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语会不断输入到孩子的意识,对他们的行为、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父母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言语的一些暗示性的信息,常常会说出一些伤害孩子感情,或是含有负面暗示意味的话语。正面管教的出现,更是引起了家长们在亲子沟通中对自己话语的一些反思。本文尝试从预设理论的角度,对比分析三种家庭常见的三种亲子关系场景中,一些常见的父母言语和正面管教的沟通话语,以揭示正面管教的亲子沟通中所预设的一些积极内涵,希望对家长们的亲子沟通有些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父母言语;预设;正面管教
一、引言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基础教育。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进行维系的。但父母往往忽视和孩子的有效沟通,说出一些不当的言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令孩子感到受挫沮丧而不自知。随着正面管教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很多的父母走进了正面管教的课堂,而他们学到其中重要的一课就是亲子关系中的有效沟通。本文尝试从预设理论这一角度为切入点,选取了亲子关系中常见的三个生活场景(批评、鼓励和要求)中父母的一些不得当的言语与有正面管教意识的父母言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预设分析解读这些言语背后的一些暗示意,希望对家长的言语反思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预设视角下的三种亲子场景话语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亲子之间有很多相处的场景,如表扬、批评及冲突等。本文选取三个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代表性场景,尝试从预设的视角分析家长在这些代表性场景中的言语。
(一)批评场景
孩子在学校里和其他的小朋发生了争执,两人打架时他把别的小朋友弄伤了,老师把情况反映给家长。
家长A:“都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可以打其他小朋友,你怎么总是记不住?下次再打小朋友,我就不客气了!”
家长B:“刚才发生了什么呀?你是怎么想的?那你觉得做这件事情会有什么影响呢?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用什么不同的处理方式?”
从这个情景中,不难看出,家长A的批评话语是不太适宜的。首先,从语义预设的层面看,家长A的某些用词,如“说过”预设了一种过去的事实,再加上“多少”这种表示重复性的预设触发语,暗示这种情况以前不止一次出现过,这种预设就显出有些“翻旧账”的意味。这种不能就眼前过错就事论事,而“清算旧账”的批评方式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此外,“下次”“再”这样的用词预设了未来还可能发生“打小朋友”这种行为。从语用预设的角度看,这反映了说话人带有一定断言性质的假设,表明了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最后“不客气”这三个字暗含了如下的预设: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处于较为“强势”的一方,保障了“不客气”得以施行;此外,“不客气”所意味的相应后果是家长和孩子所共知的,这样才能对孩子有一定的“威胁”性。由此可见,家长A的强势和对孩子的不信任从该批评话语中自然流露出来。
再看秉承着正面管教理念的家长B,他用了一系列启发式的提问。从语义预设层面看,家长B用了一些问句预设。“刚才发生什么?”预设了孩子知道客观真相;“你是怎么想的?”预设了孩子对这一事件有自己的看法这一事实;“那你觉得这件事会有什么影响?”既预设了该事件(打架)肯定造成了一些后果,又预设了孩子对于这些后果自己有一定的思考。“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会用什么不同的处理方式”预设了孩子下次会自己更正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些提问很自然地把孩子当作对这一事件的讨论对象,而不是斥责对象。从提问者的角度也表明了家长对孩子的信任,他相信孩子会如实告知真相,会有自己的反思和在未来改正自己行为的想法,并用提问这一方式向孩子暗示他愿意倾听和了解的意愿。这种启发式的提问,从语用预设层面不难看出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二)鼓励场景
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自己出于畏难情绪不愿意思考,因而找家长求助,希望家长直接告诉自己答案。
家长A:“你为什么不自己好好想想?”
家长B:“你再好好想想,等会我们看看你想出了什么解题的方法。”
在这一场景中,家长A的话语在家庭亲自对话中时有发生。从语义预设层面看,否定词“不”这个预设触发语否定了一个事实,即孩子认真想了这个事实是没发生的。而在“不”前加了“为什么”这一语气强调词,就从反映出了该命题外的说话者,即家长A,明显的责备之意。该句回应既从语义层面否定了孩子认真思考这个客观事实,表明在家长的认知中,孩子并没有真的努力,没有好好思考题目怎么做;又用“为什么”暗示了对孩子本来该自己认真思考却没能做到的质疑。这种对孩子的质疑和指责无疑会使孩子丧失信心。
对比之下,家长B的话语就充满了鼓励。从语义预设的层面看,“再”这一表重复性的预设触发语预设了“孩子已經自己认真思考”的事实,暗示了家长对孩子已经付出过的努力的一种认知和肯定。此外,“想出”这一表示状态变化的预设触发语,预设了孩子好好思考后会有的一个积极的结果,即孩子会找到解题的方法。从家长B的话语预设中,不难看出,家长是在肯定了孩子既有努力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进行认真的思考,并流露出自己对孩子的信心,积极暗示孩子思考后会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对孩子能力的信任和积极的期待会赋予孩子力量,让他们更有信心地,也更积极地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三)提出要求
孩子玩玩具玩的很开心,忘记了做作业的时间。现在需要让孩子停止玩耍,立刻去做作业。可是当家长提出要求后,孩子表现出明显的不配合,不愿意去做作业。
家长A:“我说最后一遍,现在立刻停下来,不许玩了,否则,我把你的玩具全部扔进垃圾桶,以后你都不要再玩了。”
家长B:“我知道你现在玩的很开心,不想停下来,可是现在是做作业的时间了。我们要不要把玩具收好,明天再玩,或者你先去做作业,等作业一做完,你就可以再来玩一会,好吗?”
在这一情景中,家长A的话其中的预设为:家长已经要求过不止一次,让孩子停止玩耍去做作业,而且用“否则”一词,预设了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孩子不理会父母的要求,继续玩玩具;暗示了家长A对这一情况可能发生的一种预见性,也间接表明家长不相信孩子一定能够听话配合。因此,家长A又补充了相应的后果,将把玩具全部处理,使得孩子以后不能再玩。这种明显带有威胁的话语,从语用预设层面分析,一方面暗示了家长在亲自关系中强势的权威角色;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孩子很喜欢这些玩具,肯定不愿意玩具被人掉处理这一共知信息才能使“威胁”得以有效。所以不难看出,家长A在提出要求时,是以家长这一强势身份为出发,基于对孩子的了解,以剥夺孩子的“所爱”为“手段”,来胁迫孩子达到要求的。
家长B先用事实动词“知道”预设了孩子开心在玩玩具这一事实,这也暗示了家长的共情心理,表明家长明白孩子当下的处境和心情。又用“现在是”预设了一个状态切换的客观事实,表明对比刚才玩玩具的时候,现在状态发生变化,是做作业的时间了,并暗含了一个预设的共知信息,也是表明家长信任孩子会有的这样一个观念意识:孩子在作业时间应该做作业。此外,家长B很聪明的用“或者”一词预设了孩子会从中选择的两个“要求具体化”的选项,一方面,把自己的要求暗含在“或者”预设的两个选项之中;另一方面,给予了孩子一定的尊重,赋予他们有限的选择权。最后,家长B用“一……就……”这一句式,预设了孩子会去完成作业这一事实,随后又补充完成后的奖励“再玩一会”。这种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易于走进孩子的内心,赢得孩子的合作。
三、结语
通过三个场景中家长A(有常见的言语问题的家长代表)和家长B(有正面管教意识的家长代表)的言语分析,从预设角度解读了家长言语背后的一些信息。我们不难发现,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其言语所暗示的一些信息,是忽略了孩子作为“接受者”的角度的,这些言语过度基于“父母”凌驾于孩子之上的权威,没有给与孩子应有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是压力(孩子必须做某事)和斥责(孩子没有尽力或者没能力做好某事)。
而有正面管教理念的父母,他们在沟通中的言语是基于父母和孩子平等的基础上,他们的话语预设中,暗含了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相比较一些家长惯用“威胁”言语去预设一个孩子不能配合或者完成要求的情况发生,正面管教的父母往往用引导性问题去预设一个孩子积极配合的情况,并引导孩子主动参与思考如何达成父母的期待,赢得孩子的合作。
从“表达”的角度看,预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由“说话人”决定的。家长作为对孩子最有深远影响的人,在亲子交流中,应该有“说话人”的意识,反思自己的言语,意识到自己言语预设中暗含的一些信息,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能用更积极的言语和孩子交流,真正地实现有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魏在江.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M].上海:广东经济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董瑞兰.给予正面管教的亲子冲突话语模式及软着陆策略研究——以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7(4).
[4]张倩.语用预设与会话策略[J].湖北经济学报,2008(5).
[5][美]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
赞(0)
最新评论