在椅子上或者桌子上。姿势变化多样,意在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
(三)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反映教师个人情感的直接来源,教师的面部表情常有意或无意地传达着其对学生的态度和看法。在中国课堂,教师一般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课堂上尽量是面带微笑,这样才会被认为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不可随意表达自己的情绪,当高兴的时候要面带笑容,不高兴时,也尽量保持一种和蔼的表情。但在美国的课堂,教师的面部表情十分丰富,面部的表情直接体现了心情。当高兴时,喜欢哈哈大笑,但当伤心时,会表现得垂头丧气。学生对教师的上课态度也一目了然。
(四)空间距离
在上课过程中,中国教师的活动范围大多就在三尺讲台上,给人以正式、威严的“传道”者形象。而且中国学生也习惯了教师这样的形象,往往也因此肃然起敬。在美国的课堂,教师喜欢四处走动,随时准备和同学们交流,更容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中国教师对待课堂教学严肃认真,但也比较呆板,会给人一种距离感,而西方教师上课则生动活泼,与学生频繁沟通,寓教于乐。
(五)语音与语调
语调与语气是教师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平淡单调的语调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心理。学生往往根据语调来判断教师。中西方教师对音高和音量的有意控制不同,中国教师讲课时放开音量,以表示力量和真挚,西方教师的音量低得多,很少放大嗓门高声讲课(李威,2009)。但是,由于中国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中国教师上课更倾向于选择一个语调上完一堂课,且语速比较缓慢。但美国教师的语调高低起伏不平的情况较多,会根据学生的上课需求选择提快或者放慢速度。
(六)沉默
当提出一个问题时,中国教师习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这一段时间学生都会保持沉默,教师对沉默的状态习以为常,有时为了给同学们更多思考的时间,沉默的时间会加长。相反,美国的课堂,教师认为保持沉默是不积极的表现,会尽量减少课堂上沉默的时间,在教师讲课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提问,教师和学生可以不断互动交流。
(七)服饰妆容
教师的着装打扮展示了教师的个人形象和精神面貌。在中国,女教师必须穿得端庄得体,衣着妆容,要朴素淡雅、端庄干净,既不能过于简约也不能过分修饰。但在美国的课堂,教师的着装没有硬性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选择衣服的搭配。女教师对容貌的修饰比中国女教师要多,喜欢涂色彩鲜艳的口红,留染长的指甲,佩带耳环和项链等,也可以穿拖鞋去教室授课。中美对于男教师的着装要求都比较宽松,包容性比女教师的要强,但是美国男教师上课穿得更舒适休闲和随意。
(八)课堂桌椅布置
学生的桌椅排列有三种常见形式:传统式(the traditional arrangement)、马蹄式(the horse shoe arrangement)、模块式(the modular arrangement)(田荔,2006)。传统式指所有的课桌都一排一列的方式整齐排好。马蹄式指课桌摆放的形状像一个马蹄,类似一个“U”字。模块式是指课桌以分组的形式组合在一起,一个小组成一个圆形。在中国的课堂,教师普遍都是采用传统式的排列方式上课,教师在讲台上上课,学生整齐地坐在座位上听课。教师并不常到学生中间去,学生间也不允许私下讨论。在美国课堂,教师一般采用马蹄式和模块式摆放课桌。教师喜欢四处走动,与学生交流,同时这样的方式也更加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五、中美高校课堂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差异原因
(一)历史文化的不同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封建主义国家,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严格的等级观念思想仍然存在,师生之间难以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谦虚和尊敬师长是一种礼仪,同时这也反映在课堂的教学之中,课堂中教师的地位要高于学生,同时教师要树德育人,以自己的形象为学生作榜样。课堂中气氛比较严肃,学生对教师是尊敬同时又是害怕的心理。教师的个人道德及个人形象也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国,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是要教学专业,同时也要求个人品德合格,不能过于表现自己的个性。美国没有受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圣经》里的思想是美国人一直追求的理念。美国人相信上帝面前,不论贫富贵贱,人人有罪,因而人人平等。相对应的美国大学教育就比较开放自由。师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甚至可以成为朋友关系,在课堂中,营造的是一种自由、友好、宽松、民主的氛围。教师在课堂中也会表现得很自然,不受思想的限制,和學生互动交流更多。师生谈话比较随意,有不同意见时,师生可以共同探讨,各抒己见,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持反对意见。
(二)高校管理制度的不同
受中国行政制度的影响,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教学管理机械化、教育教学决策集权化等弊端。中国的教师必须严格遵守教学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无论是课案设计还是课堂的具体教学,必须符合教学管理部门的要求,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受到严格的限制。各种规章制度使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过度强调行政管理者的主导地位,按照各种行政制度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行政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缺少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忽视了教师应有的权利(胥蓓蕾,2015)。美国的行政制度不如中国烦琐复杂,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高校教学管理具有宽容和多元化特点。教师的教学活动充分自由,不受任何形式的干扰。教师受教学管理制度的束缚会变得更少,在课堂上自由发挥的余地更多,课堂同时也变得更加自由和平等。
六、结语
非言语行为是高校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会影响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上课专注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结合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中美课堂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双方教师具有各自的特点,我国高校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李威.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行为研究[J].教育探索,2009(7):69-71.
[3]莫爱屏,莫凡.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宋梅,张录侠.教师非语言交际行为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3-66.
[5]田荔.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J].语文学刊,2006(19):139-142.
[6]胥蓓蕾.中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52-5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