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供给侧”,应以全新的视角为立足点,以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供需现状为切入点,守正价值引领,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供给侧;创新研究
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供需不平衡的问题,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12月,“供给侧”一词被选为“2016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并得到社会各领域的关注,成为研究的焦点。不断涌现的经济供给侧改革成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来讲,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但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些大学生上课不积极,思想懈怠等现象依然存在。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供给侧,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本文基于现今大学生需求侧的现状,结合高校教学“供给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思政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高校大学生“需求侧”现状
“需求侧”与“供给侧”作为相对应的概念而存在,对高校来讲,就是大学生的需求方面存在的问题。“00后画像报告”数据显示,自己有很大的志向,要为实现强国而奋斗的受访者接近总数的1/3。然而,由于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和新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念为部分大学生所追捧,“00后画像报告”显示,文学艺术是大学生最理想的职业,更有部分同学因没有明确的目标而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盲目消极的迷茫状态:逃课、课堂玩手机、课桌涂鸦、寝室网游、考试作弊等成为日常行为。这些学生集中表现为“等”,他们等吃饭,等上课,等下课,等睡觉,等放假,等毕业,从而形成一种与青年特质不相符的“校园等文化”。针对大学生意志消沉的状态,必须重塑自信。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供给”,就是把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用好,使思政课堂具有亲和力和針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与期待,使党的政策与主张入心、入脑。“3000堂课程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思政课课程优良、喜欢上思政课、在思政课上有收获的学生占总受访者的比例均超过80%,通过这项调查,总体尚可,但就教学供给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学主体地位不够明显,“以人为本”不到位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这是符合历史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对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和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的回答。大学生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是课程的主要参与者,但是部分教师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教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思政教学中,教师服务的对象,依靠的对象就是大学生。作为思政课的教师必须摸准学生在想什么、学生在关注什么、他们的思想困惑是什么、他们的理论期待是什么,针对大学生的需求,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教学内容相对单调,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导致教学效果差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决定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相对单调的传统教学内容、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依然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流地位,虽然一些教师也意识到要采取一些创新的教学形式,但是由于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不能够将其有效实施,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灵活度非常差,教学氛围也十分死板、沉闷,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
现今“00后”作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独立、自信和开放的性格使他们思想更加开放,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兴事物的普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单一的依赖思政课程教材展现教学内容,或是用单一的讲授的教学方式很难打动大学生,还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供给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路径
“瞄准供需侧,改革供给侧”,弄清学生在想什么、教师该如何做、教师能做什么。从教学内容上做到“内容为王”,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做到与时俱进,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一)高校教师的责任担当
高校思政教师在培养人才方面肩负着时代重任,自己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把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作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课堂上讲清、讲透,使学生真正认识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坚定的信仰者和追随者;讲好中国百年奋斗的伟大故事,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绘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底色,使学生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同时,思政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二)高校思政课内容上的守正
1.把握大局,守正价值引领
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00后”将担负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而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大局,引领好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大学课堂必须坚持以党的理论为指导,紧跟党的政治方向,聚焦中国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关注大学生的兴趣点,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导给学生。
2.依据个人需求,传输理论,引领价值
新时代的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积极关注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及热点和焦点问题,关心自己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对于时政热点问题,大学生有思考、有困惑、有想法,高校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盼、所求,打造好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从各个角度讲述“中国方案”,使课程回归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当中,使教育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在生活当中的实用价值。
(三)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为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高校思政教育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学工作的现代化,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
1.教学语言接地气
传统的教学往往具有“说教感”,大学生不愿意听,缺乏获得感。高校教师应把思政课中抽象的理论具化为大学生可感知的事件,用能接受、听得懂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把生动的实践融入其中,将“天下事讲成身边事,将有意义的事讲成有意思的事”,使学生觉得有意思,真爱听,都相信,使党的政策主张入心、入脑。
2.多种形式代替传统单一教学模式
单一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的、被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严重不适应在信息与知识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教师应采取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辩论式、案例式、问题式等教学方式,让大学生不仅要当“听众”,还要当“主角”。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自由讨论、互动交流,使学生参与到思政课当中,引导他们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自觉接受思政理论,不仅要提高课程的出勤率,更要提高抬头率和点头率。同时这种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向讲台,达到展示和提升自我的目的。
3.借助网络媒体,实现教学最优化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學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思政教学中,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思政的课堂上,思政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快捷、海量、便利、互动等优势,利用微博、微信、快手等社交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需求侧”,整合积极、健康的信息,因势利导,发挥信息技术最大程度的正效应。积极探索适应课堂内外、线上线下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教学新模式,熟悉软件应用技能,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教育课堂传播模式,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回应大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思政教学生动、务实、有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