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苗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随着战乱的不断迁移,逐步形成一套即同于其他民族,又独具特点的婚姻礼仪和婚姻制度。本文通过对施秉县苗族的多方调查,详细记录了施秉苗族结婚仪式,通过苗族结婚仪式分析苗族人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
关键词:苗族;婚姻礼仪;婚姻制度
苗族起源于中原地区,同汉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先祖们由于战乱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迁移。为了免于战乱,苗族人向南和向西迁徙,形成了现在的苗族三大聚居区(湘西、黔东和云南)。作为黔东苗族中一部分,施秉苗族在长远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姻制度和婚姻礼仪。
一、施秉县苗族概况
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中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东邻镇远、北壤铜仁石阡县,南连台江县、东南与剑河县相邻,西与遵义地区余庆县交界。县城距州府凯里市78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30公里。在施秉县境内居住的苗族,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是以县城为中心往周边覆盖的苗族,这支苗族当地称为高坡苗,服饰特点主要是妇女头上带着圆帽。另一支是居住在清水江边的清水江苗,主要分布在双井镇和马号镇。当地的苗族在与周边其他民族的接触和交流中,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婚姻礼仪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施秉苗族结婚仪式及过程
结婚仪式,当地人又称娶亲。这是婚俗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仪式最多最复杂的婚姻礼仪。
(一)送聘礼
男方家要做好迎親准备,要杀猪。按照定亲时双方达成的协议,要哪些聘礼,多少斤肉,多少斤酒,都要备足称好,聘礼一般以肉和酒为主,还有新娘的几套衣服。同时,邻居和亲朋好友也在这天早上赶着送贺礼到新郎家,一般贺礼都差不多,一升米,一块小红布和礼金。待一切备齐称好后,进行出发前的祭祖仪式,向祖先承诺娶回新娘,祈求祖先护佑新婚美满。仪式结束后,迎亲队伍将这些礼物抬到新娘家。迎亲队伍一般十几个人,人数为双数。
(二)冲门与拦门
男方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门前时,女方家的大门紧闭着,只留一个缝隙出来,不让男方迎亲队伍进去。按当地习俗,男方迎亲队伍需到女方堂屋里放响鞭炮,女方家大门才会打开,让男方迎亲队伍抬着聘礼进去。男方会组织迎亲队伍中的人员对女方大门进行冲撞,女方拦门的人一般为女方家的女性亲属。但是一般很少能冲进去,因为里面往往有10到20个人在里面拦门。如果冲了几次都未把门冲开,只得拿红包打发拦门的女方亲属,一般一个红包装12元钱,一人一个。
(三)送亲
第二天早上,新娘这一方要宴请亲朋好友过来送亲。新娘要穿上嫁衣,即银衣,梳妆打扮。另外父母要准备打一双草鞋,还有一个洗脸盆和一个洗脚盆。同时2个未婚女孩也穿上绣衣服(未套上银衣的苗族传统服饰),作为伴娘陪同新娘到新郎家。发亲时,伴娘扶新娘在堂屋中央,向父母和祖先祭拜,在伴娘的引导下,由新娘的兄或弟将新娘背出大门,新娘出门时,一般都要哭,伴娘和送亲队伍尾随其后。然后,新郎牵着新娘的手一步步离开新娘的家。另外,女方送给男方的嫁妆也一起随着新娘抬到新郎家。嫁妆必不可少的是柜子,有早生贵子的寓意,一般要抬走在前面,其他如棉被、衣服、生活器具和家用电器等排在后面。
送亲队伍行至中途,要举行“吃午饭”,又称“途中宴”的仪式。首先由阴阳先生取少许糯米饭捏成团,撕一小块鸡肉,就地敬山神,口念敬神礼词。敬毕,每人吃一团糯米饭和一小块鸡肉,吃完后继续赶往新郎家。据说这一习俗是由于以前交通不便,新娘到新郎家要走很远的山路,路途遥远,为了路上不挨饿,一般发亲的时候都要准备些吃的。
(四)接亲
接亲,即接待新娘和送亲队伍的到来。待新娘到新郎家门前,男方家要门前设案,放鞭炮,向送亲队伍敬酒、敬烟、端茶、倒水等,甚至准备洗脚水,为新娘子接风洗尘,女的为伴娘们接伞。接新娘的伞要求是男方家德高望重的家眷,一般是新郎的亲娘或者婶婶。接亲仪式中很重要礼仪就是装烟敬酒仪式,这也是苗族婚俗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一般要至少敬三道酒,装三道烟,敬三道茶。送亲队伍到家门口时要敬,客人入座休息时要敬,喝酒吃饭的时候也要敬,这是为了让男方对女方表示诚意和感谢。其中,最隆重的是送亲队伍入座休息后,坐成一排,接受男方举行的装烟、献茶、敬酒仪式,新郎的父母、叔伯、官事、媒人等,轮流向女方亲友道安问好,并逐一递给烟酒茶,轮流若干次。装烟时无论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要装,以前装的是叶子烟,现在随着社会变化,装糖果,装盐,装烟都可以。送亲队伍要在新郎家一起喝喜酒,住一晚,第二天早上吃午饭后才回去。
(五)喜宴
当天晚上,男方家要摆桌设宴,好菜好酒宴请各路亲戚朋友和兄弟邻居。施秉地区苗族婚宴,不讲究排场,不讲菜数,全由新郎家庭的经济情况而定。席间新郎要向各位来参加婚礼的宾客问好,让大家吃好喝好。午夜,还有一个吃新娘宴仪式,也称“吃和气饭”。即新郎新娘各自双方都要拿出自带的糯米饭,各自准备的一只公鸡母鸡一起煮熟后,与其他宴席食品摆上桌。吃鸡肉有很多讲究,公公吃鸡头,婆婆吃鸡翅,新人吃鸡腿,媒人吃鸡爪。在场的亲戚朋友都要跟新郎新娘吃好这顿饭。饭后,主客都不休息,要尽情对歌,通宵达旦。当地苗族结婚当晚,不兴睡觉,不打地铺,唱歌一直唱到天亮,只要是喜庆的歌都可以唱,一晚上都在唱歌。不论老少,一般会唱的都唱,不会唱的找个会唱的来教。当然在通宵唱歌的同时,酒也是少不了的。
三、苗族婚姻制度对婚姻礼仪的影响
(一)舅权优先婚
舅权优先婚是指舅父的儿子有娶姑母家女儿的优先权。在当地苗族的观念中,舅舅具有很高的权力地位,“舅权大如山”。舅父来家里吃饭,必须坐堂屋的正位,姑家的女儿只要被舅父的儿子相中,不管家庭是否门当户对,男女双方条件是否般配,女方都不能拒绝。因此,苗族在结婚前,女方家长必须征得女方舅舅的同意方可,除非舅舅没有儿子或者舅舅的儿子的年龄不适合,女方才能外嫁,但外嫁时要给舅舅家一笔身价钱。据当地人说,这一制度的形成由来已久,虽然随着现在男女婚恋观念的改变,舅权已经不再具有强制性。但为了表示对舅舅的尊重,每当苗族人嫁女儿时,还是会征得舅父舅母的同意,同时也希望子女得到舅父及更多亲属的祝福。
(二)同姓不通婚
同姓不婚是黔东地区传统苗族结婚的限制和禁忌。俗话说,同姓者500年前是一家,同姓则有可能是同宗。从生物学上看,同姓不婚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影响生育后代的质量。从人类学角度看,姓是氏族的标志,同姓不婚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的外婚制。在区别血缘关系上苗族曾有自己的方法,即通过双方之间的亲戚关系来区分,这在人口少的古时候是很有用的。后来在与汉族人的接触和交流中,苗族人采用了汉姓,所以现在都以姓来区别血缘关系。在当地,若有同姓结了婚的,就会受到当地法规的惩罚。同姓不婚一直以来都是黔东地区苗族人婚姻的禁忌,所以男女双方在“游方”时,确定恋爱关系前都得了解对方的姓名,以防止同姓通婚的發生。
(三)服饰相异不婚
苗族支系众多,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服饰,特别是妇女服饰,差异性就非常的大。例如:清水江苗的妇女都是要打发髻,但高坡苗要带帽子;有的地方的苗族妇女的裙子长到脚背,有的地方的苗族妇女的裙子却只有5寸仅盖住臀部。从人类学角度分析,由于内婚的影响,他们选择配偶时只限于同一服饰类型之内。穿不同类型的衣服的苗族同胞即使他们杂居在一起,也基本上不通婚。因此,在苗族礼仪中,当男方下聘礼时,必须有2到3套的衣服在聘礼里面。若聘礼的衣服和女方家传的衣服不是一种类型,则婚嫁不成。据当地人说,以前也曾有服饰相异通婚的,但是由于各自家族的反对,新婚夫妇得不到双方亲属的认可和祝福,要么远离家乡生活,要么选择离婚。
四、当地苗族婚恋观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在社会大环境的逐渐渗透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下,苗族的传统婚恋观发生了改变。受到外界的影响,苗族年轻人也崇尚自由恋爱和自由结婚。有的苗族青年男女,他们的婚姻不再受到以前婚姻制度的制约,结婚仪式也崇尚西方,婚姻礼仪的变得比以前更加的简单。婚恋观念的改变,同时也导致了苗族人“游方”的衰落。苗族青年男女不再通过“游方”和父母介绍而结识并结婚,而是由于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相识,从而自由恋爱并结婚。这就导致了他们不再恪守以前的婚姻制度,婚姻礼仪也只是为了尊重长辈们的意见,婚姻礼仪和婚姻制度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五、结语
苗族婚恋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婚姻制度和婚姻礼仪的改变。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要正确的引导苗族婚姻制度和婚姻礼仪的改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避免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失。
参考文献:
[1]文新宇.苗族婚姻礼俗及其与婚姻法的冲突——黔东南州雷山县上郎德村苗族婚姻状况调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24-126.
[2]吴德坤,吴德杰.苗族理辞[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