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青少年网络欺凌者的行为及其人格特质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5787
符婷婷

  摘 要:如今,网络欺凌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尖锐社会问题。本文对网络欺凌者的主要行为表现、大五人格、黑暗三人格特质和特定人格特质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试图为今后的网络欺凌研究及其干预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网络欺凌;欺凌者;行为类型;人格特质

  一、引言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网民规模达到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1]。而被称为“网络一代”的青少年使用网络可能与一系列在线风险有关,其中就包括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相比,网络欺凌可以每天24小时延续,覆盖更广泛的受众,并实现比面对面互动更强大的功效。只要接触互联网就可能再次受到欺凌,可以说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几乎是24小时都可能受到伤害[2]。

  以往研究侧重关注度是网络欺凌的受害者,但是网络欺凌事件还存在着欺凌者和旁观者。网络欺凌中的欺凌者是主动对受害者造成不适或施加伤害的一方。因此,本文根据以往的研究,归纳和梳理网络欺凌中的欺凌者的行为表现、人格特点,以便为日后的相关研究和干预提供帮助。

  二、网络欺凌者及行为表现

  网络欺凌通常被定义欺凌者为通过电子或数字媒体对他人进行反复、持续暴露故意伤害,社会孤立或给受害者造成痛苦的行为[3]。网络欺凌的表现形式,实际上就是欺凌者对受害者进行欺凌的行为表现。有学者认为,网络欺凌主要以口头和人际关系的方式发生,相关行为包括骚扰、诋毁、假冒、外出、排斥和网络跟踪。而有国外学者提出,美国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常见的行为是网上公开、网上辱骂、盗用身份、人身攻击、网络骚扰等。

  国内,李静对网络欺凌的形式进行梳理后认为网络欺凌行为大致七种形式:情绪失控、网络骚扰、网络盯梢、网络诋毁、网络伪装、披露隐私和在线孤立[4]。这与2012年公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的分类一致。《穗港澳青少年网络欺凌调查报告》显示,网络欺凌形式中网上言语辱骂居于首位,其次是公开散播谣言,之后是散播受害人的改图及附上诽谤文字。虽然国内外对于网络欺凌者的行为表现有不同分类,但是共同点都是欺凌者对受害者进行侮辱、骚扰、诋毁,让受害者感到不适。

  三、网络欺凌者的人格特质

  (一)大五人格

  大五人格包括人格特质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体验。以往研究对传统欺凌与大五人格的关系进行元分析发现,欺凌行为也被认为与开放性和尽责性得分较低有关,而外向性和神经质的得分较高。已有研究发现,网络欺凌者对应于外向性更高的分数,并且在宜人性和尽责性上得分更低,而对希腊的青少年调查发现,网络欺凌者的情绪不稳定性更高,即神经质水平较高[5]。在对阿根廷青少年网络欺凌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与传统欺凌相比,网络欺凌在神经质方面的得分较低,而且在宜人性方面较高[6]。

  国内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特质中的宜人性和严谨性与网络欺凌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可能是宜人性和严谨性得分高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自控力强的特点,实施网络欺凌的可能性低[7]。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可知,传统的欺凌者与网络欺凌者的人格特质通常都为较高的神经质和外向性,较低的宜人性与责任感,但与传统的欺凌者相比,网络欺凌者的神经质较低,宜人性较高。国内外网络欺凌者人格特征的研究结果存在不同,而国外研究发现网络欺凌者在神经质和外向性人格特征上比较突出。

  (二)黑暗三人格

  如果说大五人格是一种健康的、适应性的普遍性人格特质群,那么最近几年由一种新的亚临床人格特质群——黑暗三人格则是病态的、适应不良的人格特征。黑暗三人格由三个相关但独立的人格特质组成,即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態。所有这三个特征都有着共同冷酷的、操纵的敌对核心。有研究对荷兰的7所高中进行调查后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不能显著预测网络欺凌行为,而这与早期关于黑暗三人格特质以及网络欺凌和网络攻击的文章发现精神病是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是不一致的。而对比利时的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也发现,精神病态能有效预测网络欺凌。网络欺凌与黑暗三人格的关系如何,还需要深入研究。

  舒畅和雷雳对中国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青少年更容易实施网络欺负行为[8]。有研究显示,马基雅维利主义可以正向显著预测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虽然并未说明马基雅维利主义与网络欺凌的关系,但是马基雅维利主义可能与网络欺凌存在相关。

  (三)特定人格特质

  1.特质攻击

  特质攻击指的是个体具有消极情绪或者厌恶的负向情感特征,心理上复杂的人格特质,包括对暴力的持久倾向。以往研究发现,特质攻击与欺凌行为存在显著相关。目前,有学者把特质攻击引入到网络欺凌的研究,并发现特质攻击与网络欺凌存在显著正相关。一项对美国和新加坡的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特质攻击是网络欺凌行为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个体越认同攻击行为,越容易进行网络欺凌。有学者对中国的大学生的研究也发现特质攻击得分高的个体更容易涉及网络欺凌行为[9]。

  2.特质愤怒

  特质愤怒指的是一种将愤怒体验为情绪状态倾向的稳定个体差异的人格特质。愤怒的感觉更有可能促进参与网络欺凌。罗尼格罗(Lonigro)等人对意大利青少年的研究发现,不管是传统欺凌者还是网络欺凌者,他们在特质愤怒上的得分较高[10]。特质一般性理论认为,“愤怒网络”被激活后,个体在环境中抽取与愤怒有关的信息,产生不良的认知偏差,从而刺激到“愤怒网络”并引起攻击行为。状态—特质愤怒理论认为,在相同情境中,特质愤怒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在各种环境因素中被激怒,并且具有较高特质愤怒水平的人通常在解决愤怒方面具有缺陷的自我监管能力,而网络的匿名性容易降低个体自我控制力。

  四、研究展望

  网络欺凌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被喻为“看不见的拳头”。未来的研究中,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

  在研究对象方面,由于网络受害者也可以成为网络欺凌者,今后可以探究影响这类人群网络欺凌行为的因素;在研究方法方面,现有网络欺凌的研究较多采用自我报告收集数据,今后的研究可以从家长、教师等多方面收集数据;在研究内容方面,需要对网络欺凌者的行为产生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如果能弄清楚网络欺凌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并从内部机制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就可以有效地对网络欺凌行为进行预防与干预。

  参考文献:

  [1]沈金萍.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我国网民达7.3亿[J].传媒,2017(3):32.

  [2]石国亮,徐子梁.网络欺凌的界定及其特点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7-10.

  [3]Kiriakidis S P,Kavoura A.Cyberbully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harassment through the Internet and other electronic means[J].Fam Community Health,2010,33(2):82-93.

  [4]李静.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与防范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8):25-28.

  [5]Kokkinos C M,Antoniadou N,Dalara E.Cyber-Bullying,Personality and Coping among Pre-Adolesc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Behavior Psychology & Learning,2013,3(4):55-69.

  [6]Resett S,Gámezguadix M.Traditional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problems,and personality.Are cyberbullies more Machiavellian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7,61:113-116.

  [7]褚小紅,陈汉英.大学生网络欺凌与人格特质的关系[J].中国校医,2016,30(6):405-406.

  [8]舒畅,雷雳.青少年自恋型人格与网络欺负:地位不确定性的中介作用[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9]陈贡芳,高雪梅.特质攻击对不同网络欺凌角色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进展,2018,8(5):742-751.

  [10]Lonigro A,Schneider B H,Laghi F.Is cyberbullying related to trait or state anger?[J].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2015,46(3):445-45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