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对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0436
陈都河川

  摘 要: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孕育了历久弥新、兼容并蓄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成为我们当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和智慧源泉。大学是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大学文化是主流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对于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青年人完满人格、为国家民族贡献智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探索;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近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弱化的原因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从几千年来传统观念束缚之下解放出来。外来文化的涌入让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部分知识分子们在学习西方文化,解放国民思想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强烈批判,当时喊出的“打倒孔家店”口号。回首这段历史,我们发现,当时反对的是封建的传统礼教和思想文化中的糟粕。但是,当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显然有些过头,此后对传统文化批判过头的影响仍然存在。20世纪60到10年代期间,在“破四旧”逆流中,过于强调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而忽视历史演变的继承性,进而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民批判。比如当年红卫兵们捣毁经典著作、毁坏清华园、破坏故宫等一系列毁坏传统古迹的行为,使传统文化再一次经历了一场巨大浩劫。

  (二)市场经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思维变得具有活跃性、多样性,非常有利于文化创新。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加速了人们对于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进程,过于重视个体发展,追逐名与利,从而使人们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忽视,忽略了集体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人文学科短时期内无法带来直接利益,间接导致了高校重理轻文的局面。

  (三)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局限

  首先,许多大学生虽然在进入大学前学习过传统文化,但是没有形成体系,仅限于背诵一些古诗词和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层次了解。其次,进入大学之后,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有限,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不少同学认为花太多时间学习传统文化对于毕业后找工作没有太大益处,如果没有内容制作优良并且能够吸引学生的专栏,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范围仅限于完成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最后,随着网络发达,外来文化让人眼花缭乱,传播速度快。尤其是面对一些负面、快速的文化冲击时,高校教育在回应上稍显滞后。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一)理论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而又百虑一致、殊途同归。孔子提出“仁”,提出了对道德规范的内在自觉性,提出了人的心灵秩序,是中华文明突破的一个重要标志。德国思想家雅思贝尔斯将古希腊文明,犹太基督文明,印度文明,以及我們中国这片大地上的中华文明称为轴心文明,其共同点是为解决人类普遍秩序提供了完整的方案。

  (二)现实价值

  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20世纪后半叶,全球恐怖主义、环境恶化、道德滑坡等“全球问题”“人类问题”又接踵而至。以彰显“认知理性”、高歌“科学万能”的西方文化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陷入困局。中国有非常高端的文化基因,西方视角下的一些思维如“全局思维”“实用主义”“从坏事中看到好事”“从长远考虑问题”等都能在崇尚“仁爱”“非攻”,力求“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中找到出处,这些思想已经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彰显其独特价值。

  (三)对大学生三观形成的价值意义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在培育大学生高尚道德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家强调锐意改革、审时度势、公平公正,给当代大学生在规范行上提供了参考。墨家的思想核心理论在于“兼爱”与节俭,节俭的精神和当今社会非常的契合,对大学生养成节约和勤劳的习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其中蕴含的自强、公忠、廉洁、修身等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没有中断的根基。

  三、守先待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大学作为文化和知识的共同体,其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信仰,也是其灵魂所在,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养成至关重要。鉴于此,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在充分认知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

  (一)讲好中国故事,以思政课为主渠道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是对思政课老师在课堂上创新话语内容的基本要求,内容为王的时代,更需要教师主动把握话语权。怎样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故事诠释,佐证马克思主义观点,最终能吸引学生,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出更多探索和改进。正如邓小平曾经强调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因此如何在思政课堂上通过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有对传统文化和课程的宏观把控,也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请进客观融入。客观融入要求思政课老师在课堂上既要把握适时原则,也要把握适度原则。适时,在重大传统文化节日,如孔子、孟子等伟人的诞辰纪念日,开展经典传统文化学习。根据当下热点社会问题,结合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话语转述。适度,将经典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中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和运用,超出学生接受能力太多的东西要精简和再编辑,以免造成学生疲于应付,只做表面工作。

  (二)用好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阵地

  近年来央视推出的一系列传统文化节目,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百家讲坛》《经典咏流传》《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深受好评。综合来看,这些节目有以下特点:首先,有一支强大的团队,团队成员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功底,制作内容向人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高端基因。其次,对于时长的控制切合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节目呈现“短平快”的特点。最后,这些节目能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精准把握用户的心理预期和接受程度。

  目前高校可向学生推送的的平包括微博、QQ空间、微信公众号、中国大学MOOC(慕课)、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高校对于传统文化内容制作上有天然优势,思政课教师、文学院教师、在读相关专业本硕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科专长加入互联网内容制作团队。只要内容制作精良,精准把握传统文化内核,传播符合时代特征的精神价值,让学生们领略到优秀传统文化之美,通过以上任何一个平台推送,都会在高校传播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发挥巨大作用。

  (三)建好多元载体,提升大学校园文化软实力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这就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校园活动在形式上要避免单一,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

  首先,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例如在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前后开展一些团日活动,如古诗词比赛、辩论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讲座。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展览馆,让那些出现在经典中的人,留在记忆里的传统文化在活动中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其次,把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三下乡”“走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把传统文化带出校园传播到更多地方。结合专业特色,人文学科的同学可在社区或活动地点,给当地的居民开展古诗词解析,传统文化解读等小讲座。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经过消化吸收再传播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艺术类专业学生,可编排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的情景剧或将传统文化体现在美术作品中,创作一些油画和动画作品,传达传统文化魅力。

  最后,学生也可加入专业课老师的课题团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研究,切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吸收、发展和创新。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当前时代特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国人文化自信心。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积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才能够承担起祖国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鄧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王如才.主体经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