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刑事司法实务中,针对醉酒肇事案件的法院判决罪名主要有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两者在犯罪构成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主观方面;前者是过失犯罪,后者是故意犯罪。但是因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存在模糊性,又因该系列案件错综复杂,导致经常发生同案不同判的结果,严重影响了我国刑法的统一性。相比我国,韩国为了专门严惩醉驾、毒驾肇事行为人,于2007年在《特定犯罪加重处罚法》中增设了危险驾驶致死伤罪。本文主要研究韩国危险驾驶致死伤罪的相关规定,找出可借鉴之处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立法建议。
关键词:醉酒肇事;危险驾驶致死伤罪;主观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及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截止到2019年6月,根据中国公安部发布的数据,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4亿辆,其中汽车2.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3.8亿人①。根据以上数据足以说明,我国早已进入了“汽车时代”。虽然机动车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但是随着机动车的增加,交通事故也跟着不断发生。尤其是醉驾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安全。
目前我国实务中,主要以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惩罚醉驾肇事行为,但是其结果不尽如人意。因为两者存在模糊、相似的特征,导致理论界和实务界无法达到共识。笔者通过研究韩国危险驾驶致死伤罪相关刑事立法认为,其立法比较完善、且针对性强,对我国目前存在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一、司法实践中存在问题
根据我国《刑法》第133条的规定,行为人醉酒驾车致人死伤并不具备“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情况下,法院最高只能对被告人判处7年有期徒刑。这使社会公众,尤其是被害人家属对我国法院的判罚表示极度不满。社会公众普遍认为,醉酒肇事与普通肇事不同,其主观上具有故意的色彩,并且其行为更加恶劣,仅仅以7年有期徒刑惩罚行为人并不能有效控制这种恶劣的交通犯罪行为。在此情况下,司法机关为了平息被害人家属的愤怒,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9月11日《关于印发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指导意见及相关典型案例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醉酒驾车案件可以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公布了孙伟铭和黎景全醉酒肇事的指导案例。但是细读该通知发现,其主要是强调了一次冲撞后,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制裁,继续驾车冲撞的行为,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故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定罪处罚。那么仅仅一次冲撞时候应当怎么定罪处罚呢?关于这部分最高人民法院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在实务中只能由司法机关在根据该两个罪名的犯罪构成理论来自由裁量。虽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因其法定刑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打击了醉酒肇事行为,但是法院的自由裁量权也导致发生了同案不同判的结果。相比中国,韩国针对醉酒肇事刑事立法比较完善,对我国具有可借鉴意义。
二、韩国危险驾驶致死伤罪概述
(一)危险驾驶致死伤罪立法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韩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汽车工业也迎来了飞速的发展。直至今日,现代、起亚汽车在韩国国内以及国际市场上占据的重要的位置。虽然汽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接连不断的交通事故,导致无辜的人们失去了性命。根据韩国的法律规定,明知行为人因饮酒或者受药物的影响不能正常驾车的情况下继续驾车导致发生交通事故致多数人死伤的案件中,均适用处罚普通交通事故相同的法条,即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特列法》第268条,以业务上过失或者重过失致死伤罪来处与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2 000万元以下的罚款的方式惩罚醉酒肇事行为人。该规定虽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醉酒交通事故的发生,但是处罚力度较低,并没有有效解决醉酒肇事的问题。根据韩国2003年的统计了解到,韩国在2003年共发生了24万次交通事故,其中发生醉酒肇事的次数为3万多次,死亡人数为1 113名,受伤人数为55 230名,与他国相比死亡人数普遍较高,并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②。为了解决该问题,韩国于2007年12月21日,修订了《特定犯罪加重处罚相关法律》,并在其中增设了危险驾驶致死傷罪。
(二)危险驾驶致死伤罪具体规定
韩国《特定犯罪加重处罚法》第5条第11款针对危险驾驶致死伤罪做出了如下的规定:饮酒或者受药物的影响,在难以正常驾驶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包括二轮电动车)致人伤害的,处1年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且处与1 000万元以上3 000万元以下罚款;致人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
1.主体
根据上述“饮酒或者受药物的影响,在难以正常驾驶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规定可以看出,韩国危险驾驶致死伤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都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2.行为
本罪所指的行为是“饮酒或者受药物的影响,难以正常驾车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形”,在这里所说的“饮酒”状态是与醉酒状态相当的程度。韩国与我国醉酒规定不同,立法者考虑到每个人对酒精的吸收能力不同,所以关于本罪中的醉酒状态没有一个准确的参考数值,只能在具体案件当中,侦查机关根据行为人是否能正常驾驶、是否准确操作制动装置、能否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否走直线等综合来判断行为人是否达到醉酒状态。
3.主观
根据韩国大法院的判例解释,危险驾驶致死伤罪的立法目的是由于韩国经常发生醉酒交通事故,考虑到发生交通事故会给被害人生命、身体健康权带来严重的打击,所以为了严惩醉酒肇事行为人,把以业务上过失/重过失致死伤罪作为基本犯罪,将醉酒肇事结果作为结果加重犯的形式制订了危险驾驶致死伤罪。由此看来,危险驾驶致死伤罪是过失犯罪③。具体来说,采取的是把行为人受酒精或者药物的影响,在难以正常驾驶车辆的情况下故意驾驶车辆,导致发生死亡或者伤害的过失结果作为结果加重犯的一种立法模式,把行为故意和结果过失的形式结合在过失犯罪的一罪中。
4.犯罪客体
本罪的犯罪客体为复杂客体。首先,本罪是以造成他人死亡或者伤害作为构成要件,所以本罪的第一保护法益为他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权利;其次是本罪同时对交通安全带来了高度的危险性,并且本罪具有公共安全罪的性质,所以公共交通安全也可以作为本罪的保护法益。
综上,韩国自增设危险驾驶致死伤罪以来,与业务上过失或者重过失致死伤罪比较,在量刑幅度上从5年以下有期徒刑提高到无期徒刑,并且罚金刑从2 000万元以下提高到3 000万元以下。由此可以看出,较高的法定刑在醉酒肇事案件当中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
三、立法建议及意义
鉴于我国立法不足,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吸取韩国的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把酒醉肇事行为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单独剥离出来,增设危险驾驶致死伤罪。在量刑方面,根据损害结果的程度制定不同的法定刑,比如说,致人轻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另外提高主刑的同时制定具体的,较高的罚金数额。设立较高的罚金刑,可以让被告人承担财产上的痛苦,限制其日常生活、活动以及自由,从而达到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目的④。
增設危险驾驶致死伤罪具有以下几个意义。首先,较重的量刑规定会有效遏制和预防醉酒驾驶行为的发生,从而保护他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权利以及公共安全。虽然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危险驾驶罪,但是因其处罚力度过轻,起不到刑罚的震慑作用。这时候需要量刑较重的刑罚规定来提醒醉酒驾驶行为人,禁止酒后驾车,从而达到预防作用。其次,有效避免了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减少了社会上的舆论,维护了我国司法权威。最后,根据不同情节制定不同刑罚,符合我国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四、结语
本文通过比较、举例方法,找出了我国醉酒肇事案件的立法缺陷,其主要缺陷在于无法确定行为人主观方面为间接故意或者过于自信的过失情况下会发生同案不同判、重罪轻判、轻罪重判的结果。鉴于以上立法缺陷,我国可以借鉴韩国的立法模式,增设危险驾驶致死伤罪来统一醉酒肇事案件的法律适用,在量刑方面,细化和提高主刑和罚金刑,按照损害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刑罚来达到刑罚的震慑作用。
注释:
①蒋菱枫.今年上半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4亿辆[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2019-07-04)[2019-09-24].http://www.mps.gov.cn/n2254098/n4904352/c6568680/content.html.
②???.???,????????? ??? ????.?????????.2010?12?.
③???.????????? ?????? ??.????.2009?8?.
④全善姬.中韩醉酒驾驶行为刑事立法比较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8.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第五版)[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2]孟庆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理论与实务判例[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3]全善姬.中韩醉酒驾驶行为刑事立法比较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8.
[4]洪媛.中日醉驾肇事案件比较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5]贾银亮.中日危险驾驶犯罪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6]???.???,????????? ??? ????.?????????.2010?12?.
[7]???.????????? ?????? ??.????.2009?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