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7091
陈薪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理论的理解,引出了当前国内外最严峻的生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鉴于当前环境问题的恶劣影响,每个人都应该采取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知行合一,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改善生态问题要靠每个人的努力,要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做一个文明的人,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共同营造美好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

  一、引言

  马克思本人非常关注人类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同时也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相对关系的和谐。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直接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当时也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方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界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二、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概念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不合理性做了批判,他对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的生理学意义表示理解,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造成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其掠夺性的土地利用会使人与土地的物质代谢出现无法弥补的裂缝。为了保护土地,避免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马克思用了物质代谢来比喻自然界是有生命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历史概念,而是一个独立于人之外的,不受人类所支配的本体论概念。人与自然是双向交流过程,人类不能单方面支配自然,把这一观点具体到环境保护问题上,最终是要解决环境问题。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这样一个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国家要持续长远地走下去,环境问题是核心问题。只有重视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寻求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软硬结合、标本兼治。在了解、领会生态文明观、深刻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贯彻落实生态文明观念,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落实,在落实中再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能力。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认识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密不可分,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对实践问题的总结会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顾钰民提到“理论问题是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问题要从实践入手,实践问题是我们分析的对象和素材,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既是现实中各种问题和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理论不断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里面提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哲学与革命实践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认识关系,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每一步都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步骤。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可能性,而人类则需要通过生产实践去改造自然,从而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过程,就是人类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不断改造,使之不断适应人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知行合一”是主张知和行合为一体,在教育上,应该反对重说教轻实践的教育方法。此外,用行动来验证知识的准确性,能够更好地认识问题、解决生态问题。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素养是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和保护生态等知识、技能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的一种品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价值取向。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行为演变成习惯,再将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下去,能形成生态文明素养。“罗曼罗兰说过,善良不是学问,而是行为。生态观念、情感,只有转化为行为,才使其意义更为完善。”生态文明行为是生态文明意识的外化,生态文明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

  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王阳明反对“将知行分为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說法,结合当时社会重知轻行、文盛实衰的社会风气,明确提出“知行合一”说。王阳明主张知行是一体的,道德上的认知与行为是不能分开的,日常行为要依靠道德观念的指导,缺乏道德观念的人无法指导实践,也就是无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能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强调人的自省对道德实践的积极作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出自内心的道德约束,由于内心的道德标准的限制而三思。王阳明认为,道德是自身修养,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素养。具体来说,生态问题需要靠每个人的力量共同解决,从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一)生态建设从思想到行为

  首先,生态意识的培育。生态意识是生态建设的基本素质,是指导生态行为的首要条件。生态意识对人类保护环境有驱动作用,生态意识的培育需要人们的齐心协力,从身边的环境问题观察体验,深刻意识到环境问题与人民群众日常行为相关联。

  其次,生态道德的养成。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十分突出,道德是每个人成长中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塑造,生态道德的塑造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由于生态道德的驱使,对生态问题加以关注和重视,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出任何破坏环境的不道德行为,环境问题才能逐步得到改善。

  最后,养成生态行为习惯。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养成,用理论指导实践,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由于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养成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

  (二)“知行合一”与生态文明建设

  在日常行为中,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目前的形势来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步,城市的环境问题体现着生态建设的效果。

  第一,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每个人都有责任大力弘扬生态文明观的“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相结合的精神,倡导周边的人们一起保护环境,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生态环境,看到破坏环境的人或行为加以制止,以身作则,带头示范保护环境,珍爱每一寸土地的花草树木,塑造自然的美,让人人都参与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工程中。

  第二,积极宣传环保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就是节约用电,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防止大气污染,保护水资源,防止废弃物排入河里,禁止乱砍乱伐。看到周围人有随地吐痰、践踏花草、乱扔东西等行为,要善于劝导,竭力阻止,依照法律法规严惩恶意破坏环境情节严重者。

  第三,带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者。每个人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在国家的倡导下,努力执行爱护环境的责任。现阶段,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了长远的利益,以眼前利益为出发点,即为了追求高生产、高消费,为了实现私人价值的最大化,不惜以损害人类长远利益为代价,受功利主义的驱使,无节制地向大自然讨伐,导致大自然成了被掠夺、浪费、破坏的直接受害者。

  七、结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该把生态文明的观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相结合,即做到知与行的结合。正如王阳明所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生态文明观须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顾钰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实践的几点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严耕,林震,杨志华.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5]张美練.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温克勤.中国伦理思想简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7]刘振.生态文明建设需知行合一[N].安徽日报,2015-12-08.

  [8]任健.知行合一与生态文明建设[J].贵阳学院学报,2009(1).

  [9]何萍.20世纪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种传统[J].哲学研究,2003(8).

  [10][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北京: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11]朱良钰.道德视域中的王阳明知行观研究[D].西安:西安师范大学,2008.

  [12]刘本炬.论实践生态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