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传统武术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青年时代 热度: 14231
巩振阳 魏冉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给人们提供的各种机会也越来越多,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这些留守儿童或由爷爷奶奶带,或托付与亲戚朋友,还有的直接就进了托管中心,父母监护角色的缺失,“隔代教育”的差强人意,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身心健康出现偏差,出现种种问题。作为中国传统体育运动之一的武术,被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的文化特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来从文化视角分析传统武术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武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一、相关概念

  (一)武术概念

  武术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技术。习武可以强身健体,防御敌人进攻,拥有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能力。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我们修习武术,是让我们从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从而充满安全感,具有安然自胜的实力[1]。

  (二)留守儿童

  对于留守儿童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岁~16岁);还有的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

  虽然在称谓和年龄界定上有所差别,但所指的对象是一样的,都是指外出务工不能带在身边的儿童。

  1.留守儿童的留守类型

  根据父母外出情况的不同,留守儿童的留守类型主要分为3类:儿童单身留守(即自己照顾自己);父母一方外出;父母双方均外出且留守儿童有其他亲人来监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双方都有一定的角色分工,父亲承担着父爱的角色,母亲承担着母爱的角色。当父母一方或者双方不在身边时,儿童就相应的缺少关爱。隔代监护虽然能在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照顾,但由于祖辈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与时代不合拍,容易与留守儿童形成“代沟”,他们往往用老一代的思想和观念来教育留守儿童,不利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和正常人格的形成[2]。

  2.留守儿童的类型

  (1)文静、内向型

  这种孩子表现为不爱动、不爱说话,比较内向、胆小,不主动参加各种活动。

  (2)调皮、好动、自由散漫型

  这种情况大多表现在男孩身上,父母不在家,托管人往往不敢大胆管教,久而久之,就使孩子形成任性、霸道、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

  (3)性格孤僻、暴力型

  这种孩子一方面表现较为孤僻,另一方面又爱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具有较强的攻击性,遇到问题,只知道用武力解决,小朋友不爱和他玩,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4)胆怯、懦弱型

  这种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如有小朋友欺负他,往往只会哭、退缩,不懂得自己想办法解决,渐渐出现与人交往的问题。

  (三)身心健康

  1.身心健康的慨念

  身心健康就是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身体、心理及对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2.身心健康的界定

  (1)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身体健康十项标志:

  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的繁重工作;

  二是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挑剔所要做的事;

  三是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四是身体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五是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六是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七是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和眼睑不发炎;

  八是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且无出血现象;

  九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十是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2)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志:

  一是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感到欣慰,保持自尊、自信,又不因自己的缺点感到沮丧;

  二是坦然面对现实,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缺陷和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三是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承认别人,限制自己,并能接纳别人,包括别人的短处,在与人相处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喜爱多于憎恶;

  四是有较强的情绪控制力,能保持情绪稳定与心理平衡,对外界的刺激反应适度,行为协调;

  五是处事乐观,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

  六是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有经久一致的人生哲学,且健康的成长有一种一致的定向,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3]。

  二、武术独特的文化特征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不仅与哲学、医学、养生、军事等密切相關,还旁敲侧击地映射了中国文化的特征。

  (一)内外兼修

  说到武术,一般人都会想起“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此话也充分了体现了武术内外兼修的文化特征。这主要因为武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古代哲学思想、中医养生思想的影响。

  (二)攻防性

  古代武术是用来防身健体的。武术分为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块,随着经济的发展,武术的攻防性大大削弱,但传统武术,如太极里面的一招一式还是能充分体现武术的攻防性。

  (三)强身健体

  武术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对运动系统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人体的机能水平。美国的日报曾预言武术太极拳作用与瑜伽相媲美,给予高度的赞美。

  三、传统武术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传统武术可以培养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

  武德被称为武术的灵魂,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规范,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中国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所以通过武术的锻炼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道德水平,更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育[4]。

  (二)传统武术可以改善留守儿童心境状态

  武术文化属性的内外兼修,决定武术对留守儿童精气神的改善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练习武术,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留守儿童的面貌容光焕发,消除抑郁,精力增强,使不良情绪得到释放,更好地为学习生活做铺垫。

  (三)传统武术对留守儿童智力的影响

  武术教育能有效促进留守儿童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武术运动时留守儿童要加强注意力,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武术运动可以改善留守儿童中枢神经的功能,提高抑制和兴奋的相互转化,从而加强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一方面是武术运动具有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文化属性,另一方面武术中存在对抗练习,在实力相当的比赛中,往往智力在成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传统武术可以增强留守儿童的免疫机能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活压力增大,因此身体健康和心理疾病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留守儿童体质健康调查中,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令人担忧。留守儿童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备受关注。武术锻炼被公认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青少年留守儿童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症和抑郁症,可通过武术锻炼得到缓和和消除[5]。

  (五)传统武术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精神意志

  传统武术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方面的。例如,套路练习,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经过长期的传统武术运动,可以培养留守儿童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六)传统武术可以增加留守儿童对传统文化兴趣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其衍生出不同门派。中国传统武术往往带有思想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七)传统武术可以培养留守儿童爱国主义情怀

  在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爱民的武术家。通过练习传统武术,了解那些爱国武术家的英雄事迹,可以培养留守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留守儿童的民族自豪感[6]。

  四、结语

  传统武术通过其强大的运动体系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在国内外广受关注,而且对提高和重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练习传统武术能提高留守儿童的柔韧、灵敏、耐力、速度、力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能培养留守儿童刻苦、耐劳、勇敢、顽强、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等优良品质。传统武术蕴涵丰富,是留守儿童们强身健体,培养品德,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留守儿童可以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传承瑰宝。

  参考文献:

  [1]尹洪兰.民国期间的国术统一运动[J].体育学刊,2013(3).

  [2]李守培,郭玉成.传统武术现代化的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1).

  [3]潘璐,叶敬忠.“大發展的孩子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困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

  [4]刘贵.武术运动对学龄前儿童素质教育的影响[J].中华武术(研究),2012(12).

  [5]李帅,陈曙,张慧竹.体育参与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6(6).

  [6]尚娟.校外武术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