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念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创始者在批判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表明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共生性、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实现有机的统一的中间媒介、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相互制约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的深入研究,结合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进一步中国化创造条件。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制度;治理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要就是从生态的角度进行社会的各项建设工作,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旨在促进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致力于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力图实现我国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同步建设与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代表人物福斯特在他的《马克思的生态学》书中曾经指出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真谛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要求我国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不断深入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解读,从各方面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评判。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日益成熟,在认识论意义上逐渐形成了对人与自然总的观念和看法。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在全面深刻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进程中而形成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些基本的观点[1]。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将自然与历史置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当中,坚持历史和自然的有机统一。所谓历史的自然,是指人类的活动难免改造自然、变革自然,自然的发展中有着人类深深的烙印,无法磨灭;所谓自然的历史,是指人类的历史不仅仅包含人类的所有言行举止,自然变化的历史过程也在其中,对人类来说,自然界本身的生成过程,也就是历史。简而言之就是指自然界与人是一个整体,本质上自然就是人、人就是自然,二者不可剥离。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媒介,是其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人要想实现物质转换,必须经由劳动手段,作用于自然,并把自然的力量转化到人身上。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指出,人类物质财富的发展和创造,都是经由劳动手段,对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予以充分利用所得,劳动是人类获得丰富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同时,劳动作为人类的生存条件,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化的永恒动力。当然,劳动过程即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之间应该保持动态平衡,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互为前提、相互制约。比如,人口增长的速度应该与物质资料生产的速度相协调,一旦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就应该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便是如此。
马克思还指出,唯有社会关系的根本改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愿望才能真正实现,不然一切不过是一厢情愿。他明确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
(二)循环经济理念
对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解读中很容易发现其中蕴含的循环经济理念。比如,“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3],可见农业工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大量投入,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认识到这是一把双刃剑,难免会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此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4]他希望现在的土地占有者、利用者应该不以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应该善待每一寸土地,与自然融为一体。
(三)人类要遵守客观规律
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其表达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求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于自然的认识和利用要尊重自然规律。人类不可否认是具有高端意识的高级物种,正是意识的生命活动能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去发现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活动,因此,对自然也一样,必须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正确运用规律来支配自然。当然,前提是要尊重、爱护自然。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总之,人类的发展必须同自然规律相一致、相协调。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实践指向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价值取向是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每个人的个性能够得到最大自由的成长,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其嗜血的本质,加上私有制的内在矛盾,不仅导致了人类的畸形发展,同时也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先进科学技术的使用,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危害。对于这种生产方式,马克思说:“肮脏,人的这种哨落、腐化,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5]
马克思认为,只有改变这种社会制度关系,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使异化劳动消失,人與自然的异化关系才会得以消除。在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就是要摒弃西方国家早前那种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以人为本,坚持马克思生态观的指引,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多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将马克思的生态观的价值取向,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的风向标,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二)人民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立场也就是人民立场。人民才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坚力量。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广大人民的力量不容小觑,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首先,提高人民的生态环保素质,提高人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积极引导其由“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让其意识到以牺牲自然环境的代价来谋取利益,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最终也只会自食其果。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看来,从利益至上的“理性经济人”转向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理性和谐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充分條件,而不管是“人化自然”抑或“自然人化”,都是大势所趋,也就是在这样的相互过程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其次,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和基础,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因此,正像人的对象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对象一样,直接地存在着的、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合地存在着。”[6]
由此可见,人类虽然受制于自然,但在自然面前,人并不是只能被动适应,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可以通过把握客观规律,借助于自己的聪明才智,认识和改造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三)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实现有机的统一中间媒介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改造活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活动、科学实验三个基本形式。劳动是人与自然的直接纽带,“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是人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人类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过程,亦即实践活动,是一个充满能动性的过程。所以,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思想、目的和观念对自然界的客观事物进行再加工、再生产,改造自然界中的客体,创造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物质。然而这种改造是有一把“尺子”的,这把“尺子”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何谓“美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创始者眼中“美的规律”是“物种的尺度”与“内在固有的尺度”的统一,也就是实现人自身发展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的有机统一。当这种“美的规律”出现偏差,这时人类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不会满足人类的需要,反而会为危害人类埋下伏笔,生态问题就会出现,自然界就会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弥补创伤、报复和惩罚人类的过度开发。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虽然未能突破资本主义制度框架,真正走上生态与社会主义结合的新型道路,但是它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直面资本主义的危机,不断探索解决生态危机新道路等的理论创新,对我国解决生态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习总书记指出,现在生态环境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我们也有能力和条件来解决这一问题了,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7]。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
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肯定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果。我国已经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定了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不断完善中央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机制[8]。但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问题,需要从制度、理论、道路和文化等各个维度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为改善全球生态环境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基与实践依据。马克思指出,人类在使用及改变自然的过程中,首先应充分尊重自然,遵循其内在规律。生态文明是先进文明的基础形态,将人类视为自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从长足利益角度出发,推动人类之间、人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主旨内涵是可持续发展,爱护自然环境及资源,不以牺牲未来人们的需求为代价,实现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同发展、共进步,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因此,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上,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实践中更是充分契合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0-10-07)[2019-12-13].http://news.xinhuanete.com/politics/2010-04/06/c—1219752.htm.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03-30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95.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41.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5.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李克强.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R/ED].(2017-03-05)[2019-12-12].http://www.gov.cn/guowuyuan/2017zfgzbg.htm.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