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挖掘儿童心灵深处的秘密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6739
崔黎明

  摘 要:模仿“真实电影”的拍摄方法,让拍摄者参与儿童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去,从而让拍摄者通过人为的环境理解孩子隐藏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成长,通过促成非常事件发生反证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准确性,最后让拍摄者化身为引导者对孩子进行教育。

  关键词:儿童纪录片;真实电影、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

  一、引言

  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拍摄者是否参与引起了两个流派的讨论。一个是直接电影流派,另一个是真实电影流派。直接电影流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做静观默察式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真实电影”是法国出现的一个电影流派,由让·卢什和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为首的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组成,提出摄影机是“参与的摄影机”,形成了以访问形式出现的建立在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互动关系上的运作模式。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素材都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发生的真实事件,拍摄方法都注重客观纪实,在后期避免使用解说词尽量用原音等。而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最大的差别之处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我们在拍摄儿童纪录片的过程中偏向于真实电影流派。拍摄者直接参与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同时化身为拍摄者和引导者两种身份,在拍摄过程中与孩子互动、交流,尝试引导孩子的思想,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二、拍摄者通过人为的环境理解孩子隐藏的内心世界

  在拍摄过程中发现,2~3岁孩子的语言和行动能力有限,他们虽然有时候很努力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实现自己行动目标,但往往事与愿违。有时候我们会听到孩子嘴里的一篇“乱码”,或者看到因为自己够不到掉到沙发底下的玩具而哇哇大哭。因此拍摄者参与拍摄过程中首先有利于我们理解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实现自己的行动目标。真实电影认为“人为的环境能使隐蔽的真实浮现出来”。而我们在拍摄儿童纪录片过程中通过语言和行动上对孩子的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如何通过努力让自己成长得更快。比如,当孩子讲了一篇我们听不懂的话语、或者孩子涨红着小脸,努力思考如何表达时,拍摄者可以稍微提醒一下孩子:“你刚才是想要说变形金刚吗”“那个变形金刚被打倒了你很伤心是吗”,给孩子理清一个逻辑,让孩子按照这个逻辑一点一点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我们会知道孩子因为看到变形金刚为了保护别人而被打倒了感到很伤心,他想要变成警察去帮助变形金刚一起打倒坏人。拍摄者通过这种参与能让我们感受到隐藏在孩子内心的世界。此外,当孩子够不到掉在沙发底下的玩具时,拍摄者教给孩子可以拿根棍子把玩具挑出来,当玩具再一次掉进沙发底下时,孩子就已经学会借助外物来挑出东西的因果关系,见证了孩子的成长。

  三、拍摄者通过促成非常事件发生反证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准确性

  拍摄者可以模仿“真实电影”中纪录片人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方法,通过运用儿童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促成非常事件发生,这样不仅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反过去验证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准确性。我们首先测试被摄对象对概念的掌握,儿童心理学认为1~3岁的孩子对于概念的掌握多属于“直指型”,如回答”什么是狗“这一问题时,他们就指着画片上的狗或玩具架上的狗说:“这就是。”随后,我们通过这个理论知识去研究被摄对象,问他:“狗是什么?”被摄对象回答到:“这就是狗狗,这是头,这是尾巴。”他用手里的衣服做了条“狗”,然后拿起乐高假裝是狗的脑袋和尾巴。被摄对象的回答和标准答案虽有些出入,但仔细分析也有相似之处。拿衣服做条“狗”属于用“直指型”的方法进行描述,因为身边没有狗的图片或玩具等,被摄对象就想到拿手边的衣服来做狗的模型,还具体指出哪里是头,哪里是尾巴。我们又做了另一个测试儿童注意力的测验。这个测试的要求是让儿童按照顺序排列一组长短不等的小木棍,拼成梯形,先前研究表明4岁以前的孩子只能把注意集中在一个方面,4岁以后的孩子基本上能够按顺序把小木棍排好。我们也准备了些长短不等的小木棍让被摄对象排序,他把小木棍首尾相接,这不符合4岁以前小孩所排成的样子,而是一个完全新的排序方法,被摄对象说自己排的是“马路”。这个测试是失败的吗,并不是。长、短是一种复杂的相对概念,被摄对象虽然能够明白长、短的含义,但是面对多根,长短差别不是特别大的小木棍就难以辨清,所以选择了一种自己能够理解的首尾相接的方式来排小木棍。但在排列过程中只注意到让所有小木棍首尾相连,忽视了形状,所以排列完成后,是一条弯曲的线。这也说明2岁孩子的注意力能只能集中在一个方面上,但原测试中按照长短的概念去排列对于2岁的孩子来说存在困难,应该考虑将测试内容改成让孩子把小木棍排成一条直线,这既测试了孩子的注意力,也更符合孩子目前的理解能力。通过测试,我们了解到被摄对象目前心理状态的发展程度,虽然未得到完全按照儿童心理学测验那样的“标准答案”,但也从其他角度上反映出与目前年龄相符合的心理发展程度。我们在拍摄过程中也要注意目前孩子的心理状态,从而拍摄出更能体现孩子内心的儿童纪录片。通过测试结果我们也反过来证明了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准确性,儿童心理学测试的结果是依据大部分孩子得到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结果,但由于每个孩子具有特殊性,我们测试的结果虽然和“标准答案”有出入,但经过思考、分析,还是和儿童心理学理论相一致,肯定了儿童心理学理论。

  四、拍摄者通过引导对孩子进行教育

  孩子的成长仅仅依靠自身发展是完全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德国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人类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伴随着孩子一出生就存在了,小的时候有家庭教育,上学后有学校教育,成年后有社会教育。教育陪伴着我们一生,所以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所以我们在与被摄对象日夜相处中,在拍摄儿童纪录片过程中,不仅要做好一名记录者,更重要的是要做好一名引导者。可是想做好一名引导者并非那么容易。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你让孩子往东,孩子非要往西。比如说我们想要拍摄孩子自己学会洗手,可最终拍到的是孩子玩水弄湿衣服。我们想拍摄孩子学会自己收拾玩具,孩子也就前10秒钟在真的收玩具,往后都是借着收玩具的名义在玩玩具。又或者是拍摄孩子帮助奶奶去花园里浇花,可最终结果是花没浇好,弄的满园子都是水。皮亚杰说:“幼儿的道德发展正处于他律的道德阶段。”“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幼儿只是根据外在的成人提出的道德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判断道德是非。但是由于儿童并不真正理解成人的道德规则的意义,因而在规则的实践中,只是对成人要求的服从,这种服从难以持久,结果幼儿经常会做出违反成人要求的事情。遇到孩子不听话的事情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引导者,我们都会感到焦虑,为什么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如何才能让孩子听大人的话,成为一个“乖孩子”。但是换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听从大人的话,大人的话一定是对的吗?“乖孩子”一定是好的吗?后来经过我们对孩子的观察发现,虽然孩子在学洗手时玩水,但却加深了他对水的认知和动手能力。孩子在收玩具的时候不专心,但是他却用乐高创造一条火车铁路。孩子在浇花时乱洒水,但他却在飞舞的水花中发现了彩虹。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试着寻找一个标准答案,交流、探索、关系的拓展和深化发展才是值得做的。教育孩子不像是数学题“1+1=2”那样有标准答案,成人的要求也不一定就是标准答案,我们所能做的应该是蹲下身子一起和孩子感受水流在手中的流动,一起用乐高建筑他们的世界,一起在简单的小事中发现绚丽的彩虹。

  参考文献:

  [1]洪爱云,司德花.电影史上的“真实电影”与“真理电影”之比较[J].大家,2010(4).

  [2][瑞士]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M].霍力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丁祖荫.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