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国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中央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系列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有关的政策方案密集出台,201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2015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一条主线”“两个统筹”“四个立足”,30个方面,近百条政策措施;2017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首次提出创投孵化器的扶持推进。通过推进相关改革及配套措施,引导支持一些重点群体,推动大学生成长为创新创业的推进者,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教育的现状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和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五方面[1][2]:依托科技竞赛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大学生科技活动长效机制;开展多形式的科技创新教学;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感;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标准。总体而言,大部分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去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但从微观层面考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实现路径上的数量较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有[3][4][5]: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认知不足,创业教育在多数高校流于形式;政府忽视在创业激励与引领、创业政策与服务、创业环境支持、促进创业教育等方面的责任;高校尚未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大学生创业运行机制明显匮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少教育不服务,大学生创业脱离实际。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营造
(一)着力打造学生先锋团队
以“人人有专利”为目标,组织学生进学术团队、进课题、进企业、进院所,实施“标杆塑造工程”“名师带名生工程”,构建以教师为主导,涵盖卓越计划、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为主体的先锋团队,通过组织创业竞赛、社会实践和党团活动为特色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活动,形成创业实训、行业实训、专业实践、资格证的实训机制,深化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思想卓越、专业卓越、能力卓越,从而成功塑造标杆团队,营造符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校园文化运行机制。
(二)着力打造“113塔式”社团群
组织大学生在社团群建构上,通过以专业型社团为塔基,以素质培养型社团为塔身,以创新创业型社团为塔顶的“113塔式”社团群的模式,探索以社团群建设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
(三)着力打造“四型”培养模式
建立“实验区建设”型、“项目孵化”型、“学科赛事”型、“校企合作”型等四种培养模式,以凸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教学等环节,打造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企业生产同步互动、无缝衔接的“校企”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生成[6]。
(四)着力打造“平台”培养模式
在学校开设“产业创新班”和“科技创新班”,实施“2+2”或“1+3”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共建、师资共培、课程共创、技术共研的“双学院制”平台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辟一条以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校地联合、产教融合、知行耦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架构起适应高校发展的“二层架构、三厢对接、四维并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7]。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策略探究
(一)教育体系提升策略
逐步挖掘整合现有资源,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核心课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佛科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通识教育阶段、技能提升阶段和模拟创业阶段。提出“三三三”创业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各占1/3的教学模式。强调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性、引导性和激发性,以营建校园创业氛围,激发创业热情,推动创业行为。
(二)实践体系提升策略
构建“双学院制”人才共育模式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佛科院通过专业共建、师资共培、课程共创、技术共研的“双学院制”人才共育模式,达到就业创业共助、资源共享。在“双学院制”的指导下,佛科院打造了23个产业学院,横跨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食品、节能环保和制造服务等六大学科群,形成产学研“大组团”。开辟一条“校地联合、产教融合、知行耦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路径,架构起适应佛山本土高校转型发展的“二层架构、三厢对接、四维并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政策扶持提升策略
佛科院通过构建“高校+”(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园区、金融、高校等)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技能、职业素质发展等系统性、针对性培训,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虚实结合”,形成创新创业氛围的强辐射。在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指导下,学生团队获得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提高创新创业实践的可操作性。学校在共建过程中提了一定的智力、资金、人才、科研等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扶持和公共服务摸索“绿色通道”。
(四)服务引领提升策略
佛科院携手各大商业银行共建“创客支行”,量身定制师生创新创业特色金融产品——“创业贷”和“校企贷”,为师生不同时期的创新创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金融扶持。“创业贷”是师生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在获得政府小额贷款之前,以零抵押、低利率的方式获得20万小额贷款扶持;“校企贷”是师生快速成长阶段的优质创业项目在获得风险投资前,以上不封顶的方式获得最大限度扶持。“创客支行”就是鼓励师生大胆创新创业,加快优质项目成功孵化,而建立起来的创业项目孵化资金扶持体系。同时,提出“1+N”(一个校内总部基地+多个专业园区孵化加速器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创业项目前期在学校孵化,中期進入加速器,成熟期转入到专业产业园区进行精准扶持,为优质创业项目在校内总部基地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一站式”的配套服务,促进项目加速发展。
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教育体系、实践体系、政策扶持、服务引领诸方面去建构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良好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有助于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更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的教育机制与实践运行机制建构、教育体系建构、教育的课程渗透,有效地指导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工作者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创新创业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双赢运作思路。
再者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有助于营造良好创业社会环境,同时,也使创新创业理论走出纯经济学的范围定势,与高校的教学和服务等密切联系起来,从而推动大学生成长为创新创业的推进者,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成祯.“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基于高校共青团工作视角[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5):73-76.
[2]黄佳彦.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五位一体”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22-23.
[3]任少平.高校团组织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8(8):189-190.
[4]骆念武,张平,赵林,李桂强.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以中科大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9):14-16.
[5][8]朱焕辉.产业转型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产业与科技坛,2011,10(15):147-148.
[6]刘志侃,赵峰,张志伟.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高教论坛,2016(1):30-35.
[7]罗静.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3):217.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