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不断认识和实践中长期探索经济建设规律和国防建设规律协调发展,并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军民融合发展在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实践认识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关键词: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唯物辩证法;哲学基础
一、引言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融合发展,军民融合在范围上不断拓展,在融合形式上不断丰富,在融合程度上不断加深,国防和军队实力显著增强,使得经济建设的发展有了安全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1]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含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客观实际相结合的体现。本文结合笔者专业方向和学科属性,主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角度对军民融合的发展进行理论分析。
二、关于军民融合的内涵
对于军民融合内涵的界定,绝大部分学者都是围绕如何统筹好国防安全和经济社会利益两者的关系,促进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来谈。就笔者所搜集和阅读的参考文献中,军民融合是避免“军”与“民”互相脱离和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推动“军”和“民”之间全领域、全要素、全方位的物质和信息交流与渗透,从而形成一个军民兼容、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的开放对流系统,使一次性资源投入获得国防安全利益和经济社会利益双重产出,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2]。
为此,我们不能简单、泛化和片面的理解军民融合。结合自身的阅读与理解,笔者认为,军民融合主要是围绕经济和国防的建设来统筹配置军民两大资源,用兼容的经济和技术基础,让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可以共同使用各种有利于军民发展的资源,使得经济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富国与强军目标的实现。
三、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实践与认识的理论创新成果。新时代,面对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军民融合发展也随之进入新水平和新高度,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以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问题。在国际竞争环境的改变,军事力量的角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下,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立足于我国发展的最大实际,在不断发展中,有利于新时代国防的巩固、人民军队的壮大,世界一流军队的建设。所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生动体现。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在革命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如“半条棉被”和“三个铜板”的故事,无不体现着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军民联系得以加强、军民团结得以巩固。习主席强调指出,要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不断谱写军民鱼水情时代新篇;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3]。所以,在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要建立与军队人才紧密相关的国家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军队发展与人才发展携手并进,在新时代不断延续军民鱼水情新故事。
(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形成,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军民融合的探索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环境条件下,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断继承、发展、探索、创新军民融合发展的不同模式。
军民融合思想形成于实践中。“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军民融合思想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建国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军民两用思想,是与国家建设安全和发展战略相联系的。
军民融合发展于实践中。在实践中产生的新认识推动新技术的发明和人类思想的进步,理论的创新,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目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实际,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发展道路的“十六字方针”,这是在继承“军民兩用”上进行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动力互补,以适应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军民融合发展、丰富于实践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国内和国际的环境形式复杂多变,军民融合发展在思想认识、顶层体制、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工作执行力度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思想,并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国发展建设规律的新探索。
综上,从军民融合的形成、发展和丰富中人们可以看到它是一脉相承和开拓创新的过程,其发展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认识中渐渐形成,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的辩证过程。
(三)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彰显辩证法的逻辑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辩证法总特征的体现。要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固有的联系去认识更加整体的、系统的、开放的认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军民融合的不断发展中认识军民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完善。军民融合的发展构成了一个系统、整体、协同的体系,实现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度的过程。所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联系和发展观的体现。虽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会面临诸多问题,但是我们要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树立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量变与质变规律的过程中实现由初步向深度融合的过程。自军民融合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到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军民内部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协调的战略体系。同时,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辩证否定、创新发展的过程。要积极推进军民融合的程度和范围向纵深发展,因此,要不断拓宽军民融合的层次,包括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和产品层面;要不断拓展军民两大体系在基础设施、科学技术、教育和社会服务、海洋资源、网络空间等方面的融合,最终形成由“六大体系”组成的军民一体化的能力体系。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体现。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以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为主要代表的国家其军民融合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军民一体化”“以民掩军”“先军后民”等几种。发展方式主要呈现技术导向、资本杠杆和社会基础来推动科技层面的军民融合、推动军民资源配置和兼容发展等特点。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对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以逐利为目的,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军民资源配置的举措,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更强调顶层设计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发挥市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融合共享。开展军民融合实践创新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以北京中关村、绵陽创新示范区军民融合发展和青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例,这三个地区各具特色的发展,为区域性军民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和深入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供了正确方向和示范效应。
四、关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意义的研究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探索经济建设规律和国防建设规律协调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高度出发所做出的战略决策。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现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军民融合的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新探索,形成了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习近平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的新贡献。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适应了新军事革命的发展,着力于提升国防治理能力,是实现强国梦与强军梦相统一的重要路径。在丰富和发展习近平强军思想和科学军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安排,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安全支撑。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时代发展不断提出的问题、时代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其本身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本文首先掌握什么是军民融合及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历程,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角度对军民融合的形成、发展和路径做出学理分析。当然真理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事物是随着实践和认识不断发展的,对什么是军民融合以及军民融合的发展还有很多值得人们去学习和探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5-03-13(1).
[2]杜人淮.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内涵、特征与实现形式[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29(6):78-82.
[3]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