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清水江流域丧葬经籍社会功能解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252
蒋雪秘

  摘 要:清水江流域作为贵州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其丧葬习俗带有贵州的少数民族特色。丧葬经籍是丧葬习俗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其核心之处就是儒家“孝道”的观念与佛道两参的思想相融合,从丧葬经籍的内容所表现的社会功能探讨丧葬经籍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有利于整合地区的和谐关系,维护该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稳定,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丧葬习俗;丧葬经籍;社会功能

  一、引言

  死亡是人类的最终归宿,也是当今社会生活和文化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对死亡既感到恐惧却也不得不坦然接受,因此围绕死亡这一主题所发展的思想和文化积淀形成了一系列的丧葬文化。民众对死亡的矛盾心理因丧葬习俗的发展找到一个突破口,丧葬习俗的举行既表达了对亡者的哀思,又使生者寻求到慰藉。贵州清水江流域的丧葬习俗因其地区性呈现出的仪式具有当地特有的民族特色,由于多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使丧葬习俗的仪式与经籍和其他地区有了相通之处,即主要是受儒释道的思想观念影响,其一是为了消除死者的罪孽,在地狱可以不受苦难折磨;其二是以通俗化的故事和道理来告诫、教化后辈,规范后人的行为,最终使同文化环境下的民众关系得到整合。本文主要通过对清水江流域丧葬习俗和经籍的解读来探讨其社会功能,挖掘其中具有独特价值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文化,典型的就是儒家的孝道和在佛道兩家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思想对民众带来的积极影响。

  二、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是指处理逝世者一系列礼仪规范与行为方式的民间习俗,它的产生主要源于灵魂及死后世界的观念,衍生出两种复杂矛盾的观念,即不舍亲人离世的哀恸和害怕亡灵回来作祟的恐惧心理。所以举行丧葬的最终目的就是慎终追远。由于灵魂不朽和祖先崇拜的观念,民众普遍认为亲人的逝世只是肉身的死亡,而灵魂是不朽的,只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其生活和在世的时候是一样的,因此丧葬礼俗是为了让逝者的灵魂可以顺利到达另一个世界。清水江流域主要是以苗族和侗族为主,其他民族也都有各自的风俗民情,但是经过长期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民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在生活习惯和风俗上有更多的相同之处,所以清水江流域的丧葬习俗被民众世代相传,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民俗传统。

  清水江流域的丧葬习俗主要体现在丧葬过程、丧葬仪式和安葬方式等方面,其过程主要为报丧、净身、入殓、做道场①、做七等主要环节,并且做道场十分重要,人们尤为看重,当地民众会根据道场来判定孝家的孝心。做道场是丧葬习俗中最浓重、庄严的丧葬仪式,一般根据孝家的财力情况,举行为期3到5天的道场仪式,以单数为主;届时孝家的孝男孝女都要跟随神职人员进行拜祭仪式,各拜祭仪式之间根据亡者的性别和死亡方式的不同也会存在差异。例如,在做道场的过程中,男性会有“拜忏”“开路”等丧葬仪式;女性则是由于特殊的生理情况以“踩灯”“破血盆”仪式为主。清水江流域的民众受入土为安和土地崇拜思想的影响,其安葬形式主要以土葬为主,某些亡者属于非正常死亡,通常会进行火葬,但都是火化以后将亡者的骨灰土葬,由此也达到了使意外死亡的亡者可以回归故土,免受折磨,使之安息。

  清水江流域是以苗侗为主要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对丧葬习俗的影响颇深,尤其体现为对儒释道的信仰和敬奉鬼神先祖等观念,民众对信仰、道德和死亡的观念认识是紧密联系的。面对生命的逝去,人们表现出对生命和灵魂的崇拜,他们认为生与死是连续不断的,生和死只是生命过程中的起点和终点,即佛家的生死轮回说。肉体的死亡并不代表灵魂的结束,而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过着和生前一样甚至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就是道家“灵魂不灭”“死即再生”的观念,强调了对生命的留念和执着,对人生的关心。因此形成了现在的丧葬礼俗,其丧葬仪式寄托着后辈对逝世者的美好愿望,更重要的是希望借敬奉祖先而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丧葬习俗呈现的思想除了在具体的丧葬仪式有迹可循,还可以透过神职人员在仪式中运用的经籍去探索其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清水江流域丧葬经籍概述

  由于祖先崇拜与信仰,每个生命的离开,后世子孙都会为其准备葬礼,旨在通过祭祀仪式安抚亡者,超度亡魂,不打扰生者的同时也庇佑后世之人,即通过仪式将两个世界隔离。做道场是丧葬中最核心的祭祀过程,通过丧葬仪式和诵读祭文经籍相结合来追思度亡,希望亡者魂归故里,洗涤污秽而免受地狱的苦难;诵读祭文另一个功能就是警醒、教育后世子孙,让他们可以积累阴德,广行善事。丧葬经籍其实是交叉分类的,就亡者的性别可以分为“男性丧葬经籍”和“女性丧葬经籍”;就亡者的死亡方式则可以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

  (一)男性丧葬经籍和女性丧葬经籍

  男性丧葬经籍和女性丧葬经籍虽然是根据亡者的性别而划分,但不同的丧葬经籍是通过不同的丧葬仪式而体现的,因此丧葬仪式也因为男女性别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区别。清水江流域苗侗两个民族的丧葬文化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深远,在整个丧葬习俗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仪式发挥作用,在仪式中往往伴随着丧葬经籍的唱念。

  1.男性丧葬经籍

  男子离世以后,神职人员通常会在灵堂举行“拜忏”“开路”等仪式,主要是为了帮助离世的老人解除在人世间所犯下的罪孽,如指天骂地、怨天尤人、不敬天地、杀生等。“拜忏”主要就是忏悔,忏除生前所有的业障,警醒后人不造业障;“拜忏”是在神职人员的主持下引导孝子孝女诚恳的礼佛、念佛、称念佛的名号,希望各佛各菩萨慈悲接受,免除恶业,意在超度亡灵、免受地狱的惩罚。伴随着“拜忏”仪式的往往都是《地藏十王科》《地藏忏》等为寻求忏悔、消灭罪孽的丧葬经籍。从《开导请圣科》《开路科》等丧葬经籍我们发现,“开路”仪式主要是假托仪式拜请各方神佛和先祖回到亡人身边接引亡人灵魂,为亡人开一条大道,不管亡人走向何方,守关的神灵都会容其通过,达到尽快升天去往净土或者祖先所在之地的目的。

  因此,男性死后举行的“拜忏”“开路”仪式就主要是使亡者的灵魂得以安宁,实现阴安阳乐的愿望。男性作为一家之主,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家庭生计而劳累奔波,一生磨难,神职人员通常会在灵堂念诵“祭父文”,即从小叙述到老,主要讲述亡者一生在阳间的苦难和所做的善事,希望他死后可以减轻罪业,到达极乐世界。

  2.女性丧葬经籍

  女性逝世以后,清水江流域的丧葬仪式则更加复杂,除了与男性相同的仪式以外,还增添了“踩灯”“破血盆”等仪式。“踩灯”主要是为了给逝去的母亲照亮回归先祖居住地的路。这和“开路”仪式具有同样的作用,但是“踩灯”仪式的特色体现在逝者的孝子和孝婿负责平挑踩灯专用的“花篮”,跟在神职人员身后绕棺。“踩灯”仪式蕴含着佛教故事《目连救母》丰富的文化元素,“大德担母上灵山,衣服饭米都不带,一头担母一头经,经在前来背了母,母在前来背了经……”最后的结果是平肩挑着母亲和经书,由此表达出对母亲及神佛的同等重视。这一故事不仅仅在苗侗两个民族广为流传,在其他地区的丧葬习俗中同样流传,多出现在《释门报恩宝忏》《释门目连忏》等经籍中,意在通过孝家参与到仪式中,倾听法师诵读经文而表现对母亲的尊敬和怀念,对母性的尊崇,教育后世子孙行孝道。

  “破血盆”是专为女性逝世以后所操办的一项仪式,清水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由于崇拜天地神明,产生了一系列的禁忌。“破血盆”是女性生产子女过程中产生了污血,在处理时存在对神明不敬之处,因此女性逝世以后要在血盆地狱遭受各种刑罚,才能减轻身上的罪孽。“若有賢孝男女,为祖持斋忏悔,即有金童玉女般若船,载过奈何桥上,出离地狱,径往西天。”仪式中主要是模拟孝子救母脱离苦海的情景并将象征血湖的红水喝完,意在减轻母亲生产子女时犯下的罪过,也表明自己愿意为母亲赎罪。伴随着“破血盆”的丧葬仪式,法师也通常会诵读《释门血盆宝忏》《破血盆号目连刺破科》和《血盆忏目连忏解冤忏》等一类专为解除母亲罪过,救母亲脱离血盆地狱刑罚的经忏。

  在女性丧葬经籍一类中,“破血盆”和“踩灯”仪式是息息相关的,正是有了“破血盆”仪式的举行,才延伸到“踩灯”仪式,两者很大意义上都表现了对母亲的尊敬和赞扬,在《血盆忏目连忏解冤忏》里提到“恩父慈母天下悲伤,怀胎十月母辛勤,每日昏沉如重病,临时生产命在须臾,是男是女母心宽,乳哺三年娘辛苦,移干就湿爱惜娇儿,抚养长大成人,先要完婚嫁娶……”不难看出,在女性丧葬经籍中更多的是赞扬女性为人母的辛勤劳动、为家庭无私的付出。不仅如此,《燃灯科——第四卷》里也大大赞扬了母亲的十重恩德,将母亲为子女默默无私的奉献一重一重地细数条例,将母亲的伟大形象呈现于世人。

  (二)正常死亡与非常死亡

  就亡者死亡的方式来看,可以将死亡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意外死亡)。死亡方式的不同在丧葬仪式和丧葬经籍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但是两者呈现的旨意都是相同的。正常死亡举行的仪式是为了使亡者心安,没有罪孽、没有负担的到达净土。由于人们认为非正常死亡的亡者会给后世之人带来血腥、污秽和灾难,因而在亡者的仪式上必须通过《康王劈破科》这本经籍对亡者进行招魂安抚。所以两者最终都呈现出阴安阳乐的美好心理,也正是《康王劈破科》使亡者和生者之间达到了平衡之态,最终和而化一,实现和谐的心理状态。

  1.正常死亡

  死亡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属,人们会根据死亡而形成种种信仰和禁忌。民众最在乎的就是“寿终正寝”,只有这样,人们才觉得死者的离开是完整的,即正常死亡。生与死是相互对立的存在,却又相互依赖和转化,所以生死对于人而言,是能够坦然面对的。例如,老人到了一定的高龄,会为自己准备寿材。正常死亡看重的是在家里的堂屋断气,如若不是都得另建灵棚为亡者做道场。人们认为“寿终正寝”是值得欣慰的,坚信亡者只是到达了极乐世界,没有苦难,没有污秽,一切都是和谐的。在清水江流域,正常死亡的老人都会进行传统的土葬,讲究“入土为安”,神职人员会举行“复山”仪式,即逝者安葬后的第三天后辈要上坟添土的一种祭奠仪式。《复山经》是穿插在整个“复山”仪式中的经籍,主要讲到新逝世的人以安葬地为家,需要买地契,就得“烧地科”,孝家要跟随神职人员拜谢各路神佛,召唤先祖将逝者的灵魂引领到“故乡”。《复山经》配合“复山”仪式意在使亡者有安身之地可以安息,也使后辈的生活透过该仪式和亡者隔离开,开始新的生活。

  2.非正常死亡

  非正常死亡被看做是不吉利的,若丧葬仪式处理不当就会带来祸端,主要指横死以及死亡时间不吉利等,孝家对意外死亡的亲人都会选择火葬。一般认为非正常死亡的亡者会在阳间徘徊,继续留念人间,所以为了使亡者的灵魂安息,并且洗濯亡者身上的煞气,神职人员通常会运用《康王劈破科》对意外死亡的人进行招魂安抚。不管是生前作恶之人或是行善之人在意外死亡之后,由于神佛的慈悲为怀,不忍心亡者灵魂于阴间地狱受苦,所以神佛广开方便让康王劈破铁围城救众生脱离苦海。总之,非正常死亡一类的经书主要是以《康王劈破科》为主,不仅超度亡魂,也使后世子孙的内心得到慰藉,寻求安宁,达到平衡的心理补偿状态。

  四、丧葬经籍的社会功能

  丧葬习俗是民众对丧葬文化最直观的呈现,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种习俗,生命的逝世,总是会伴随一系列的丧葬活动来展现对其深刻的哀悼和寄托,与丧葬仪式相互作用的丧葬经籍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价值不仅仅是给予亡者超度与寄语,更是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功能价值,即民俗所具有的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和调节功能等。丧葬是一项民间民俗活动,因此丧葬习俗及其丧葬经籍体现出来的思想在清水江流域乃至整个乡村社会更容易使人接受和信服。尤其是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导致清水江流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颇深,形成了丧葬经籍中儒释道相融的格局,其社会功能却仍然表现出积极的一面。

  (一)教化功能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中渗透着浓厚的儒家精神和佛道两教的思想内涵。曾子曰:“慎重追远,民德归厚矣。”②所以丧葬礼俗最重要的就是教化后人,丧葬经籍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孝”的观念。孝,善事父母者,作为子女,就必须做到善事父母,孝顺父母,对长辈孝敬、尊重。“知音说与知音听,孝顺父母莫非心,生前殷勤多孝敬,胜过死后点明灯……倘若孩儿能孝敬,将来你也被人尊。”孝是丧葬经籍乃至丧葬礼俗的核心,其目的皆是向后人倡导孝道,以孝道敦厚人心,强化后世之间的孝道相传。孔子在《论语·为政》里提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在丧葬方面所提倡的孝道并不仅仅是事后,而是从事生到事死这一个连续的阶段都应该行孝道,丧葬礼俗着重教导后辈不要留下遗憾,侍奉双亲,多尽孝道,这一儒家思想在丧葬经籍中是可见端倪的。

  行孝往往是和报恩相辅相成的。行孝道是为了回报父母的生养之恩,是为了报答母亲十月怀胎,教育成人的恩德,所以在丧葬经籍中多包含目连救母、阿担救母,使母亲摆脱血盆地狱的故事,从中可以体会到目连、阿担为报母亲恩德而做出的坚持和努力,既是孝道亦是报恩,“报恩宝忏说尽,传与后人行孝心”。因此,孝道和报恩在丧葬经籍中往往休戚相关,共同作用于后人,通过丧葬礼俗等一系列的民间活动对后人产生影响,使后人意识到传统儒家思想行孝和報恩在民众生活的重要性,以至于薪火相传。

  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注重推崇儒家思想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精神,丧葬经籍在内容上也深受其意,教育后人应该学习目连、阿担的优秀品格——行孝道,懂知恩。孝是一种自觉的伦理行为,它需要自觉自发的学习行为,并通过丧葬礼俗来强化人性,所以丧葬经籍中的“孝”和“感恩”是具有教化功能的。它通过以“孝”为伦理道德教育的核心,并依赖丧葬习俗把“孝”转化为对长辈感恩报恩的一种行为方式。通过丧葬仪式将孝道和报恩渗透到民俗群体中去,实现孝道的教化功能,使“孝”的观念成为人至善至德的一种秉性,并在家庭成员之间营造一种和睦的氛围。

  (二)规范功能

  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民俗是产生最早的、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尤其是约束着同一认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民群众。规范功能更多的倾向于丧葬经籍中的精神信仰和忌讳,即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和善恶观念,即“前世因,今世果”,但主要还是善恶观念对人的规范功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该观念表现出更虔诚、更信仰的态度,“善男信女依期念佛改恶从善,返邪归正”,这在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就有诸多体现。因此,丧葬经籍在内容上除了超度亡灵,也会劝告世人多修行善道,积累善德,劝解人们弃恶从善。

  因而,丧葬经籍在吟诵时不仅是对亡人发挥作用,更是规范后世群众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向善性。这就使每个人的心中都心存善念,以善心对待他人。这也就恰好达到文化影响的高度,加深每个群众的思想深度,灵魂得到升华,与社会提倡的主流思想相呼应。

  (三)维系功能

  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生活保持稳定,并且使所有的群众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在多民族地区可以促进民族的团结。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风俗习惯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会形成特定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而其心理和行为也就是通过民俗主体的日常生活展现出来。它充分代表着该地区各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反映了该民族的情感认同意识,丧葬习俗同民族语言文字一样具有鲜明的地区性和民族性,但同时也是维系此地区民族情感、民族意识和民族交流团结的重要纽带。

  丧葬经籍的维系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由于规范群众的行为向善而使群体的凝聚力得到加强,群众对延续下来的丧葬习俗予以高度的认同和尊重并自觉遵循,把它作为人生最终的归属方式,以此表明难以磨灭的民族性和民族情感。不管是为了死者的安息还是生者的福气,丧葬礼俗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这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便成为清水江流域群众共同的选择和心理诉求,使丧葬经籍在凝聚民族情感、维系民族意识、保持民族特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睦亲邻是本根”就明确提出团结乡邻的重要性,《释门血盆宝忏》等经书也涉及到女性刻薄亲邻是要入地狱接受惩罚,因此在世的后人是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睦亲邻,互帮互助。这样,在“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民风才会更加和谐,民众才会有集体荣誉感,向心力更强,共同促进社会稳定,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心理补偿功能

  在丧葬习俗中会有不同的丧葬仪式,而在丧葬仪式的主持过程中,除了本家的人参加,也会有亲朋好友、同寨③的乡邻观看。特别是在非仪式性活动中,邻里都会放掉手中的农活或者工作,赶到孝家帮忙,在守灵的环节中会举行众多的棋牌等娱乐方式。

  在丧葬习俗中占重要部分的就是心理补偿功能,即通过一种宣泄、娱乐狂欢的方式调节民众的内心,达到平衡的理想状态,也会对人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关于死亡的一切,人们都是十分忌讳的,总觉得不详;但是根据佛道两教在丧葬习俗中的思想,都是希望死者安息而往生,生者安宁而延生,实现阴安阳乐的美好愿望。在生活中,民众时常处于得与不得、幻想与现实、存在与意识之间的对立与矛盾之中,无法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而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使心灵受到折磨。因此,为适应人的多种精神需要,为人们提供可信仰的依托,帮助人们化解消极情绪,丧葬习俗中的众多仪式和经籍甚至是狂欢的“灯戏”都消除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感,宣泄了各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即对大众的精神与心灵起到慰藉作用,在亲人的死亡和自我的现实生活搭建起既联结又隔离的桥梁。首先,道士在丧葬仪式中通过仪式的举行和念诵经文,令生者相信逝者已经摆脱黑暗恐怖,脱离痛苦,那么生者对逝者的担忧和焦虑就会得到缓解,从而恢复精神,回复到正常的生活中,开始建立新的关系;再者,生者相信由于神职人员的作为,可以消除亡者的晦气和不吉利,使亡者不再留念人间,因此可以阻断死亡带给生者的恐怖。不管是追思度亡,还是阴安阳乐,丧葬经籍由于渗透着强大的精神意蕴而使生者的心理得到慰藉,达到心理补偿功能。

  五、结语

  清水江流域是一个以苗、侗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其丧葬习俗具有特定的民族特色,在丧葬仪式中显示着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独有的民俗风情。由于受佛道两参和儒家思想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此区域生活的民族在丧葬习俗上都秉持着因果报应、灵魂不朽的观点,也遵循着清水江流域的风俗民情。通过丧葬习俗来寄托对亡者的尊重和哀悼,这是多民族交流融合所产生的民间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丧葬经籍虽然是神职人员超度亡者,但其中的内容并不完全是愚昧腐朽的,它更多的表现出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内容。不管是儒家的“行孝道,懂知恩”,还是佛道两家的“向善性”,这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人民,教化民众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崇尚高尚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规范群众的行为准则,以和为贵,通过道德教化人民懂知恩而将其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和谐互助的行为上,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风气,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丧葬习俗从古传承至今,对于丧葬习俗和经籍的态度应该是努力发掘其中具有教育价值的积极因素,摒弃糟粕腐朽的部分,使优秀的丧葬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后辈人,在各地区各民族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价值和社会功能。

  注释:

  ①做道场包含了出殡和安葬环节。

  ②引用自《论语·学而》。

  ③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将村称为“寨子”。

  参考文献:

  [1]吴美玲.丧葬文化[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

  [2]赵泽洪.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社会功能[J].孝感学院学报,2008(2).

  [3]龙江.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程群.道教丧葬习俗之社会文化功能论[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2).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欧阳大霖.侗族民歌与民俗文化研究[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1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