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读《春秋左传注》时,多处见有关名称略异却皆意为车子的记述,如大路、戎路、先路、游阙、轻车等。通过对《左传》里出现的车的名称进行厘清与区分,以期更进一步了解春秋时代车的广泛使用对当时社会形态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左传》;车;信息传递;邮驿制度
一、引言
《左传》中有关车的记载颇多,车的用途及规格上都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和等级限制,足以想见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频繁使用车这一种专门的工具,且造车的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车的使用无论是追求日常出行的便捷还是彰显贵族特殊的身份亦或是昭示国家武力强弱的象征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用于信息传递的邮驿制度也因为车的不断发展日趋完善。
二、中国古代车的起源与争议
车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在中国古代起源甚古。《左传·襄公九年》记载:“薛至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担任夏朝的车正官职,从而产生“奚仲作车说”。此外,《释名》:“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出现“黄帝作车”说。《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始以木为车。”产生“吉光造车说”。《宋书·礼志五》:“上古圣人见转篷始为轮。轮行可载,因为舆。任重致远,流运无极。后代圣人观北斗魁方杓曲携龙角,为帝车,曲其辀以便驾。《系本》:‘云奚仲始作车,案庖羲画《八卦》,而为大舆,服牛乘马,以利天下。奚仲乃夏之车正,安得始造乎?《系本》之言非也。”由此产生“庖羲作车说”。反观这4种作车说法,说明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早至夏朝乃至更古时期,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服牛乘马从考古发掘来看,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殷代车马坑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车子实物遗迹,其时代为商代晚期。
对于中国古代车起源有学者倾向于“西来说”,认为中国的车源于西亚,主要依据于发现美索不达米亚东南部乌鲁克文化伊南那寺院出土的计算板上的象形“车”字,已知为世界上最早的车子记录,年代约公元前3500年,早于中国古车发现的时间。我们认为不能简单的从时段的长短与形制的异同把中国古代车的起源归因于“西来说”,其中涉及到更复杂的有关殷墟文明起源的问题。不能以尚未发掘比殷墟车马坑时代更早的实物遗迹来判断中国古代车根植于西方车制系统的起源,这种默证显然是很果断的。诚如杨宝成先生所说:“用殷墟的马车是从中亚传入的这样最简单的办法,来解决中国古代马车起源这样的一个复杂问题,是难以奏效的。”从大量考古数据揭露的线索和文献典籍的记载来看,车子在我国商、西周、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时期已经起源并在发展中不断演进,轻易推翻“中国商马车是自成系统、独立发生的”的论断尚缺乏有力的证据。因此,在此问题上我们仍需谨慎看待。
三、《左传》中车的种类与功能
春秋时代有牛车和马车之分,马车较便捷轻快用于日常出行和作战使用,而牛车稍显笨重用于装载货物居多。《左传》中出现的车的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作战或备战时使用的战车,此类作战车务求坚固或迅猛;另一种是天子或贵族出行以及信息传递的交通工具,此类车更注重急速通传或舒适美观。
(一)战车或备战车
作为战车或备战使用的车主要有戎路、巢车、游阙、广车、軘车、栈车。
戎路,兵车。《左传·庄公九年》:“公丧戎路,传乘而归。”杨伯峻注戎路为兵车。戎路为戎车,当为作战时用车,与大辂一同颁赐,各有其服装与其配备。
巢车,又名楼车,瞭望敌人之兵车。《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巢车,《说文》引作轈车,兵车之一种,高如鸟巢,用以瞭望敌人。
游阙,也称阙车,战时备用、补阙之车。《左传·宣公十二年》:“使潘黨率游阙四十乘。”杜注谓游阙为游车补阙者,盖此种车本可以在战场巡游,何处需要,即投入补充。《周礼·春官·车仆》郑玄注:“所用补阙之车也。”
广车,攻敌之车。《左传·襄公十一年》:“广车、軘车淳十五乘。”广车,郑玄谓为横陈之车,与宣十二年楚之左广右广之广同为攻敌之车。
軘车,兵车。軘音屯,服虔谓为屯守之车。应为兵车之一种。
栈车,竹木之车。《左传·成公二年》:“丑父寝于轏中。”洪亮吉《春秋左传诂》:“《说文》:‘竹木之车曰栈,《字林》曰:‘卧车也。按轏当为栈,杜注‘:轏,士车,盖取《周礼·巾车》:‘士乘栈车之义。非本训也。”
(二)日常出行与传递信息的交通工具
作为天子巡行或贵族出行以及传递信息的交通工具主要有大路、先路、筚路、遽、驲、传。
大路,天子所乘之车的总称,也可以颁赐诸侯,亦可赐之国卿。《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杨伯峻注:“路亦作辂,车之一种。殷用木路,周用玉路。木路为最朴素之车,以木为之,不覆以革,唯漆之而已;玉路为最华贵之车,既覆以革,又以玉饰诸末。”《释名·释车》:“天子所乘曰玉辂,以玉饰车也。辂亦车也。谓之辂者,言行於道路也。象辂、金辂、木辂,各随所以为饰名之也。”由此来看,大路即大辂,为天子所乘之车,装饰华贵以昭显天子身份地位的尊贵。《诗经·小雅·采菽》:“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说明了周天子用路车嘉赐诸侯,诸侯接受赏赐的车便可称作路。
先路,即木路,周王乘车的一种。《左传·成公二年》:“公会晋师于上鄍。赐三帅先路三命之服。”杨伯峻注木路为最朴素之车,以木为之,不覆以革,唯漆之而已。先路为周王所用车,也可以赏赐作为诸侯的车,诸侯也可以将先路赐给卿大夫。姚晓鸥《<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探讨了屈原《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中“先路”在屈原生活的时代是作为诸侯乘舆的专名存在。由此可知,周王乘车转变为诸侯乘舆,也是从周王特权到诸侯乃至卿大夫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也从侧面体现了春秋后期天子权利下放,诸侯地位上升的渐进过程。
筚路,柴车。《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昭公十二年》也记载楚“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杜注:筚路为柴车。孔疏云:“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在此柴车作为一种出行的代步工具使用。现在“筚路蓝缕”也作为成语多用于形容创业艰苦,以此激励人心。
遽,传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郑国商人弦高遇到前来侵犯的的秦军“且使遽告于郑”。杜注:遽,传车。传车犹后代车驿马,为古代传递紧急公文,每隔若干里设驿站,接力换车、换马、换御者,务求奔驰迅速。驲,传车。《左传·文公十六年》载“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驲音日,传车也。孔颖达疏:“引《释言》舍人曰:‘驷者,尊者之传也。郭璞曰:“传车,驿马之名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车曰驷曰传,马曰驿曰遽。”由此说明,驲是一种比遽更高一等级的车。《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有“子木使驲谒诸王”的记载,杨伯峻注云:驲即传车与后代之驿相同,不过驿用马而已。传车应是逐渐发展成为后世用马的邮驿,原始的传车而非用马是用人力传递信息。传,传车,一般用四匹马拉,因而又称“乘传”。成公五年传“晋侯以传召伯宗”。传为传车,与前文“遽”“驲”同为一种车,皆为用于传递重要信息的快速马车。《周礼》中“行夫掌邦国传遽”,注云:传遽,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
四、春秋时代的信息传递以及车对社会的影响
(一)春秋时代的信息传递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从侧面表明了西周时代已经出现有组织的通过燃烧烽火传递军情信息的方式。从青铜器铭文可以进一步了解邮驿制度具体情况。“邴季簋”是最早记载有关“驲”及其邮驿制度铭文的青铜器。“邴季簋甲乙器”铭文:“邴季学驲、守,铸旅簋。”从铭文“邴季学驲”可以推测在当时所使用的传车应该需要专业性的培训与学习,可知当时传车已发展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专门工具。随着邮驿制度的完善,为了使信息有效传达,对车与道路的需求也日渐突出。《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反映了其时道路建设的平坦与笔直。《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楚子退师,郑人修城。进复围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门,至于逵路。”《尔雅》云:“九达谓之逵。”杜预注:“涂方九轨曰逵。”逵路即四通八达的道路,能够容纳九辆马车通过,可谓在春秋时代交通已然十分发达,是信息及时有效递送的有力保障。至春秋时代,邮驿制度在一系相承下不断完善。据《中国古代的邮驿》记载:春秋诸国的传驿,大致有递、驿、徒三种形式,递用车,驿用马,徒为步传,交通工具以车为主。
(二)车的使用对社会的影响
车的广泛使用对其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尤为重要。在政治上,战车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有力象征,也改变了当时的作战方式,提升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春秋时期车战是作战的主要方式,战车被大规模的投入战争使用。《左传·僖公十八年》记载“城濮之战”晋国以车七百乘战胜楚车三百乘,可见战车的多寡是战争决胜的重要因素。此外,车也是天子与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譬如按《周礼·春官·巾车》所载:“金路……同姓以封”,则赐同姓诸侯或亦金路,显然五路之车把天子、诸侯、大夫的身份概以等级高低与血缘疏亲来区分。在经济上,車的频繁使用以及形制的改进也反映了手工制造业的发达与社会文明的进步。此外,《左传》屡屡记载各国之间的友好聘问,表明了传车作为专门的交通工具在传递信息、沟通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结语
通过对《左传》中出现车的名称进行厘清与区分,可以得知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频繁使用车这一种专门的工具,名称各不相同却无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车的使用与推广跟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在政治上,“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是一个国家武力争霸的象征和掌握话语权的体现;在经济上,车的使用与改进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促进经济的繁荣;在文化上,车作为一种迅捷的交通工具也在国与国之间承担文化交流的媒介。《左传》中出现的车的功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作战或备战时使用的战车,如戎路、广车、軘车、游阙、巢车,此类作战车务求坚固或迅猛;另一种是天子巡行或贵族出行以及传递信息的交通工具,如先路、大路、轻车、遽、驲、传等,此类车更注重急速通传或舒适美观。遽、驲、传这类交通工具都用于传递重要信息,并与规范性和制度性的邮驿制度紧密相关。
参考文献:
[1]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马楚坚.中国古代的邮驿[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7.
[3]杨宝成.商代马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华夏考古,2002(4).
[4]姚晓鸥.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J].中州学刊,2001(4).
[5]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宋书(一)[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7]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16.
[8]龚缨晏.车子的演进与传播——兼论中国古代马车的起源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