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围绕共青团团员意识培养,在建设“双高”职业院校和从嚴治团的背景下,运用问卷调查法诊断问题症结,提出了黄石职业院校新常态下团员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黄石;职业院校;新常态;团员意识
一、团员意识的内涵
团员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在知网上最早可查的文献是温州师范学院团委书记郑彩莲在2002年发表于《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上的论文《高校团员意识教育的生长点 内化点 群集凝聚点》,她提出“团员意识的共性本质是记得起自己是团员、先进青年、党的助手与后备军。高校团员意识还带有浓重的学习、志愿、法制、团队意识的高学历个性色彩”[1],她以团员应具有团员意识的重要特征来描述团员意识的内涵。
结合这个论点及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团员意识是指团员对自身团员身份的认同感,对共青团组织的归属感,能履行的《团章》赋予的责任与义务,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共青团组织的组织生活当中的自觉意识。团员是否具有团员意识,直接影响到团员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影响到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后备军的质量。
二、职业院校新常态下团员意识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为了适应共青团中央的工作要求以及职业院校新常态,笔者于2019年7月对我校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布问卷480份,有效回收480份,有效回收率100%,无学生干部任职学生占53.96%,共青团员占77.29%,群众占19.58%,预备党员占2.92%,综合这些数据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生源结构层次的变化,带来职业院校团员意识差异性分化严重
从2013年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至今,每年“两会”都会对职业教育有新的提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的不断加强,职业院校进入快速成长期,技能高考、单招考试等招生措施的出台带来了生源结构的变化。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院校84.37%的团员培养发展是在就读高职院校之前完成。在2013年以前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2013年以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出现多元化。结合工作经验及学生访谈结果来看,经过高考磨练的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更成熟,学习沟通能力较强,大学生生活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初中、中职学习基础较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进校目标不明确,网瘾、家庭关爱缺失等问题较多。这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团员综合素质,易出现两级分化:优秀的共青团员积极响应共青团组织号召,在学生群体中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志愿服务中吃苦耐劳甘于奉献;不合格的团员游离于共青团组织之外,甚至带头违反校纪校规,连普通学生都不如,影响恶劣。
(二)学生团干部队伍培养出现“空档期”,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问卷调查数据反映,在职业院校74.46%的学生通过学生团干部了解学校团组织的通知、活动安排等信息。学生团干部是团员和团组织紧密联系的最重要着力点。在高职之前,班级团务工作一般由班主任完成,所以在高职每年新生班级竞选出的学生团干部是缺乏团务工作经验的。问卷数据显示,学生对学生干部的业务能力的认可度仅占67.92%,还有23.13%的学生认为学生团干部工作态度认真但是团务工作不熟悉。每年新生报到是学生团干部培养的“空档期”,学生团干部还没培养成长起来,就要承担起团员档案转接、新团员发展、组织主题团日活动等繁重的工作,直接导致团务工作质量不高,服务团员不到位,影响团员对职业院校团组织的第一印象,让团员对高校团组织生活丧失兴趣和吸引力。
(三)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团员意识易受各种思潮的侵蚀
首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院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手机在互联网上冲浪。校园里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各色的互联网游戏侵袭课堂教学时间、课下休闲时间。职业院校共青团组织活动也难以幸免,其覆盖率仅占学生群体的60.21%。32.29%的学生知晓团组织活动,但参与度不高,宁愿宿舍玩游戏也不参与。
其次,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及直播等平台甚至游戏潜移默化地吸收各色思潮、观点,如目前学生群体中“丧文化”“功利主义”等。这些随手可及的思想“快餐”直接影响到共青团组织中团员意识的培养。
三、职业院校新常态下团员意识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为新生团员“补课”,深刻认识团组织的本质
通过调研发现,职业院校的团员52.08%来自于初中学校培养,高职学校发展的新团员仅占15.63%。发展新团员过程中,66.46%的团员参加过入团仪式,确定有入团介绍人的只占63.54%,参加入团积极分子培训的人数仅占46.04%,参加班级支部会议的仅占36.25%,仅填表格直接入团的占17.71%。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大多数初中学校重视仪式教育,重视入团宣誓仪式这一环节,对于入团过程中的入团介绍人谈话、入团积极分子培训及支部大会决议等环节进行简略处理甚至忽略处理。这导致学生有了团员身份,但从没参与过团组织生活,对组织的认识不够,没有归属感。从团员的发展标准来看,85%的学生认为团员发展的标准为品德好,遵规守纪;仅71.67%的学生认为团员发展标准为在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两个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基层团组织在发展团员的标准上忽略了共青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的作用,忽略了团员的先锋性,把团员发展等同于普通的评优。
因此,职业院校团委首先要重视团务基础工作,通过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示范团课、树立先进典型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团章》,了解团组织性质、团组织生活的程序、标准及团员教育评议标准等内容,加强团员先进性教育。其次,高职院校团委还要加强对基层团组织发展团员工作的指导,强调团员发展标准学生先锋性指标,在入团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过程中注重模范带头思想的引导。最后,职业院校团委要加强对团员发展各环节的督导,如入团介绍人及其工作的安排、入团积极分子培训的考核,支部大会决议组织方式,禁走形式,重效果。
(二)抓住“空档期”,迅速在新生群体中培養领头羊
团员在初中、高中等阶段主要是由教师主导团务工作。在问卷调研中,学生反馈的班级学生团干部的岗位设置情况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其中,84.58%的学生反馈班级设置了团支部书记,68.54%的学生反馈班级设置了宣传委员,67.08%学生反馈班级设置了组织委员等,还有11.46%的学生反馈班级设置了副书记、卫生委员、文艺委员、心理委员、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及志愿者队长等。由此可见,学生对支部学生团干部岗位及职责认识模糊,班级支部岗位设置差异性、随意性大。这种情况易造成学生团干部对自身职责不明确,分工不清晰,团务工作责任难以落实到人。
2016年以后共青团中央提出“高校共青团改革”,引入“智慧团建”系统,不断推进基层团组织自主建设和管理。进入大学前后对班级团支书工作要求的变化,要求职业院校团组织要抓住“空档期”,快速培养一批对团务工作有深刻认识的学生干部。结合问卷数据反映,学生团干部的业务能力提高最有效的方式为:74.17%的学生认为是团校培训,49.38%的学生认为是素质拓展等集体活动,46.67%的学生认为是通过日常工作的学习和摸索。因此,在新生进校后,职业院校团委可以通过团校培训、经常性的工作经验交流有效地提高学生团干部的工作能力。
笔者建议校团委抓住新生进校的契机,进行团支部岗位设置的梳理工作,保证岗位与职责一一对应,团务工作责任到人。同时,以团校培训为抓手,定期开展学生团干部的团务能力培训、工作经验交流,提供学生团干部的团务工作能力,激发学生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发挥团组织优势,结合青年特点、需求,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符合共青团组织政治性要求的组织生活
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认为了解共青团组织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排前三位的是:占比68.81%的通过学生团干部了解,占比47.82%的通过辅导员或班主任了解,占比33.06%的通过QQ公众号了解。由此可见,全媒体时代学生了解共青团组织途径依旧主要依靠组织传递。共青团组织通过组织生活将思想传达给团员的方式依然具有优势。因此,职业院校团组织在搭建各类媒体平台开展宣传工作时,不能忽视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内部宣传工作。
另外,共青团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必然带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政治性。目前,主题团日活动、团支部大会等活动都是按党员组织生活的要求来实施。针对学生喜爱的团组织活动类型,数据显示,排前三的为52.92%的学生喜欢班级主题团日教育,35.63%的学生喜欢上团校、听团课,34.79%的学生喜欢志愿服务活动。由此可以发现,学生喜爱活动形式自主、实践性较强的团组织活动。针对共青团组织活动的内容调研来看,60%的学生希望参与思想引领类的活动,40.42%的学生希望参加文体娱乐类的活动,38.13%的学生希望参与心理咨询类的活动,37.5%的学生喜欢素质拓展类的活动。这组数据反映,学生对团组织思想引领类的活动需求占主导,对自我展示、个人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活动需求较为强烈。
高校学生活泼有干劲有热情,正处于形成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他们喜欢冒险、追求时尚,喜欢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彰显个人风采,定位自己的社会价值。笔者建议,职业院校共青团组织活动的开展需要坚定的强调政治性,但是也不能忽视青年自身的特点,在开展共青团组织生活时,重视丰富活动形式,满足学生展现个人风采的需求,并做好学生发展遭遇瓶颈时的服务和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彩莲.高校团员意识教育的生长点 内化点 群集凝聚点[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