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提升营商软环境,开创“凤栖梧桐”的良好局面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7575
薛秋艳 王丹 车剑锋

  摘 要:提升营商环境既要在提高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便利度上下功夫,又要在改善营商软环境上做文章。近年来,滨海新区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多措并举,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提升营商软实力,打造有温度、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开创“凤栖梧桐”的良好局面是下一阶段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营商环境;软实力;磁场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以《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实施为背景,一幅争相优化营商环境时代热潮的画卷已经展开。滨海新区作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的“尖刀连”“排头兵”,在全市“一制三化”改革确定的10项营商环境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人才储备、科技创新资源聚集、推进政务公开、综合受理窗口建设等重点方面拓展创建目标,全方位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提升营商软环境方面,新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旨在为塑造营商环境“磁场效应”,营造“良禽择佳木而栖”的良好局面提出建议。

  一、滨海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存在的不足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津视察工作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营商环境建设的决策部署和指示要求,近期滨海新区开展了全区营商环境大讨论活动。第一阶段主要在区政府政务服务办公室和各功能区审批局范围内开展,第二阶段则是实现全区全覆盖,广泛采取走访企业调研、召开专题研讨、专题讲座、组织青年创业活动、搭建建言献策平台等形式,在全区兴起了营商环境创建热潮。

  仔细观察新区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的诸多举措,无论是开发建设“滨海政务服务网”和政务服务APP,建成“无人审批超市”,全面提升审批服务智能化水平;是打通新区和各功能区之间接件受理的壁垒,实现“滨海通办”;还是到2019年1月,企业设立登记用时仅为0.2天,网办率达到89%。滨海新区在提升营商环境质量的战役中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但是,全面优化营商環境,不能止步于提升营商便利度,而忽略了金融环境、人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等方面的深层次改革。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持编写的《2018中国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报告》中对滨海新区营商环境的评估指出:“经营成本、社会服务、宜业环境三项指标与前沿水平的距离较大。”其中社会服务和宜业环境都属于营商软实力的重要表现。滨海新区目前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对营商软实力的提升缺乏实招。“金杯银杯不如企业的好口碑”要提振资本和企业的投资信心,必须从软环境和硬环境两方面入手,避免短期形式主义。既要在提高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便利度上下功夫,又要在改善营商软环境上做文章。毕竟,决定企业去留,离不开人的决策,在全国各地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普遍获得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城市投资吸引力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是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定性要素。简言之,对“人”有吸引力才是现阶段营商环境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概括为两个方面:主观方面的原因和客观方面的原因。

  第一,主观方面的原因。造成滨海新区营商软实力的提升缺乏实招的主观原因主要是,我们在思想上很难从过去建设“工业区、开发区”的思维模式转换到“繁荣宜居智慧”现代化海滨城市建设的频道。特别是在营商环境的场合,更容易在思维模式上引到“工业区、开发区”招商引资,这个我们过去取得重大成绩,从而习以为常的路子上来。建设工业区、开发区与建设国际化大城市这两种思路的主要区别是:建设工业区、开发区,规划建设必须服务于招商引资,而建设大城市招商引资必须以城市建设的需要为中心。所以,建设工业区、开发区思路下,必然关注的是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而树立建设大城市的理念才能弥补营商软实力的欠缺。

  第二,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滨海新区营商软实力的提升缺乏实招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滨海新区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尽管滨海新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但是要做到“全面开花”,依然存在困难。营商软实力的提升需要的不是“一时一地”之策,而是城市品质提升过程中久久为功的耐心,这也导致了新区营商软实力的提升相对缓慢。此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下,打造承接载体,做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工作,既是新区发展的机遇,同时由于政策导向性比较强,也容易导致新区民营经济活跃度不高的问题。

  三、关于优化新区营商软实力的建议

  优化滨海新区软环境必须实事求是,既不能一味追求“高标准”,期待一步到位,也不能听之任之把城市品质的提升中存在的困难作为营商软实力提升无法取得进展的借口。不管是求全责备,还是消极推卸,都会影响滨海新区的“营商温度”。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打造滨海新区营商环境软实力的“磁场效应”。

  (一)多措并举,打造滨海营商环境品牌效应

  集思广益向全社会征集打造滨海营商环境品牌的宣传标语。标语要朗朗上口、突出特色,打造滨海营商名片。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宣传标语等形式对滨海营商名片进行宣传,促进滨海新区的营商环境让人记得住、想得起、说得出。

  加大宣传力度,重点突出企业家对新区营商环境的良好口碑。具体包括打造“滨海营商”微信公众号,编写《滨海新区营商环境手册》,制作宣传VCR,编写《滨海新区营商环境大事记》,让更多的人在第一次接触滨海新区的时候,对新区的营商环境留下良好的印象。

  进一步激发社会公众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全民参与度。向全民开放关于改善营商环境的意见征集渠道。对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的人,给予物质奖励。徙木立信,让营商温度在每一个社会细胞上充分迸发。

  定期举办全国性质的营商环境高峰论坛,突出新区“营商高地”的地位,展示新区的优势,给更多企业家创造了解新区营商环境的契机。逐步形成滨海新区营商环境的“标签效应”。

  打造滨海新区营商环境主题文创产业,厚植滨海新区营商环境的文化土壤。把文创产业的成果作为滨海新区营商软实力另一张靓丽的名片。

  (二)补齐短板,实招重锤增强新区投资吸引力

  加强区域间的沟通协调,建立新区营商环境区域协调对话机制。特别是各功能区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实现比较优势、区域互补,防止因沟通不畅导致的定位趋同、互相竞争。打造优质的滨海营商名片,要避免大而全。要抓住重点,攻坚克难,打造一个营商环境突出的“示范区”,集中现有资源大胆尝试,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营商环境优化之路。

  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加减法,除了公布优化营商环境的正面典型外,要强化司法工作对营商环境的保障作用,提高审判效率,定期公开典型案例以及破坏营商环境的反面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特别是在新区目前较为薄弱的民营经济领域,依法保障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不断延伸审判职能服务民营企业,用好司法这个营商环境的晴雨表。

  (三)抓住关键,形成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良好局面

  能够感受营商环境温度的终究是人,能不能留住人是营商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关于人才,一个是要引得进来,一个是要留得住。

  人才要引得进来,除了用好人才政策,关键在新区的“气势”。人才就是要有用武之地,凤栖梧桐,滨海新区要给人无限的可能,才能吸引各路精英汇聚。除了利用好天津市的人才政策,滨海新区要打出重视人才的“金字招牌”。要用好“人才”这个重要的标签,打造“人才社区”“人才名錄”“人才微信群”等服务人才的前沿阵地。要大声喊出滨海新区的求贤若渴,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要不拘一格地提供创新创业的保障,让愿意到新区干事创业的人才感觉到找到了“同类”,“来对了地方”,形成人才的聚集效应。要抓住“青年人”这个重要的创新主体,和各高校、科研院所保持紧密的联系,建议设立“滨海新区人才奖学金”,从新生入学开始启发重点学科、重要领域的潜在人才对来滨海新区干事创业的向往,让青年人愿意将心中的热血播撒在滨海新区的大地上。

  人才要留得住,关键在如何对待已经在新区工作的人才。要打开脑袋上的津门,破除各种体制机制的限制,不拘一格用人才,树立“服务人才”的意识。对滨海新区现有的人才进行汇总,用好自己的人,才能引来更多金凤凰。要破除平均主义的狭隘思维模式,可以每年对所有人才为新区发展做出的贡献进行评比,对重点领域、贡献突出、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的人才进行奖励,既要进行精神奖励,也要进行物质鼓励。让所有落户新区的人才都感觉到滨海新区创业磅礴的热情。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广泛宣传“滨海人才”的创新成果,开通专门的渠道让所有在滨海新区工作生活的人才把自己的贡献“说出来”。要尝试建立滨海新区人才博物馆,对新区成立以来作出重要贡献人才的事迹进行展览。举办“人才嘉年华”,定期邀请新区突出的创新人才、创业人才交流经验、互相促进,对大家反映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设立专职人员负责解决人才创新创业面临的现实困难,让愿意干事创业、永攀高峰的人才,既受认可,又得实惠。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