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林武术中汉译英的翻译文本中存在不少译文偏误的现象,本文以《少林七星拳》为例,分别对拳名、动作名称中的“式”“势”和“架”在翻译文本中出现的译文偏误现象进行探析,逐个探究翻译中出现偏误的原因及笔者认为较为准确的翻译方式。另外,笔者还对七星拳动作名称中出现的比喻、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格进行了举例分析,并根据德国功能论翻译理论家诺德(Nord)的工具性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文献性翻译策略,对武术翻译的技术层面和文化信息层面进行了翻译策略的定位。
关键词:少林武术;七星拳;翻译;偏误
少林七星拳在不同的教程中共收录的动作总数略有差异,在刘海超编译的《传统少林拳套路教程III》(以下简称为《教程》)中的七星拳共含有45个动作。为了便于分析典型动作名称的译例,套路中有重复出现的动作名称已被删除,最终共保留了23个不同的动作名称,作为译例进行探析。
一、拳名(七星拳The Plough Form)译文偏误分析
七星拳是少林寺优秀的拳种之一,是少林武术中最流行的武术套路。该拳因其动作架势、步行步伐参照北斗七星定位而得名。七星拳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且有拳打卧牛之地之特点。
(一)“七星”词义分析
“七星”指北斗七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因套路中其架势布排形似“七星”位置而得名。中国语言十分丰富,一词多义,褒贬俱有,“七星”虚指“北斗星座”,实指攻防中头、手、肘、肩、胯、膝、脚七个出击点。“The Plough”为天文术语,是一个英式词汇,而美式英语对应的词为“the Big Dipper”,中文意为“北斗七星,大熊星座”。
(二)“拳”的定义与翻译
七星拳是少林拳术之一,《中国武术百科全书》对拳术的定义为:“武术运动中对徒手套路技法的总称。其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拳种、流派,如太极拳、长拳、形意拳等;二是指散手、推手、集体演练等。”从汉英文本对照看,可知译者把“七星”译为“The plough”,把“拳”译为“form”。而《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以下简称《牛津词典》)对“form”一词的解释为:“the shape of sb/sth;a person or thing of which only the shape can be seen(形状).”没有“拳”的对等义项。所以,译者如果把“拳”译为“form”,从字面意思来看很难衔接上。据此推断,译者译成“the plough form”意指“七星形状”,以此指代“七星拳”,那么“拳”一词就被译者省略。
(三)译文偏误纠正
笔者认为“拳”一词不可省略不译,因为“拳”一字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武术文化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注意异域特质的保留和文化信息的传递,不能简单地译为“fist”或“boxing”,或省略不译。这样处理很容易丢失原文的文化元素,并且也不能让读者真正理解并掌握“拳”在中国武术中的真实要义。
笔者认为,此拳名应采取音译加注的翻译方式进行处理。“七星拳”音译为“Qixing Quan”,后面加上一条注解,即“Qixing Quan(a style of Shaolin Wush which imitates the Plough)”。
二、动作名称中“式”“势”与“架”的翻译辨析
本套拳中前三个动作名称中分别出现了“式”“势”和“架”三个词,译者所使用的英文词汇分别为“position”“movement”和“stance”。下文对汉语中的三个词及其对应的英语词汇进行辨析。
(一)“式”与“势”辩证统一性
在武术中,“式”指武术动作外形的样子,如把式,架式,拳式等,它是看得见的肢体动作。不同的拳式其攻防的含义也不相同,每个拳式都是技击实践总结的结晶。“势”指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势,拳势则是看不见的体内劲力的运化。传统武学认为人体能量为“内气”,并能够在体内像“气”一样流动和聚散,蓄势为“合”,即体内能量从四肢汇聚至丹田;发势时能量从丹田扩散到四肢,称之为“开”。
然而,拳式与拳势亦有内在关联。拳势是构成拳式的内在動力,拳式是拳势所激发的外在表现形式。正所谓:“有式无势是空架,有势无式不成拳。”
(二)“式”与“架”的辨析与译例
“架”在七星拳动作名称中的意思为“架式”,是指姿势,姿态或身体外形的样子,意思与“式”近同。“七星小架”为七星拳中第三个动作名称,“架”为架式,该架式仅有一个拳式,即两腿下蹲成七星步,该架式的特点为下蹲式七星步。所以,译者译成“Small Position With A Plough Stance”,前半部分“small position”比较合适,指一种拳式,一种姿势,且“position”可坐可站,也符合“下蹲式”的特点;但是后半部分中“stance”词义仅指站立姿势,不能形象表达“七星”图像的构成,不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form”一词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为:“the Particular ways something is,seems,looks or is presented(形式;外表)”。该词能够较准确表达“七星”的外在形式。所以,笔者认为“七星小架”应译为“small position with a plough form”。
三、武术动作名称中修辞翻译的偏误探析
“武术术语中以形传神的审美追求有利于武术的接受与传播。”武术动作名称中,一部分使用了白描写实性语言对套路中的某个动作加以描述和命名,一部分则用形象化的语言,使用比喻、类比、夸张的修辞方法来传达动作中的气势和神韵。另外,武术是一种形体艺术,前人在描述武术套路时常常借助一些动物的姿态,如“鸡行步”等。
(一)比喻修辞
“鸡行步”使用了比喻修辞。因该动作练习时以胯带腿,以腿带足,步若鸡形,似鸡奔走,故而得名。译者将此动作名称译为“walking like a cock”,这种译法形象地把“鸡”这个喻体简洁地表达出来。译者用“cock(公鸡)”而不用“hen(母鸡)”也是经过斟酌辨别后做出的选择,既表达出了鸡步之行,也传达出公鸡雄赳赳之气势,较符合语境。
但英语中表示公鸡的词汇有两个,一个为英式英语“cock”,另一个是美式英语“rooster”。因为“cock”一词源于古英语,含义比较丰富,除了表示“公鸡”,在英语口语中还是个“粗话”,所以在使用时,尽量避免使用“cock”表示“公鸡”。例如,在英语十二生肖里面,鸡这个属相就用了“rooster”一词,以规避歧义或粗俗之嫌。“roost”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为“a place where birds sleep(鸟类的栖息处)”。所以,笔者认为“鸡行步”译成“walking like a rooster”较为妥帖。
(二)夸张修辞
“坐山捣肘”一词翻译的难点在“坐山”,“坐山”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听起来好似人坐在山上,气势很大,但其真实含义为“下半身架式为一马步,若骑马之状”。如果采取直译的方法,就会让读者不知所云。译者把该动作译为:“Enpi the left elbow in a horse stance”,“坐山”的夸张修辞化繁为简,直接意译为“a horse stance”,但“捣肘”译为“Enpi the left elbow”则表意不清。首先,不知“enpi”为何意,《牛津词典》中查无词。根据动作要领得知,“捣肘”就是“撞肘”,英语词汇中“bump”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为:“to hit something,especially a part of your body,against or on something”。所以,笔者认为“坐山捣肘”译为“bump the left elbow in a horse stance”较为妥当,能够准确传达原文修辞表达的概念与内涵。
四、结语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诺德(Nord)提出两种翻译策略,工具性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文献性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前者侧重向读者传达的是武术理论和技术要领,译文的文本功能在于交际之目的。译者要抓住语言的实质,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努力使译文达到交流沟通的功能。这也是目前武术翻译侧重技术层面重形不重意的主要原因。后者则强调要再现原文本的异质特征,因为武术术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既含有文学元素、哲学元素、日常习俗,还包括修辞手法,对文化信息的传递是文献性翻译策略的重点,在此策略的指导下,能直译的直译,不能直译的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为了保证文化信息的足量,有些情况还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解决。
参考文献:
[1]Christian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UK: Saint Jerome Publishing House,1997.
[2]刘海超.传统少林拳套路教程(中英对照)第三卷[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谢应喜.武术的语体特征与翻译:目的论视角[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4).
[4]郎朗.武術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29-32.
[5]李晖.《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翻译得失论[J].体育科学,2012,32(2):94-96.
[6]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