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也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中糟粕因素的影响、国家文化建设力度不够等障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以从增强文化自信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文化;文明;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重要表征。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表现更趋多元,不仅有以经济、军事等为代表的硬实力的竞争,也有以文化等为代表的软实力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坚定文化自信就显得颇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纽带,我们必须对其充满信心、坚定信念,从而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意义
(一)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莫过于利剑和思想,意识形态安全是影响执政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伴随着开放的大门,西方思潮如普世价值、自由主义、宪政民主等纷纷涌入中国,在心理上对我国人民产生一定的冲击,严重挑战主流价值观,污染了执政环境。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党的历史、党的领袖、英雄模范、军队的历史都不同程度地遭受非议,其实质在于通过虚无党的历史达到否定党的领导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从精神层面严重威胁党的执政根基,必须毫不留情地予以清除,增强文化自信就是最有力的武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先进的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最先进的执政理念,党及党执政理念的先进性,是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保障。总之,净化执政环境,巩固执政根基,增强执政自信,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但是文化影响力没有同步跟上,换言之,我们是文化大国,而非文化强国。所谓文化大国指的是历史文化悠久、承载文化價值的各类载体遍布全国,而文化强国强调的主要是文化影响力、文化传播力、文化话语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灵魂支撑是文化自信,二者辩证统一,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反过来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的实现。离开文化自信的引领,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国家不可能是强国。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文化自信是基础性、根本性、决定性的力量,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
全球化压缩了国与国的时空概念,国家之间的交往更加便捷,文化的传播互鉴也更加频繁,文化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不同民族因价值理念的差异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竞争、摩擦、冲突。总体而言,文明之间的正常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是常态,但文明冲突也时有发生,冲突主要表现为不同文化主体间的对立、碰撞、侵袭,主要表现为文化霸权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在强权文化影响下,各民族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坚定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对我国而言,培育人民群众对我国先进文化的价值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进而以文化认同整合分歧、促进共识、凝聚力量,不仅有助于赢得国际文化竞争,也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面临的障碍
(一)西方文化的冲击
当前,西方少数国家仍然掌握着世界文化话语权,他们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等载体不断向我国输入其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蕴含着西方的价值理念,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价值理念的渗透,不仅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也冲击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近年来,青少年群体的消费观、成长观、恋爱观、婚姻观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他们热衷于西方名牌、追求外国时尚、尊崇外国文化、喜欢过洋节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逐渐疏远、日益淡薄,甚至开始否定、抛弃、批判,表现出了不该有的文化不自信。除了民间文化的传播外,西方某些国家还主动兜售其价值观,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破坏我国文化安全。
(二)传统文化中糟粕因素的影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珍宝精华,也有烂瓦糟粕,其糟粕部分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的诈术、官僚主义、圆滑世故、溜须拍马、独断作风、重宗法亲情而忽视法制规则等遗毒,至今依然存在,这些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严重降低了人们的文化自信。除去文化不自信外,文化过度自信则会适得其反,由于中华文明数千年来一直居于优越地位,部分人在心理上难免妄自尊大,这种唯我独尊的心理会使其看不到文化中的糟粕因素,很容易从文化过度自信滑向自负。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强大攻势,部分人开始产生文化自卑心理,认为西方不仅在器物层面比较先进,而且在精神文化层面也比中国优越,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怀疑、质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卑都不利于文化自信。
(三)国家文化建设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理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偏向了物质文明,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经济发展上,忽视了文化建设,由此产生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当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很容易被满足,但精神文化生活干旱贫瘠,物质与精神的失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利益至上,人们所做的一切,都可以抛去道德的考量,而仅仅专注于金钱,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不择手段、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不负责任等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势必要提供足够多的文化产品,但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文化产品层次不高。文化创新不足、文化创意不够也影响文化自信,如近年来流行的综艺节目,不但创意来自国外,而且在表现形式上千篇一律、缺乏个性、鲜有创新。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对策
(一)增强文化自信意识
文化的世界归根结底还是人的世界,文化建设、文化传播、文化自信,都离不开人,人才是主体。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要的是人的意识自信。人民群众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文化的创造者,并且在实践中仍会不断继续创造、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唯有此,才能从内心深处增强文化自信的信心。增强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自觉,被动地接受产生不了强烈的认同,自觉地认可才能產生坚定的自信。为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意识,党必须发挥好引领作用,用优秀的文化作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进而激发其文化创造的动力、活力。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品味,以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增强文化自信。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塑造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起着对抗西方文化侵蚀、抵御不良思潮诱惑、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的作用,对内起着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统一思想的作用,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是简单的喊口号、刷标语、发文件、开会议,必须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民群众内心的自觉,只有扎根于内心深处,才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尤其是党员干部,更应该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榜样模范的力量,影响、感召、带动人民群众。
(三)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实现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转变。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实现传统文化日常化,弘扬传统文化的诚信、美德、和合、仁爱、责任、奉献、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等理念,抵消西方文化自私、冷漠、争斗等的影响;过好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淡化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影响。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提高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的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接受文化滋养、参与文化体验、享受文化成果的便利性。要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文艺反映的是时代风貌,引领时代的风气,体现民族的精神。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物质力量的支撑,也离不开精神力量的引领。要加强文化的交流,通过交流对外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总之,如同制度会产生路径依赖一样,文化本身也会产生惯性,尤其是中华文化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不可避免地会对当下中国的一切行为选择及制度安排产生影响。历史影响当下,当下透视历史,在文化惯性的冲击下,我们唯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长避短,同时借鉴、吸收、融合外来先进文化,熔铸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